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貢品」:一場帝王的狂歡,百姓的劫難

「貢品」:一場帝王的狂歡,百姓的劫難

原標題:「貢品」:一場帝王的狂歡,百姓的劫難



▲我在某寶買的「華妃同款」


本文系原創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歡迎轉發朋友圈


貢品,也就是古代的「皇家特供」多為各地的稀罕珍貴、久負盛名特產。貢品和貢品文化,作為一種純粹的歷史現象,它離我們似乎夠遙遠的。其實,貢品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生活中的複寫克隆,它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現在許多商家在廣告宣傳時,動輒就說他們的產品歷史悠久曾是「貢品」,特別是古裝影視劇把帝王家的尊榮華貴作為一個看點拿來反覆渲染、展示後,那些被皇帝、娘娘們吃過用過的東西更是備受追捧。當然,這是大眾娛樂的需要,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給了歷史愛好者們一個窺視古代帝王生活的機會,即使這窺視還夾帶著一絲朝拜意味。


如果自己家鄉的特產曾是古代皇家御用的產品,那一定是同類中最好的,更有一種無法用價值衡量的「帝王霸氣」. 這些染了皇家氣息的產品給背後的勞動者創造者們帶來巨大的商機和財富,甚至能讓其所在的地方經濟受益,可謂是他好我也好的皆大歡喜局面。


然而,在古代卻正好相反----「貢品」給生產者和所在地的百姓們帶來的,惟有淚千行。



▲圖自電視劇《宰相劉羅鍋》


《宰相劉羅鍋》裡面有一集,講廣西地方官萬里跋涉只為給皇帝進貢幾筐子荔浦芋頭,然後給即將赴任廣西巡撫的劉羅鍋講述為了「進貢」,搞得當地百姓有多麼的辛苦。


為了使皇帝不再讓廣西繼續進貢荔浦芋頭,劉羅鍋讓夫人找了幾個修仁薯莨和著真芋頭一塊兒蒸,然後請皇上來品嘗「貢品」芋頭。


話說這修仁薯莨,長得和荔浦芋頭是一個模樣,蒸了之後也熟透鬆軟。不過這薯莨是用來染布的,吃的時候是又麻又澀難以下咽。


皇帝如約而至。宴席間,劉墉吃芋頭,皇帝吃薯莨,一個模樣,卻有天壤之別,讓皇帝是洋相百出吃盡了苦頭...


最終,劉墉這一番「欺君之罪」的巧妙策划下,荔浦芋頭終於退出了「貢品圈」。

這樣的劇情並非是憑空虛構,最能說明這個道理的是歷史中最有名的兩次「貢品特快專遞」——


一是唐朝為楊貴妃運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二是明清時進貢江南鰣魚「白日風塵馳驛路,炎天冰雪護江船」。



▲截圖自電影《妃子笑》


話說有天,給楊貴妃送荔枝的快遞小哥騎著馬兒「駕駕駕~噢勒噢勒噢勒~」的從杜牧邊上經過,馬蹄揚起的塵土讓他有點不開心,他皺著眉頭來個自拍,然後發盆友圈: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接下來大唐文化圈的各個論壇上,「吃荔枝」成為最熱搜索詞。以至於在大唐「荔枝犬肉節」開幕前,唐明皇就早早的跟那邊官員打招呼:


你們吃狗我管不了,但是不可以吃荔枝!

這一消息讓大唐的人民震驚了----要不咋說環環涼涼最討黃桑喜歡呢?


荔枝不能久藏,因為時間一長就變色變味變質。唐明皇勞民傷財設置專門驛站,命人像接力賽那樣傳送荔枝進宮。這事兒為在他和他統治下的大唐所遭遇到的一次幾乎滅亡的「安史之亂」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但是,讓荔枝樹下的老百姓開啟累死悲慘模式的,卻不是環環。



▲古代的快遞


宋朝時候,蘇東坡這坨肘子肉被發配嶺南,有天閑的無聊就發了張光膀子的自拍配上文字說:我一天可以吃三百個荔枝,發配其實蠻幸福,么么噠!然後@了他盆友圈所有人來圍觀。


話說燉豬肉的蘇先生那可是位德藝雙馨的名人,大宋文化圈第一才子,連高太尉這樣的大反派都得賣他幾分面子。經他這麼一安利,嶺南的荔枝成為了皇帝指定水果甜點,「甲午,罷溫州貢黃柑、福州貢荔枝」(《宋史?高宗八》)「福州,在今福建。所貢荔枝」(《廣志》)——這才是真正的累死人跑死馬,因為楊貴妃吃的荔枝是來自我的家鄉四川省合江縣,離西安900多公里,跟廣東福建比起來,實在是不遠。」唐明皇時,一騎紅塵妃子笑,謂瀘戎產也。」(《鶴林玉露》宋.羅大經)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奸臣蔡京別出心裁,由他家鄉仙游楓亭選小株結果的荔枝栽於瓦瓮中,以海船運出湄洲灣,然後直抵汴京送給皇帝小趙。


小趙皇帝嘗到新鮮的荔枝,龍顏大喜,遂賦詩云: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子丹。

玉液下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醋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芝。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只識深閨畫花鳥」的皇桑小趙誇居然有勇氣嘲笑唐玄宗的「一騎紅塵「,真的是惹得妃子們非笑不可啊。這就是所謂的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兩啊!



▲宋徽宗《臘梅秀眼圖》


小趙,也就是宋徽宗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芙蓉錦雞圖》、《翠竹花雀圖》、《柳鴉圖》、《四禽圖》等,每一幅都價值連城。他筆下的中國山水美不勝收,卻畫不出山和水中,整個國家已經是危機四伏。


這個小趙當皇帝基本不著調,當藝術家卻是相當著調。小趙畫過一幅《聽琴圖》,圖中蔡京在趙佶身旁恭聽琴聲。蔡京本人在此圖題詩曰:


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


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

俞伯牙和鍾子期要是一個當皇帝,一個當宰相,我想就算是「高山流水」的曼妙,也必將化為「國破山河在」的嘆息。



▲宋徽宗《聽琴圖》


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蘆桔未應先。


賜鮮遍及中官弟,薦熟誰開寢廟筵。


白日風塵馳驛路,炎天冰雪護江船。


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箸金盤敢望傳。


——明.何大復


明清時,皇宮中時有鰣魚宴。 在「貢品圈」整整呆了兩百多年的鰣魚,比荔枝還要嬌貴且費事。


清朝鰣魚進貢的規模比環環吃荔枝的過程更誇張,在南京設有專門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懸旗,晚上懸燈,作飛速傳遞……送魚人在途中不準吃飯,只吃蛋、酒和冰水,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內送到。

僅僅為了滿足皇帝嘗鮮的慾望,長江下游的鰣魚,就這樣勞命傷財。



▲清蒸鯧魚(找不著鰣魚,臣妾已經儘力了)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山東的地方官張能麟,眼見老百姓實在不堪重負,想著碗掉了腦袋大個疤!他寫了一道《代請停供鰣魚疏》---


「一鰣之味,何關重輕!臣竊詔鰣非難供,而鰣之性難供。鰣字從時,惟四月則有,他時則無。諸魚養可生,此魚出網則息。他魚生息可餐,此魚味變極惡……若天廚珍膳,滋味萬品,何取一魚?竊計鰣產於江南之揚子江,達於京師,二千五百餘里。進貢之員,每三十里立一塘,豎立旗杆,日則懸旌,夜則懸燈,通計備馬三千餘匹,夫數千人……故一聞進貢鰣魚,凡此二三千里地當孔道之官民,實有晝夜恐懼不寧者。」


小玄子看見這封奏摺後,十分慚愧,下令「永免進貢」,鰣魚才終於退出了「山也迢迢,水也迢迢」的「貢品圈」。


入選貢品的並不止是美食,古代所謂各省「省花」選來也是作為貢品的。


去年有段時間聽說網上在選」國花「,讓每個省的先選出」省花「。而最後四川省「菊花」得了最高票,這讓網友們開啟吐槽模式,對此四川人民表示:如果不是為了養熊貓,我們肯定選竹子。


為什麼呢?


乾隆在大明湖畔中了容嬤嬤的毒,就要浙江的白蓮做貢品。

明代高淳的桂花被皇上看中選做貢品,還沒來得及慶祝,就被那些來採花的宮廷使者把一村兒的莊稼踩壞,還非說是莊稼先動手的!


鄢陵梅花在北宋是貢品,皇帝說是天下第一花,所以整個地方百姓們就得好好種梅花,想偷著種點番薯都沒地兒!



▲圖自電視劇《武林外傳》


百姓只能在皇上賞梅的時候:手裡呀捧著窩窩頭,菜里沒有一滴油……


當各地進貢的花朵凋零,當帝王們的狂歡散場,微服出宮的皇帝回到金鑾殿,回味著貢品帶來的喜悅,品嘗幾口從各地進貢運來的美酒和茶葉。那些累昏的百姓也已醒來,各自沿著一片狼藉回家,等待著他們的,是又一年的青黃不接。


參考資料:


《宋史》《大清會要》


《新唐書》《大宋宣和遺事》


《西湖遊覽志余》 《鐵圍山叢談》

趙小昭:現居於成都,大齡未婚問題美少女。專註於一切有趣無意義之事,做浮華時代清醒的看客。


——打賞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沉香非玩物,啟智不喪志
在中世紀,一個人的地位居然和這個的數量有關?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