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津的年俗,你還記得多少?

天津的年俗,你還記得多少?

天津是隨著商業活動發展起來的移民城市,在天津的文化中自然融匯了天南海北的特色,在長時間的歷史催化下也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格。天津的年俗秉承著「闔家歡樂」的價值取向,展現了哏兒都樂觀、積極的世俗文化。「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倒有」的天津俗語也體現了年前天津人民準備過年的特點。現在意義是從二十三開始,天津人正式拉開春節準備工作的序幕。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許多傳統的習俗都化繁為簡,正因如此,過年也少了很多儀式感,難怪人們常常抱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想當年,老天津人過年可是有著複雜的習俗,這些有年代感的規矩是不是也逐漸消失了呢?

除夕要留隔年飯

老天津人管「隔年飯」又叫「接年飯」,特指的是大年三十那天蒸熟的米飯,從中盛出一碗來不吃,留著轉天再吃。因為過了三十就是大年初一,所以留下這碗飯跨年再吃以求新的一年裡能天天吃飽飯,不斷了口糧,討個「年年有餘糧」的彩頭。 早年間物資匱乏,能頓頓吃個飽飯就算是那一輩人最大的願望。雖然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不至於挨餓了,但棒子麵、高粱米飯等粗糧成了那一代人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白面、大米在那個年代是稀罕糧食,大部分時間只能吃些難以下咽的粗糧。即便如今倡導為了養生健康多吃粗糧,但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搖著腦袋說:「幾十年前就吃夠了。」 在那個年代,這個隔年飯可不是吃不了剩下的,而是提前盛出來的。因為以當時普通家庭條件,一家少則四五口人,多則八九口人,要全指著吃米飯這類細糧吃飽了是很難實現的,即便是年節,細糧也得摻著粗糧吃,才能吃飽。所以米飯如果不提前盛出來,那沒準就吃光了。

三十晚上要吃素餡兒餃子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火紅吊錢兒家家掛

年前,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火紅火紅的吊錢,上面一般寫著「四季平安」「五穀豐登」「福壽雙全」「萬事如意」等,也有些上面就寫了一個簡簡單單的「福」字。不僅家庭,商場、店鋪、賓館、飯店等也會在過年時貼上各式各樣的大型吊錢,上面寫的內容則略有不同,大概是「招財進寶」「恭喜發財」等。此外還有刻的聚寶盆、搖錢樹和福、祿、壽、禧字樣,以及四幅一組的吊錢,樣式是多種多樣。如果寬泛地來講,其實吊錢在北方其他一些城市也有,叫「掛錢」,這種東西只局限於北方,南方主要還是以貼窗花和對聯為主。不過即便如此,北方其他城市一方面沒有像天津這樣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年俗,達不到天津人這種挨家挨戶貼吊錢的廣度和密度,另一方面其他城市的吊錢是五顏六色的,而非天津人獨愛的這種火紅色吊錢。天津人喜紅火、喜熱鬧,用老天津話叫喜「火氛」的民俗與性格,至今仍未改變。吊錢兒的懸掛時間據說是越長越好的,相傳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二十三起那天才能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但吊錢兒遠沒有春聯有耐力,他們就像春天裡盛開的桃花,雖然美麗,卻註定要隨風飄落。不過,不必遺憾,明年的吊錢兒會更美麗更鮮艷的

天津「姑爺節」

俗話說「一個姑爺半個兒」,現如今甚至很多當婆婆的開玩笑說:「兒子都快成給別人養的了。」可見姑爺對於女方家庭的重要性。在天津,「大年初二」與「大年三十兒」「大年初一」「大年初五」「正月十五」比肩齊名,是春節中重要的年俗節日,只因它有一個名字—姑爺節。這一天,是天津的姑爺們給岳父母大人拜年的「法定日子」。一大早天津街頭便會出現類似大遷徙似的景象,丈夫雙手拎著各式各樣的禮品,妻子帶著孩子,一家三口奔赴女方家。一進門姑爺就幹活,表現得十分積極。而將姑爺視為「座上賓」的天津丈母娘們,也會在這一天中午請辛勞一年的姑爺們下個館子,以作答謝。

三十兒不讓倒垃圾

天津人還有一個老習俗,三十不掃地。在過去有老人的家庭,每當大年三十這天,天剛一黑,老人就會把地掃帚和炕掃帚暫時收起來,就怕有勤快人拿起掃帚去掃地、掃炕。為什麼怕掃地掃炕呢?在人們看來,一年中三十這天最重要,所謂一時分兩年,子時是從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一個時辰是跨了兩年,留下過去的財富,這是在那個時候人們心裡非常重要的。

這天晚上吃的乾鮮果品,剝的花生、瓜子各種皮,都扔在地上,不能掃,不但不掃,出來進去還要踩它們,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這又是一個習俗,叫做踩歲(碎)。踩歲的意思是把一切不順、不好都踩碎了,盼來年一切順利。而且這一晚上的垃圾更是不能倒,倒了就等於「倒財」,也是老人們非常忌諱的。所以地要等初一早晨,天亮了才可以掃,掃完了把垃圾都聚一塊,這才出門去倒。

這些傳統的習俗體現著天津人對於春節的獨特感情,也是天津人對於來年的美好期許,很多年俗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已經消失,現在許多家庭因為嫌麻煩,省略了過年的很多步驟。但是過年就是給上一年一個結束,給下一年一個開始,這種專屬中國的儀式感不應該被省略,不應被消散。去聽聽祖輩的故事吧,或許還能夠拾起兒時過年的記憶。今年不妨按照傳統的習俗過一次年,年味兒有時候也需要自己營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oely 的精彩文章:

TAG:Woe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