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實為綱 現代化經濟體系謀篇布局

以實為綱 現代化經濟體系謀篇布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明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個體系、一個體制,以及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五個方面重點。

專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為布局現代化經濟體系營造了良好環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應放在實體經濟上,資源要素、政策措施應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

築牢實體經濟根基

實體經濟無疑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此次中央把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放在五方面重點工作首位,並提出,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實體經濟是我國作為經濟大國的根基所在。我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需要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做優。釋放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潛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最終的成果需要體現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上。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需要以實體經濟為依託。當前,在「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圍繞創造實體經濟良好體制環境破題發力。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儘管當前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經濟整體發展質量不高;二是資金投入實體經濟不積極,「脫實向虛」情況仍然存在;三是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及人力資源協同發展還未真正形成;四是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一些短板,如產能過剩、債務率過高、企業生產成本過高等。這些問題首先需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近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但與新時代的要求相比還不夠,未來需進一步深化推進。此外,需加快一些市場化改革,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身到創業、創新和實體經濟中。

強化創新驅動戰略

「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創新是最核心的。」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培育新增長點。「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機等相關科技領域產品的創新發展及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其它共享經濟平台等新服務模式日益成為經濟新增長點。雖然目前這些新增長點的體量還比較小,但從長遠看,有望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牛犁說,政府要加強基礎性創新,這個戰略要落實,才能建設創新型國家。此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全面開放。我國在普通商品、製造業領域已經開放,但在服務領域開放力度還不夠,在文化、體育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應加快建立自貿港、自貿區,積極推動服務領域形成全新開放格局。

此次中央明確,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德勇表示,強調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歷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當前經濟正處在關鍵時期,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都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來實現。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具有現實意義。

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

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頭戲。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把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並提,並要求它們協調發展,形成產業體系,顯然指明了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和政策邏輯。尤其是現代金融概念的提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前後映照、互通聲氣。

李揚認為,現代金融體系應當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基本導向。在具體的金融實踐中,如果做到一切金融活動、金融創新、金融發展,都以實體經濟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保證服務實體經濟的承諾落到實處。

「金融創新要服務現代經濟體系建設。」他說,金融創新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尤其要防止龐氏騙局;要完善中長期融資制度,滿足公益性產業和基礎設施融資;建立普惠金融體系,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扶貧事業,要開發更多滿足群眾的醫療、養老等方面需求的金融產品;適應創新型產業和中小微企業特點,開發適應性強的金融產品支持「雙創」;針對儲蓄率高、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豐富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針對企業負債率高、資金來源單一和地方政府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開展金融創新。

李揚表示,如果按照現代經濟體系和現代金融的標準來衡量,中國金融業顯然面臨新挑戰。一是外延式擴張模式已至末路。經濟增速趨緩、產能過剩使得金融業面臨「縮水」的長期風險,質量優先、效率至上、內涵式發展成為發展新模式。二是發展環境將徹底改變。隨著經濟新常態長期持續,金融業制度性利差的優勢一去不復返,今後要突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創造價值。三是實體經濟存在嚴重的供需結構性失衡,金融業自身也有結構性失衡,實體經濟與金融運行之間循環不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證券報 的精彩文章:

楊濤:科技支持金融安全與風險防控將成重要藍海
李偉: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TAG:中國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