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民日報評三大智能場景,時髦的「AI」不應該成為噱頭

人民日報評三大智能場景,時髦的「AI」不應該成為噱頭

雖然智能家居剛剛上路,一大波智能產品正在路上,但「智能」概念似乎已經不再新潮了,「人工智慧」已成為新寵,只有穿上AI的外衣才算時髦,但或許連「初步實用」都沒有達到。對此,人民日報發文評論:一些公司拿智能化當噱頭,進行「網紅化」營銷,推出的所謂智能化產品,要麼畫蛇添足,要麼隔靴搔癢,並沒有找准市場真正的痛點,自然也無法贏得消費者青睞。

噱頭案例一:

北京新開業的某大型生鮮超市主打「新零售」概念,號稱最「耀眼」的配置是店內的智能購物車,可以自動跟隨消費者,還擁有避障系統、綜合攝像頭、紅外線感應設備,遇到障礙和緊急情況時,購物車可以自動剎車。

然而,筆者周末探訪該超市時發現,裡面人滿為患,別說智能購物車,連普通手推購物車都不夠用。智能購物車成了一個營銷的噱頭,真正「血拚」起來根本沒誰在意購物車。

噱頭案例二:

公司發布了一款智能冰箱,聲稱可以在冰箱門的觸控面板上收看影視節目、查詢菜譜、完成一鍵下單購物。

但事實上,消費者在家看節目完全可以使用更大屏的電視,看菜譜也有移動性更好的平板電腦,至於在冰箱上下單購物這項功能,最終還得用手機支付,遠不如直接用手機購物方便。這些附著在冰箱上的新功能乏善可陳,並沒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為這樣的智能化埋單。

噱頭案例三:

筆者曾購買一款智能體溫計,可以通過藍牙連接手機,直接記錄體溫,不僅使用更方便,也有利於監測分析。但用了一個多月,藍牙就無法識別了,不能再與手機連接顯示體溫,到頭來還不如普通的水銀體溫計有用。

智能購物車、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智能眼鏡、智能手錶、無人零售店……一時之間,生活中到處都是智能化標籤。但某些智能產品看似炫酷,但這種所謂的創新,從效果來看都是噱頭大於實用,更多的是商家為博眼球的營銷手段,這樣的產品不受待見,一點兒也不奇怪。

此外,有些智能產品為更快地搶佔市場份額,或為吸引更多的投資,往往偏重於設計新功能、講出新「故事」,而忽略了生產質量,欲速則不達。

人民日報文章評論更表示,國內消費者日漸成熟,市場去偽存真,可以預見智能化噱頭的炒作空間會越來越小,智能化產品要打動消費者,還得解決真問題、亮出真本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視之家 的精彩文章:

小米電視4A 55英寸降價促銷 2699元值得買

TAG:電視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