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表中文論文就很low?中科院是這麼決定的……

發表中文論文就很low?中科院是這麼決定的……

我們為什麼要做科研?

為了誰做科研?

科研的價值怎麼判斷?

這些問題你思考過嗎?

再談「中文期刊」與「文化自信」

對於用中文發表論文,反對的聲音似乎要大於支持的聲音,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要求科研成果發表在中文學術期刊上,這會嚴重影響國際學術交流,並不可取。當下中國正在全面崛起的過程中,學術影響力越來越大,以中文發表研究成果不符合國際潮流。以中文發表研究成果,將會把中國學術界與世界隔離開來,其壞處一目了然」博友Claim的評論:「當我們科技還沒法叫板西方的時候,就必須接受ENGLISH為第一科技交流語言」;「(文章)要不要用中文發表,我個人看法,恐怕沒有必要!

從科學傳播的角度,想要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作為科學家,沒有任何選擇。

讓大家把最好的,甚至一般較好的文章都發到中文刊上,短期我認為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希望建立世界影響的科學家和雙一流建設大學,再自信都是沒有希望的」

對於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決定:從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選人10篇代表作中,至少有一篇發表在中國優秀期刊上!反對意見認為「出台這種規定,本身就是沒有自信沒有尊嚴的表現」(博友Skydoom的評論),並質疑:「通過這種手段干預或者說脅迫作者發文合理嗎?」(博友禹興海的評論)

還有一些激烈得多的評論,有的已近乎罵街,這裡就不引述了。

也有一些正方評論從國家戰略、科學價值觀和科學社會學角度出發,陳述了中文發表論文的意義(博友ep4h、蔣大和、趙建民等的評論),很有見地,希望能夠看到他們的進一步闡發。

在博文的評論互動環節,我們表達了幾層意思:

1.當今科學已經不單純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事情,已經是國家戰略,重視中文發表論文是國家戰略的體現,支持中文期刊、中國期刊是中國學者的責任。

2.中文期刊並不影響學術成果的優先權,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中國期刊對中國學者取得學術優先權不僅沒有根本影響,而且有先天的有利條件;

3.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的決定是促進民族科學體系完善的制度安排,特定歷史時期需要特定的制度安排!

4.當下的科研評價體系和學術環境造成了故意排斥中文刊、中國刊,故意不引用、不投稿、不評審的不正常狀況,這是亟待改進的。

1.為什麼做科研?為誰做科研?

科學職業化是最近100多年發生的事,此前,科學是貴族的一種業餘遊戲,玩這個遊戲的人是需要有閑、有錢的。他玩他自己的閑錢,怎麼玩別人管不著。科學怎麼就變成一個職業了,在這裡不多閑扯這個問題,重點談談作為一個「職業」怎麼才能玩得轉!

既是一種職業就需要成本和投入,有投入就要有產出,這裡的產品當然是科學成果、科學知識,論文是產品的一種體現形式。把產品賣給「消費者」,形成投入-回報機制,這個「職業」才能玩下去!問題來了,這個產品賣給誰?價值誰來確定?顯然,這個價值不可能由科學共同體自己坐地起價(所謂「業內承認」),需要買家認可(所謂「社會承認」)。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科學工作者必須去向公眾解釋、宣傳,求得認可和支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鄰居日本要由政府出馬,搞一個「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 JST)」,「以實現科技創新立國為目標,促進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全過程的研究開發;營造包括促進科技信息流通在內的科技振興所必需的基礎環境」,整體規劃科技發展,協調科技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讓科技落地。

看來,相當一部分中國學者在為什麼做科研?為誰做科研這個問題上還不甚了了。也就是說,我們的科研職業化還沒有完全走上正道!中國的納稅人肯定不會苛求科研工作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方向正確應該是基本要求!但目前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恐怕並不能得到納稅人的認可。說得嚴重一些,有些科研文章其實只是鑽了科研體制的空子,成為混飯吃的飯票!從SCI換到的飯票面值高、好使,便有趨之若鶩的勢頭!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發表在中國期刊上、用在中國社會建設中是一個中國學者不能質疑的聲音!我們的「消費者」不認可,我們的職業就玩不下去!立志攻克國際難題是少數人的事;解決國內重大需求是大部人的事,應該是大部分人的科研出發點。

2.科研的價值怎麼判斷?

國際學術交流、國際影響力這種說辭很像是一塊遮羞布,似乎也是唯一一塊能用的遮羞布。

2016年中國製造期刊論文數已經接近100萬篇,SCI論文也達到30萬篇的規模。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一,SCI論文數也已經坐二望一,其中化學、物理、材料學科的文章數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試問,我們是學術強國了嗎?我們開創學科方向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又有多少?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工作已經過去了40年,下一個諾貝爾獎在哪裡?

要以SCI指標判斷,我們蠻可以沾沾自喜,論文數與高被引論文數都同步增長,穩居世界第二把交椅,但中國的科技水平真的到了坐二望一的境界?我們的能源、環境、健康、高端製造等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領域是不是都處於世界第二的位置了?答案恐怕並不樂觀。

佔領國際學術制高點永遠是少部分人的事,攀登科學高峰不是打群架,從來不是人數的比拼、不是文章數量的堆積!其他因素姑且不論,我們總得承認天賦的差異,大部分人生來就不應該被趕鴨子上架,去攀什麼國際科學高峰,而橫屍成為墊腳石,應該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發輝力所能及、利國利民的作用。

很清楚,我們科研的「消費者」是中國納稅人,不是愛思維爾、不是斯普林格、不是PLoS、不是SCI。現階段那麼多人自己花錢為國外期刊、資料庫、服務商打工,事出無奈,情有可原,但如果還振振有詞就匪夷所思了!在SCI發論文的的自信似乎並不值得炫耀!我們有不少學者在討論社會治理時經常會提納稅人的意願,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應該具有同樣的態度!

在科研評價方面,我們還是可以考察研究日本的科研評價體系。日本的科研評價已經成為統一價值觀後的一種職業行為,而不是假手他人。

3.誰來填這道溝?

2014年6月,李亞棟院士等給中國科學院上書,建議「創建『科技文獻中文摘要(CAST)』促進企業自主創新」。信中寫道:實現科學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是體現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歐美髮達國家因英語文獻的原因,在科技成果推動科技創新和工業發展方面形成了特殊的優勢,我國雖然科技論文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科技成果在促進企業新技術發展方面收效甚微,這與我國絕大多數科研創新成果以英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不無關係!李亞棟等人由此建議,多部門合作,共同創建「科技文獻中文摘要(CAST)」在線服務平台,方便我國企業界廣大科技人員和行業能工巧匠及時、方便地吸收國際科技新發現、發明新成果,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經濟建設提供科技支撐。李亞棟院士在信中對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果操作都有很好的建議。

認為英文發文章天經地義的學者對中小企業技術人員難以及時、便利地獲取研究成果的尷尬狀態應該不是有意漠不關心,只是並不了解吧!

根據科學院領導的要求,科學出版社組織隊伍認真研究了CAST工作方案,由於工作涉及面廣、人力物力投入大、工作內容複雜,這項工作還有待進一步落實,恐怕也非一個單位、一個部門能夠勝任,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科研工作接地氣方面,我們已經遠遠落後於我們的鄰居日本。首先,對於科研選題的價值取向,日本學者能夠做到以我為主,而我們還有嚴重的跟風行為,我們經常不是從國計民生需要、「消費者」需求去設計選題,而是習慣於在外國人的文章中去尋找選題、去拾遺補缺或錦上添花,在科研的初級階段,這樣的模式還情有可原,事實上,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科研工作剛剛起步的時候就是這麼做的,但時至今日,我們都已經以科研成果的「老二」自居了,再這麼做情何以堪!坊間有說法,中國開國際學術會議外國專家要三請四邀才來,而日本人開國際會議,外國人常常不請自到,很耐人尋味!

其次,類似李亞棟等人建議的CAST項目,日本人早已經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JST開發的日本科學技術信息集成系統J-STAGE除了向全世界即時發布日本科學技術研究的傑出成果外,還組織日本國內語言專家與各學科專家合作,高質量地將世界最新科技文獻即時翻譯為的日本語言文字,使得不通曉他國語言的科技工作者也能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

顯然,日本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從研究人員到工程技術人員、從研究機構到工程企業之間有著協調機制和互動機制,而我們在研究機構與工程企業之間的鴻溝尚待各界齊心合力,加速填平!比如可不可以從簡單的做起,我們的英文刊也加個中文文摘?

文章最後再引述一次歐陽鍾燦院士在「第十三期中國科協科技期刊主編(社長)沙龍」上的呼籲:「改變科研評估規則,真的是時候了!」

本文摘自科學網、學術資源大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學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做學術就一定要忍受清苦嗎?這年頭其實知識越來越值錢!

TAG:同學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