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大家早上好,我是國學講師團成員之一,來自興台古鎮的王爽,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道德經》感悟,在開始今天在主題之前,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道德經》。

《道德經》也叫《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對「道」闡述出了三十多種「道法」,這三十多種「道法」歸根結底所表述的是宇宙、人生和社會的區別與聯繫,即道家所說的「天、地、人」。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理解一下「道」和「德」。

「道」字,在字典中解釋為人們所走的路,而路又分為四通八達的路和沿一個方向延伸的路。只有沿一個方向延伸的路才稱之為「道」。但是我們忽略了「道」字的引申意義,後期更多的是代表世間萬物所不確定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人們無法把握和預知的。

就比如我告訴你,買房可以升值,炒股可以賺錢,這是個規律,但假設大家都知道了,都搶著去買、去炒,那麼這個規律就可能被打破了。所以說,規律這東西不是沒有,但都知道的時候,規律本身就會發生變化。

就好比我們學到的技術是道,道的具體落實需要人的品質,修養,責任心,智慧等在為人處事當中體現。

現在很多人學了高端技術,但是沒有人品,責任心,修養,慈悲,智慧這些作為指導,就會幹出損害國家,損害人民的事情來。

「德」可以細分為「天地之德」和「人之德」。「天地之德」是指宇宙萬物自然而然的狀態和屬性,這個特性便是「道」的「無為」(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範、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人之德」是人類感悟了「道」之後以「無為」的原則來立身處世。「人之德」需要人自身的認知和轉變,依靠「德」來祛除心中那些「求功」、「爭利」的私心雜念,達到各種善的標準,來「自知、自愛」。

總而言之《道德經》中「道」就是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的規律,德:就是將追尋「道」而得出的真理,在人身上的體現,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將向前人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起到良好修身的效果。

一、知足、知不足

幾個人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遊客在欣賞海景。只見一名垂釣者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一尺多長,落在岸上後,仍騰跳不止。可是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里。圍觀的人發出一片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還是一條一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海里。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只見釣線末端鉤著一條不過幾寸長的小魚。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釣者卻將魚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魚簍中。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釣者回答說:「因為我家裡最大的盤子只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故事的主人公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懂得知足,他的人生就是快樂的。多數人不快樂是因為你不知道要什麼,你不知道要什麼,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麼;你不知道追求什麼,所以你什麼也得不到,什麼也得不到,所以你徒增煩惱,滿腹抱怨,原因在於你沒有正真做到心靈上的知足。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出「知足」的觀點,「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就是在告誡人們要知足,知足才能長樂,才能長久,才能富有。

知足並不是不努力、不上進,是要以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榮辱得失,它強調的是一種心態,其實也就是平常心。

可是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知足的,又有幾人呢?我們時常因為房子小、存款少而煩惱、孩子沒有出類拔萃而懊惱、工作不如意而苦惱、妻子嫌棄丈夫沒本事、丈夫嫌棄妻子不賢惠,都覺得自己不幸福,殊不知,幸福就在身邊,只是被自己的慾望掩蓋了。慾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慾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你還用功修行嗎?」禪師回答:「我還用功修行。」

又問:「怎麼修啊?」禪師說:「飢來吃飯,困來眠。」

這個人覺得很奇怪,說道:「人都這樣,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為什麼別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禪師說:「這是因為他們吃飯時百般計較,睡覺時萬般思索,所以他們吃飯的時候沒有真正吃飯,睡覺的時候沒有真正睡覺。與其拚命地用鈍斧砍一棵枯木,不如坐下來好好地磨一下斧子,好好地,努力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急不躁不放棄,明白水到自然渠成,「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意思是身處紛紜人世,卻感受不到車馬的喧鬧。若問怎麼能夠如此,因為我獨得情趣,心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所處的地方自然就顯得超塵絕俗。)因為如此,才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就是該怎麼就怎麼,一切平常,心無雜念,房子夠住,錢夠花,衣服夠穿,工作開心,父母健在,家人平安。一句話,最幸福的生活其實就是最平常的生活。只要擁有一顆知足常樂的心,幸福就會陪伴著你。

知足,就是內心的滿足,不去奢求過多的得不到或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意義就在於凡事適可而止、量度而行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低了,沒有意義,過了,會有反作用力。怎麼理解這個度呢?簡單點,就好比飲茶要適宜不宜濃,喝酒要適量不宜多,運動要適量不宜過,吃飯要適量不宜過飽過油膩。說到這,不得不提到我的一個壞習慣,我是一個口味比較重的人,喜辣、喜咸,如果沒有這些調味品,我就會覺得飯菜難以下咽,久而久之胃就會經常不舒服,為了健康的身體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習慣,現在用餐多偏於清淡、注重營養。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也說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必須以平靜的思想和行為對侍生活,旨在闡發「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和處世哲學。

這裡第一個「味」說的就是感覺的功能是完好的。但是,這個「味學」的功能不要執著於酸、甜、苦、辣。也就是吃任何東西都不要去知其味。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總是去品償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長此以往身體就偏離了健康的軌道。所以不管好吃不好吃,有營養的就應該吃;我們是吃「營養」,而不是吃「滋味」。就比如我們的石磨麵粉,純綠色食品無任何添加,其中涵蓋的營養物質很全面,胡蘿蔔素與維生素E的含量就是其他麵粉的18倍。就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補充營養,促進膳食平衡。

度的把握體現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寸,無論對待人生的哪個環節,都要掌握好分寸,防止過猶不及。

正如鄧總帶我跑縣文體局合作手續的時候,由於是和政府單位打交道,所以這個「度」顯得至關重要。我記得我們在簽訂合同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給對方的優惠政策是只收取管理費用,但對方合同上必須體現出是免租金,這樣一來,我們每年都要交3000多的房產稅,對我們來說是非常不合算的,在與財務劉總和程經理對接後,鄧總連續幾次前往文體局修改合同,由於文體局預算里並沒有租金這一項,所以堅持不能更改合同內容,但是我們也不能一直退讓,這畢竟與公司的利益息息相關,如果此時開了先例,後續的工作很難進行,經過幾番溝通,最終文體局後期會再簽一份大合同。這樣既不失文體局顏面,也不損失公司利益。為了促成此次合作,鄧總凌晨一點還在發微信告知我當天的工作安排,因為年底結算銀行業務多,五點半就要排隊,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順利拿回了7萬元的管理費。在我看來,無論面對任何事情,只要你這顆心能夠沉澱、能夠樂觀向上、能夠豁達,儘力而為之,不損失什麼,也不過分要求什麼,用知足常樂心態去看待問題,做事就會事半功倍,你的人生也會幸福。正如周國平的一句名言:「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總而言之,度是知足的一種體現,涵蓋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需要一定的知識、閱歷、需要修心才能逐步實現。

講了知足,那什麼是知不足呢?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就是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與那些優秀的人相比,自己總會在某些方面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一個人要想繼續進步和發展,就要學會知不足,善於知不足,正確評估自己,就要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或欠缺,明確自己努力的目標,明確自己繼續前進的方向,做到取人之長,補己所短,使自己得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步,不斷地創造出新成績。前段時間們跑古鎮3A景區評選手續時,我們先按照自檢報告上的內容,一一對照,進行分類,結果發現我們缺少的或是不完善的設備設施很多,低於初審的達標率。知道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就要立刻完善,對於當時情況來說用時間緊、任務重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當時我們一頭霧水,不知道要怎麼完善,尤其景區標牌,鄧總就帶我們去其他景區了解、借鑒好的方面,當靜下心來,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的去面對時,發現並沒有那麼難。於是我們一遍遍的在園區核實、登記,經常中午不休息,在旅遊局上班之前把資料整理好送過去審核。策劃部的同事一遍一遍的修改設計圖,製作、安裝,順利通過了12月底的初審。這就是在告訴我們,沒有事物的存在是十全十美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瑕疵,要正視這些瑕疵,只要夠努力、夠勤奮、就可以補拙,就會有好的結果。再比如我們偉大的祖國,不斷的在發展經濟、研究武器、擴展外交,尤其現在不斷的在打「老虎」、注重黨建、注重民生,因為只有安內才能攘外,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不斷努力、不斷發展,才能最終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無論是知足還是知不足,都是一種人生的心態。老子認為,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知足能使人安詳、平靜、豁達;知不足能使人努力、拼搏、奮進。只有知足知不足,方能尋得自身完美、尋得心靈凈化。

二、有為、有不為

「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在這裡,關鍵是「應該」二字。什麼叫「應該」呢?字典上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須如此的意思。比如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僅應該做,還要做好。尤其是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連父母都無法關愛的話,何談其他呢?我覺得,只要有良知,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就能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了。

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在日常生活中小善、小惡隨處可見。比如公交車上的讓座、扶老人過馬路、拾金不昧等等,這些都算是小善;那什麼是大善呢,比如我們的民族英雄江姐(1949年11月1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受盡了各種酷刑,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江姐始終堅貞不屈,被國民黨軍統特務殺害於歌樂山電台嵐埡,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董純瑞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鬥中,因身邊無處安放炸藥包,緊急時刻,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架——手托炸藥包,犧牲時,未滿19歲;趙天昱(2017年2月10日吉林省輝南縣公安局石道河派出所副所長,執行任務時,身中21刀,壯烈犧牲。他們的行為就是大善,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可以不上戰場,但是,我們一樣要發揚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我們不能忘本,這是我們必須做、必須傳承的,也是注重傳國家統文化學習的原因,只有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越來越強盛。

每個人的領悟不同、修行不同,我們無法用一個尺度來衡量,只要是對的,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國家的事,我們就要努力客服困難去做,這就是有為。

那什麼是「有不為」呢?就是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比如說作姦犯科、毀壞公物、嘲諷、攻擊他人、以權謀私等等傷害他人違反法律、違反道德的事。

人只有對某些事情捨棄不幹,才能夠有所作為。你若想有所作為,必須先要有所不為。比如陶淵明,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這就是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榮華富貴,衣食無憂,但那要以人格和氣節為代價,於是他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淵明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併流傳百世的詩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和精神財富。

可是往往有很多人,身為共產黨員,拿著國家俸祿,卻不盡其職,把自身的利益看的更重,結果只能是自食惡果。2017年2月15日上午9時,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受賄案,共計4001萬元。對被告人周本順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二百萬元;對周本順受賄所得財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來警示大家,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有不為。有不為不僅僅是當我們面對選擇時,懂得取捨,更是面對誘惑要敢於不為,堅持底線。

人生最大的滿足應該是心靈的富足,任何追求都應該以追求心靈的富足為最終目標。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面對生活,心無旁騖地在學業上進取,在事業上有為。

今天我們主要簡單了解了《道德經》,以及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的相關內容,希望今天的講課內容可以對大家了解《道德經》有所幫助,理解不當之處,還望大家指正,感謝大家的聆聽。

(王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濱河投資 的精彩文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解讀

TAG:濱河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