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饒宗頤:世事消長很平常,心不受羈絆

饒宗頤:世事消長很平常,心不受羈絆

一代宗師

饒宗頤,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祖籍廣東梅縣鬆口銅琶村,1917年8月9日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湘橋),2018年2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

饒宗頤的治學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藝融會貫通,被盛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全才。學界譽他為「亞洲文明的驕傲」。在錢鍾書心中,饒宗頤是「曠世奇才」,季羨林則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

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多國語言文字,還精通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字等「天書」。現當代國學家先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季羨林稱,饒宗頤先生在中國文、史、哲和藝術界,以至在世界漢學界,都是一個極高的標尺。

國學大師

辛苦待春鋤,百年不言休

饒宗頤的中國畫《澤潤四方》

隸書七言聯《一甌滄海橫流外 環堵樓台瑞氣雄》

饒宗頤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幾乎涵蓋國學研究所有領域,被學界譽為20世紀國學研究的一座豐碑。曾蔭權說他「以曠世之才,文通六國,學富五車,堪為一代鴻儒」。

南饒北季

後面是饒公畫的荷花,著名的「饒荷」

著作等身的背後,是多少孤燈獨坐、皓首窮經的日子。

饒公曾以「辛苦待舂鋤」來自況他的學術生涯,謙虛地把自己比作農耕夫。「我的求知慾非常強烈,這種求知慾征服了我整個人,甚至是吞沒了我自己。雖然搞學問非常辛苦,非常枯燥乏味,但我覺得是一種樂趣,樂在其中」。

饒宗頤說,我主張用「忍」的功夫,忍要靠耐力去支持,能夠忍受一切困難,才能作持久戰。沒有「安忍」,便不能精進;沒有「澄心」,便不能凝神向學。

他做學問有四論:奇正、蠟燭、守株、旁移。

一是「奇正論」。他說,別人說他是奇人,其實只說對了一半。老子講「正以治國,奇以用兵」,他則是「正以立身,奇以治學」。立身做人要正,但做學問要出奇制勝,做別人沒想過、沒做過的。饒公首次輯《全明詞》、首次研究敦煌白畫……華東師範大學胡曉明教授曾概括饒公在學術研究上的50個「第一」。

二是「蠟燭論」。學者曾將他與清末兩位大學者龔自珍、王國維並論。饒公說:與上述二位比較,自不敢當;但我的好處是活得長命,龔自珍只活到49歲,王國維先生50歲,以他們50歲的成績,和我80歲的成績比較,是不夠公平的。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

三是「守株論」。別人一輩子在不停追逐機會,他笑說自己則比較「偷懶」,坐在樹下做好準備、耐心待兔,一見到兔子就以最快的速度撲上去,這樣一輩子總能抓到幾隻兔子的。他研究佛教,一直想學梵文,後來在一次國際會議碰到印度專家,就以甲骨文與他交換傳授,學會了人稱「天書」的梵文。又以同樣的方法,學會了中東的楔形文字。這些機緣看似偶然,背後是他的「一以貫之」。

四是「旁移論」。他說,別人總結我學問有八大門類、十大門類,看似涉獵繁雜,之間好像沒什麼關係,其實每次我只是往旁邊移了一小步。像一開始繼承父志編撰《潮州藝文志》,是搞方誌學,就得懂一點碑記,進而研究考古學、古文字學,接著機緣湊合就到了敦煌學,一步步都很緊湊,很紮實。

他說:中國文化是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礦。茶、瓷和玉,皆是中國要素。中國的茶文化講究一個「定」字,「定」就是心力高度的集中,內心安寧,才能心「定」。西方人愛喝咖啡,中國人愛喝茶。咖啡刺激,屬於衝動文化。而茶安靜理性,屬於和的文化。

他讚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隱」。他說我們中國人講究情理法,有問題可以坐下來商量,先講人情,不是有了分歧和爭端就要打仗。這個很好,不打仗就把問題解決了。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十四卷二十大冊,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儒商之子

引翼翔霄漢,攬勝躡華嵩

饒宗頤出生於廣東潮安縣大富之家,「富人易求,大師難得」,父親饒鍔是當地首富,也是大學者,喜歡考據學。父親為他取這名字,是要他師法北宋五子之首周敦頤。

饒宗頤家早年家有藏書樓「天嘯樓」,藏書以10萬計,這使他從小在詩書畫的環境中受到父親和名師的教導。饒宗頤說,做學問「開竅」很重要,如果有家學淵源,由長輩引入門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他5歲讀古典小說,從名師習書法;7歲寫《後封神》;8歲讀《通鑒綱目》;9歲學經史佛典;11歲學繪畫……20歲前,已把香港新墾書局出的新書全部讀完。

饒氏族人津津樂道於他6歲時的一件逸事:當年家鄉一位文壇耆宿以城內特產「姑蘇香腐」出謎,求唐詩一句,他當即答以「吳宮花草埋幽徑」,語驚四座,一時傳為佳話。

「我有四個基礎是直接來自家學的:一是詩文基礎,我是跟父親、跟家裡的老師學習的。家裡從小就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第二個是佛學基礎;三是目錄學基礎;四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在無拘無束的學習環境下,我從小就養成了獨特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這對我以後做各方面的學問研究很有幫助。我15歲以前已經培養了這四個基礎」。

1932年,父親因病溘然長逝,饒宗頤作為長子接管錢莊「,並繼承父親遺志,續修《潮州藝文志》。直到2005年,由他任總纂的《潮州志》重新編印刊行,花時75年。

「我只能在兩件事中做好一件,就是能夠把父親的學術延續下來,但是生意我就沒辦法管了,所以在我手上,家財慢慢地散了」。

饒公曾透露,自己十幾歲時就代表家裡來香港收賬,當看到負債者生活十分艱辛時,不忍催逼,空手而歸。1949年,饒公為《潮州志》編纂一事再到香港,在儒商方繼仁勸說下留在香港。

1949年後,他在香港、新加坡、美國、印度等地任教或做研究。他的學問起始於鄉邦之學,再到研究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物,壯年從中國史擴大至印度、西亞以至人類文明史,晚年又轉向中國精神史的探求,書畫也日益精進。

1954年,饒宗頤在日本研究甲骨文。同年到劍橋出席第二十三屆東方學國際會議並發表了論文《老子想爾注》,從此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法國漢學家戴密微邀請他到巴黎整理敦煌經卷資料,在浩如煙海的文物中,饒宗頤系統地研究了道教文獻資料,並出版了《敦煌老子想爾注校箋》,填補了學術空白。這本書引發了歐洲研究道教的熱情,巴黎大學中國學院將此書定為研究生必讀教材。

戴密微很欣賞饒宗頤詩、詞、賦方面的才情,曾邀他同游瑞士。1962年,經戴密微力薦,饒宗頤以甲骨學著作《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獲得了有漢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漢學儒蓮獎」。

1982年,饒公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獻記載和甲骨文考據相結合的研究夏文化「三重證據法」,後又力倡力行充分利用新出土文物,推動了當代國際漢學領域甲骨學、敦煌學、簡帛學的創建和深化。

書畫奇才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舉凡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東古史、詞學、考古學、金石學、古典文學、音律、藝術史、中印關係史、宗教史、楚辭學、目錄學、方誌學等研究領域,他均有涉獵,博學多才且成就非凡。而饒宗頤在繪畫、書法等「藝」方面的精深造詣,正是植根於博大的「學」之基礎上。

饒宗頤1929年開始從金陵楊栻習書畫,攻山水及宋人行草,開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他的書畫裡面透露著他的人生哲學。關於人生哲學,饒宗頤曾提出「安頓說」。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為此,應做好三件事:一是「天人互益」;二是「物物而不物於物」;三是「慈悲喜舍」。

「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全球化同時意味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季羨林曾倡導「天人合一」,饒宗頤則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經》益卦為理論根據的。我們如果要大展鴻圖,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要展開大作為,或許可以達到像蘇軾所說的「天人爭挽留」的境界。

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饒公所書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他的詩句。「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而「自在」需排除「掛礙」。「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欲,其實是自己造出來的」。

在書法方面,饒宗頤植根於古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隸書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長,自成一格,形成豪放而不乏淡逸之趣的書風。

他的作品中,甲骨文、金文、簡帛、篆、隸、楷、行、草等各體書皆得心應手,晉、唐、宋、元及明遺民諸家筆意作品引人入勝。他的畫形式不拘一格,從大幅中堂、屏條、對聯到方寸空間小品,風格多樣,是名副其實的文人書畫。

繪畫方面,他的國畫題材廣涉山水、人物、花鳥,有傳統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國的風光寫生,更有自成風格的創作,其中尤其擅長山水畫。他的山水從寫生中來,並博採前賢諸家,不拘成法,自成一格。

人物畫取法多用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吸取敦煌白描畫法,別開生面;花鳥則逸筆草草,頗具文人筆情墨趣。

2011年,饒宗頤當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創立於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專業學術團體,有著「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譽。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朴初、啟功等文藝翹楚先後擔任社長。百餘年間,西泠印社名家輩出。

2012年炎夏,饒宗頤踏訪孤山社址,興之所至,欣然握筆題字:「播芳六合」。

「六合即為天地、世界。」

絲路行者

久去鄉關,累十餘稔

山川喬木,望之暢然

"絲綢之路的最初起點在中國,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最早在廣東"。饒公說,古代潮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門戶。

饒宗頤與絲路文化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便開始探索敦煌這個文化寶庫,為弘揚敦煌學和中國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饒宗頤是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最早探究和考證了中國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研究中國海上交通史、進出口貿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諸多領域的翹楚。

饒宗頤的祖居坐落在梅縣鬆口,是過去客家人下南洋的必經通道。

饒宗頤說:「中國絲綢,自古迄今,聞名海外,故以『絲路』或『絲綢之路』,作為中外交通的象徵,尤為恰當」。

「『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是古代中國與海外各國互通使節,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中國古籍早有記載,只是並未冠以『海上絲路』的美稱,後人有或稱『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白銀之路』的」。

「我早在1974年6月的中國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冊上,就發表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崑崙舶》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海上絲路』的名稱,比三杉隆敏早了五年」。

客家後裔

銅琶傳音,峰巒神秀

饒宗頤是客家後裔,祖籍廣東梅縣鬆口銅琶村。鬆口是千年文化古鎮,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重鎮。

國學大師饒宗頤祖居

鬆口鎮銅琶村金盤裡「饒氏宗祠」

明朝末太子朱慈烺的老師李士淳、清代廣東著名的「父子三進士」都出自鬆口銅琶村。饒宗頤為饒氏十九世,其父饒鍔先生為清代大學者,其上祖十二世仕寶公是從梅縣鬆口遷往潮安開基。

2006年,饒宗頤為祖居「饒氏宗祠」撰題了楹聯「銅琶傳音神指向上,峰巒呈秀人誕英靈」。楹聯將祖籍銅琶村秀美景色和象徵梅州地靈人傑的五指峰巧妙嵌入,希望故園多出俊傑。

《滄海龍吟》

饒宗頤贈梅州鬆口銅琶村的橫幅

銅琶村的世德堂,是銅琶村的李士淳給他的學生——明朝太子朱慈烺打造的最後的行宮。《滄海龍吟》這幅字恐怕和鬆口的人文故事相關。

香港大嶼山有一遊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斗大的《心經》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作的,他說,要為香港開啟智慧。

饒宗頤在大嶼山上手書的巨幅《心經》

「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欲,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

「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饒宗頤本人早已對生死夭壽有著極為豁達的態度。

莊子把死生看成一條,死只是生的一條尾巴而已。人類之中,中國人是最不懂什麼是「死」的民族。(《金字塔外:死與蜜糖》)

饒公千古!

客家名人堂歷史文章閱讀:

~~~~~~~~~~~~~~~~~~~~~~~~~~~~

這裡寫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卻是全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客家名人堂 的精彩文章:

說說梅州走出的兩位佛門大德

TAG:全球客家名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