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越過山丘,可能是一片廢墟

越過山丘,可能是一片廢墟

GIF

讀書筆記之.14

雖然今天立春,但還是冷到懷疑人生。不如就裹被卧讀吧!

無論是暢銷書榜還是各大書店的熱點書架總會有關於曾國藩的作品,心裡就有點不太喜歡,也有點因為小時候學的歷史書在我印象里勾勒出的曾國藩、左宗棠還有李鴻章都是很壞的人,先入為主的尷尬,所以一直不太喜歡晚清及民國時期的歷史和作品。前段時間看《白說》白岩松推薦唐浩明版的《曾國藩》,正好噹噹做活動,我就背著溫小橙買了一套,一套有很厚三本,我覺得我可能要看一年了。但看完第一本我便無法自拔,接著就是第二本、第三本,這樣的快感就像當初看《三體》一樣,展現的是意識里完全不同的一面。雖然長大後看過很多書或帖子知道晚清三傑並不能單一的褒或貶,但終究也不了解。這本書也間接的描寫了左宗棠和李鴻章,雖沒有系統的介紹,但他們也不再是歷史課本里那張照片上簡單的呆板迂腐樣子了……

一、從開始到結束

這三本書基本上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本書主要是曾國藩組建湘勇的過程,及這個階段的處事方式。第二本書主要是殲滅天平天國的過程,及他用人的風格,是他一生的輝煌時期。第三本則是曾國藩後期的政治角色和對一生功過是非的反思和疑問。全書的結尾是大雨滂沱的黑雨,像是哀嘆著二十幾年征戰沙場、沉浮宦海的是非對錯,也像是哭訴搖搖欲墜的滿清江山……

第一本 血祭

此時的曾國藩正當壯年,有和所有希望為國出力的士子一樣的理想和抱負。太平天國攻打長沙的時候,他正值母喪節制在家,後來接到上命組建湘勇以自衛的時候他或許並沒有想到這趟戰場一走就是十幾年吧?只有馳騁沙場才能讓他名垂青史,只有戰功赫赫才能有機會讓他拜相封侯,此時的曾國藩亦是雄心勃勃、躍躍欲試。

組建湘勇之初並不順利。首先,因為不是國家的正規軍隊,故稱「勇」不稱「軍」,也正因如此軍餉也多要自己解決。其次,太平軍一路從兩廣北上,多數人都身經數戰且戰鬥力很強,不管太平天國解讀的天主教義是否正確或高尚,但至少這時的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和信念。但湘勇多是老實的農民和地方流痞,他們參軍的初衷絕不是保家衛國,多數人不過想發戰爭財,所以凝聚力和戰鬥都遠不如太平軍。再者,長沙官場的排斥和鄙夷,也讓曾國藩萌生過退鄉節制的想法。這個時候的湘勇戰鬥力差,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曾國藩就在思考怎麼能讓軍隊的整體素質提高呢?

「亂世用重典」,這就是曾國藩前期的政治手段。這批湘勇靠對他們講道理和感化是沒有用的,只有殺一儆百讓他們有所懼他們才會有所斂,曾國藩也就是這個時候獲得了「曾剃頭」的綽號的。他殺人的動機並非因為罪大罪大惡極,只是考慮到殺人之後所有的震懾作用,所以他殺了一個冤枉的秀才,警告天下讀書人這就是幫扶天平天國的下場。我不妄論曾國藩「亂世用重典」的是非對錯,我個人覺得他的治世之道反映著他的個人心態。這個時候的他殺伐決斷,即便一生謹小慎微這個時期的曾國藩也有著一展雄風的衝動。

第二本書 野焚

這本書里太平天國發生了內訌,楊秀清和石達開慘死,太平天國由勝轉衰。而曾國藩和他一手組建的湘軍卻漸漸的走向巔峰。

在家守孝節制的曾國藩重讀了大量的書籍,反思和總結了前期湘軍及自我的一些問題。書中借廣敷之口給曾開了醫心的黃老良藥,但我覺得就像羅胖說的人總是需要在大起大落的生活中學會反思和總結的。而曾這段時期重新定位了自己和目前湘軍的形式,為第二次出山做好了準備。

曾國藩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武將,雖然他也渴望諸葛和韓信的功績,但他終究不是一個有軍事謀略的將軍。但他的長處正在於他認識到了這一點,而且也能正確的觀察到軍中將才和幕僚長短處,知人善任。福康、彭玉麟、鮑超等都在他的手下發揮所長,立下汗馬功勞。

從進軍皖南到總督兩江、強圍安慶到最後攻陷天京,湘軍變成湘勇,曾從一介侍郎榮封一等侯。太平天國終於消亡,湘軍也走到鼎盛,然而自古盛極必衰,兔死狗烹。湘軍,也走到了盡頭……

第三本 黑雨

「英雄不可自斷羽翼」,但曾國藩為守護一門榮耀,為證明對大清的絕無二心,甘願不做英雄,自裁二十幾萬湘軍至三萬。羅胖說曾國藩從組織湘勇自籌經費到解散湘勇發放海鹽以安軍,使十幾萬隨時可能發生嘩變的退伍軍人成功疏散,應該是一件成功的事。也許吧!但看完第三本書,我卻覺得曾國藩怎麼做都會不對,這不是他的錯,是時代註定要走一段彎路。

破捻失敗後經歷了天津法教案,又辦了疑雲重重的馬案,這個時候的曾變得徹底的謹小慎微。他不想自己用盡一生創辦的湘軍被人詬病,也不願一生殫精竭慮最後晚節不保。只是,從當年衡州練勇開始到長毛銷聲匿跡幾十年過去了,他成了一個一身傷病的老人,對時局、對人事他沒了力挽狂瀾的勇氣和力量,而清庭亦一步一步邁向歷史的終點。

曾經的躊躇滿志最後讓人懷疑是否有意義,曾經的輝煌鼎盛成了世人詬病的枷鎖,曾經的叛逆卻成了歷史的弄潮兒,而英雄卻被湮沒……

二、功過是非

梁啟超說他:「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大廈將傾沒人會記得它曾經的巍峨,身在廬山無法窺見其真實面目。無論是當時人還是一百多年後的現代人,誰有真的能理解或看清歷史和當下呢?

廣敷說曾國藩終究沒有超越小我,他在乎曾氏的家門榮耀,在乎後人的蓋棺定論,他沒有在歷史需要的時候站出來,所以他是失敗的。我卻覺得曾國藩生錯了年代,他是一個忠臣,也是一個有見識有遠見虛懷若谷的人。他為

國家平定叛亂沒有錯,他為國家盡忠裁撤湘軍也無可厚非,他為京津安危簽訂令他晚節不保的協定,他為洋務招良納賢,但他終究沒有讓中國中興而走向自強。因為,那個屬於冷兵器的戰爭時代,那個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終究要被西方工業化的時代取而代之。

魏源被譽為中國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但到了曾國藩的那一代中國終究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如果天津法教案清庭能關注世界的局勢,直到法國和德國的效果一觸即發,也許就不會那麼屈辱的簽訂賠款協定。但歷史沒有如果,也許這是歷史必經之路,總有人要成為歷史前進中的輪下之魂。

如果曾國藩早一百年或晚一百年出生,也許就沒有那麼褒貶不一、功過是非的爭論了吧?

三、登高望遠

福康是從第一本書的第一章就出現,到第三本最後一章又出現的人物,他參與曾國藩的很多重大決定,卻在太平天國傾塌的瞬間被兄弟暗算。他對曾國藩由崇拜到失望再到痛恨,因為他沒看清曾國藩,卻看清了世道。他失望痛惜的不只是曾經的偶像,還有曾經的信仰和熱舞沸騰。他為弟弟的信仰所震撼,即便弟弟和太平天國一樣在一把大火中不復存在,太平天國過去十幾年的轟轟烈烈不會因為這把火從歷史上銷聲匿跡,同樣那許許多多和弟弟一樣的人也不會因為這把火而燃盡所有的想要迎接新時代的信仰。所以福康慚愧,弟弟的一生告訴他,人的活著並不在是否能享天年,而在於是否真正的為信仰燃燒過。

無論是曾國藩式的人,還是康福式的人,亦或是廣敷、季高還是少荃都會在深夜迷茫徘徊過吧?有時也不禁要感慨,人之於這時間,不過是蜉蝣之於天地,滄海之一粟罷了!

一部《曾國藩》感慨頗多,只耐語言淺薄無法一一傾道。我不相信歷史會有輪迴,即便每個朝代都會被更替,即便三國有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我依舊覺得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尋到可以複製的規律。因為我覺得歷史和歷史上那些曾為時代注簽的人物就是在告訴我們歷史沒有定律,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特有的形態,在沒有到來之前的事物面前我們很容易被時代的固有思維限定,而總有人會打破它,開創新的紀元。

曾國藩的個人修為還有他作文、教子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只是今天寫不了了,有機會再補吧!

在這個寒冷的時節里

因為有你的關注

而變得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大街的榕樹 的精彩文章:

TAG:南大街的榕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