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斷加碼,車企提速自動駕駛,新興造車「博弈」傳統車企
本周,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透露,北京正在推進自動駕駛。預計今年上半年北京會有正規的檢測場投入使用,車輛需要檢測合格之後才可以提交用於路測的上路申請,以確保安全。
周正宇介紹,將先選取北清路、亦庄地區道路進行無人駕駛上路測試。「從路況相對簡單的路段,逐漸轉到更為複雜的路段,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
與此同時,上海/深圳等地也在加快相關政策落地,本周上海市人大代表建議,上海應儘快出台無人駕駛條例,既鼓勵汽車廠商技術創新,也保障車主與乘客的權益。並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制定無人駕駛條例的議案》,建議儘快出台無人駕駛條例。
他建議,條例應保護開發無人駕駛技術的汽車廠商,鼓勵其創新技術,同時要界定責任主體,保障車主與乘客的權益,鼓勵使用無人駕駛技術。此外,條例應明確無人駕駛保險納入現有的交通機動車保險範疇,確保道路行人安全。
而深圳市市交委本周也透露,今年上半年出台自動駕駛管理政策,推動跨座式單軌、空軌、智軌等新型中運量系統研究,持續推進智慧駕駛試點應用,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交通、服務民生,擦亮深圳公共交通品牌。
除了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來自中央部委主管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也已經提上日程。
本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工信部部長苗圩就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及智能駕駛等領域發展情況進行了解答。他指出,智能網聯汽車已有些開始上路試行駛,目前法律還有所限制,工信部正在和公安部門討論,在修改道交法的時候應該給這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間和發展餘地。
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智能網聯、無人駕駛等領域研發力度,促進技術與產品更好融合。從整車企業來看,我國大部分的主流乘車企業已經在部分量產車型上前裝了L1級駕駛輔助系統,達到美國標準。
部分企業計劃在2017年底到2018年初,在少數高端車型上前裝L2級部分自動駕駛系統,另外在L3、L4處在研發和實驗階段。
除了政策,道路基建的完善,也是自動駕駛能夠早日落地的推動因素之一。
本周,浙江省宣布要將在建的杭甬高速公路打造成為中國首條最高限速達到150km/h的「超級高速公路」。若這條「超級高速公路」修建完成,單程行駛時間可縮短至1個小時。
這條「超級高速公路」將主要體現其智能、快速、綠色、安全四個要素。分兩個主要目標,首先在智能方面將構建路網綜合運行監測與預警系統,另一個目標是構建車聯網系統,全面支持自動駕駛以及支持純電動車的移動充電等強大的功能。
全球車企、科技公司加速推進無人駕駛
在過去的2017年,通用汽車在中國旗下凱迪拉克、別克、寶駿三大品牌創全年銷量歷史新高,其中中國首次成為凱迪拉克品牌全球最大市場,而雪佛蘭品牌下半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對於2018年的規劃,通用汽車執行副總裁兼通用中國總裁錢惠康表示新能源和自動駕駛是公司未來發力重點,不僅將在未來五年內推出23款零排放車型,同時以Super Cruise/Cruise AV推出的時間節點為基準,全面覆蓋這兩大領域。
通用汽車將會在2019年開始普及自動駕駛,推出Cruise AV車型。但Cruise AV將會以共享汽車的方式運行,暫時不交付終端消費者。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機動車輛管理局汽車本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在一系列自主駕駛性能的關鍵指標方面,Alphabet公司下屬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已經領先對手。最新的人為干預間隔里程報告顯示,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進行的測試中,Waymo車輛可在沒有人類司機干預、不更換輪胎的前提下平均行駛5596英里。
下一個最接近這一成績的競爭者是通用汽車的Cruise,平均行駛里程為1214英里。
有消息稱Waymo正準備推出正式的「無人計程車」客運服務。作為一個準備措施,該公司已經訂購了數千輛自動駕駛汽車。Waymo的重要合作夥伴是菲亞特克萊斯勒公司。
在訂購這批車輛之後,Waymo將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自動駕駛車隊,Waymo也將從自動駕駛的研究和開發階段,進入正式的運營和部署。
和Uber一樣,Waymo也在開發手機客戶端產品,消費者只需要根據手機軟體定位,呼叫一輛Waymo的無人計程車,車輛將自動前來接送客人。
谷歌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Waymo,之前在加州建造了一個「模擬城市」,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據外媒最新消息,三星電子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團隊也將進駐這座模擬城市測試其自動駕駛汽車。
在這座模擬城市中,Waymo可以進行更高效率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尤其是未來在城區複雜環境下,自動駕駛系統是否能夠快速應變,實現安全的客運服務。
今年CES展,三星電子展示了旗下最新的SamsungDRVLINE自動駕駛平台,將其定位為自動駕駛市場汽車廠商汽車製造商(OEM)和移動服務(MaaS)供應商的合作夥伴。DRVLINE平台是一個開放式、模塊化和可擴展並以軟硬體為基礎的平台。
同時,車企也在加快自動駕駛相關技術創新公司的收購。
本周,福特表示將收購矽谷技術公司Autonomic,Autonomic主要提供測量、架構等交通工業領域的解決方案。收購的另外一家公司為北卡羅來納州軟體平台供應商TransLoc。
福特與TransLoc的交易已經完成,而Autonomic的收購程序還未結束,但雙方已經簽署收購協議。在一大波從傳統製造商轉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的車企中,福特是貫徹落實得最徹底的一家公司。
去年,福特宣布正在和中國本土公司合作,測試名為「go ride」的動態交通穿梭服務。目前已經在上海進行了嘗試。馬克·菲爾茲介紹,福特有專門的城市解決方案團隊,與全球城市進行移動出行方面的合作。
另一家全球豪華汽車品牌則是加大投入。根據最新發布業績,2017年戴姆勒集團息稅前利潤147億歐元,高於去年129億歐元,取得穩定增長。集團凈利潤達109億歐元 (2016年88億歐元) 。每股盈餘增至9.84歐元(2016年7.97歐元)。
2017年賓士在華銷售595000輛(大陸及香港市場梅賽德斯-賓士單一品牌的批發數量,不包含smart和V級車的銷量),增長28%。其中42.3萬來自於本地化生產,佔中國市場總銷量的70%。
2017年賓士的研發投入在上年的高水平基礎上,再次增加15%,達87億歐元。主要是「瞰思未來」戰略(智能互聯、自動駕駛、共享出行及電力驅動)四大領域的投入。
當然,除了對自動駕駛的不斷發力,也有廠商開始「謹慎」布局。
從前任CEO Stefan Sommer被立時逐出采埃孚,到如今已經過去將近兩個月了。據外媒報道,采埃孚本周宣布新任CEO即將上任,他就是馬勒集團現任全球CEO Wolf-Henning Scheide。
2017年,他主導馬勒收購西班牙電子系統專家Nagares股份公司,將合資公司Bosch Mahle Turbo Systems博世馬勒渦輪增壓器業務打包出售。在Scheide的領導下,馬勒的變革顯得溫和和有序。
Scheide履新後,一方面將繼續推動采埃孚和天合的融合,另一方面放緩采埃孚在自動駕駛方面的進程,在股東壓力下儘力推進企業的變革。
從智慧交通到專用無人配送
近日,滴滴正式發布了智慧交通戰略產品「交通大腦」,與交管部門合作,用AI的決策能力解決交通工具與承載系統之間的協調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數據中樞整合出行地圖、全路網掃描、移動電子眼等多方數據為控制中樞和分析中樞提供決策依據;分析中樞承擔計算能力、AI分析能力,最智能地分析決策;所有的聯網設備則通過控制中樞智能化完成。
2018年滴滴會與10個城市開展深度的合作,投入資源,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摸索出一套交通評估標準,打造出在全世界範圍之內能夠被認知、認可的智慧交通樣板城市。
同時,滴滴又正式宣布成立AI Labs,這是繼滴滴研究院、滴滴美國研究院之後的第三個AI Lab。積極布局下一代技術,不斷提升用戶出行效率並且優化出行體驗,用技術構建智能出行新生態。
本周Nuro.ai剛剛對外公布了最新進展,在低調研發一年多以後,Nuro對外公布其技術的第一個落地場景將是短途的貨物配送。這家公司由Google無人車團隊前首席工程師朱佳俊和Dave Ferguson於2016年創立,主攻方向為Level 4無人駕駛。
Nuro設計的無人配送車,車體尺寸約為普通轎車的1/3 - 1/2大小,車身兩側均是可以打開的貨倉。車輛頂部架設有一台16線或32線激光雷達,而圍繞車頂和車身一周,布置了8個或以上的攝像頭。
Nuro官方透露,上述無人配送車歷時17個月研發,其電動車硬體系統和無人駕駛軟體全部由Nuro團隊自行設計研發。並且,這款配送車的設計環境並不限於低速園區內或者人行道,而是可以在絕大多數城市內的地面道路行駛。
本周,另一家來自中國的專用車自動駕駛廠商智行者宣布已與國內大型保險公司就無人配送物流車的保險業務達成合作,落地國內智慧物流的第一保單,填補了國內無人車商業保險業務的空白。
作為國內首個無人車商業險種,保險公司的審查格外嚴格,投保無人車需對自動駕駛技術本身的可靠性及無人車在不同路面情況、不同天氣狀況、不同應用場景的風險進行評估。
目前,智行者的研發成果主要有:無人駕駛乘用車、無人配送物流車、無人駕駛環衛車等。
電信企業愛立信(Ericsson)與瑞典當地的一家公共交通與技術提供商達成了合作。在六個月的試驗期內,兩家公司將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共道路上,對兩輛自動駕駛電動巴士進行測試。
本次測試的主要內容,是檢驗自動駕駛汽車如何在現實條件下,如何處理身旁持續不斷的車流、自行車、以及行人。作為一款純電車型,其最高可容納 11 名乘客(測試期間免費),極速可達 24 km/h(15 英里/小時)。
該車的自主駕駛系統,由愛立信的開放 API「連接城市交通」(CUT)平台提供技術支撐,這使得自動駕駛巴士可以感應到公交車站、交通信號燈、以及道路行駛引導標誌。
新興造車「挑戰」傳統車企
2018年對於初創車企將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其中最大的挑戰,可能是規模品質的交付,何小鵬表示,「造出幾十台品質還不錯的車,難度是很低的,但是要每個月都造出一千台、兩千台有品質的車,那整個供應鏈、整個生產過程的管控都是非常非常難的,這是我們今年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1月29日,小鵬汽車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啟動總額22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並獲得阿里巴巴集團、富士康和IDG資本的聯合領投支持。在B輪融資完成後,小鵬汽車從資本市場融得的資金將超過50億元人民幣。
造車新勢力中,小鵬汽車首家於2016年9月發布Beta版樣車並首次舉辦試乘試駕活動;首家於2017年7月獲得國家工信部產品資質公告;率先在2017年10月實現首批工程量產車(1.0版)在鄭州成功下線;並首次於12月3日交付京牌1.0版量產車給首位車主何小鵬。
佔地3000畝投資百億元的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肇慶基地)已於2017年12月11日奠基動工。2018年1月,小鵬汽車在CES國際電子消費展上向全球首次展示了小鵬汽車G3。
1月29日,零跑汽車宣布獲得4家機構及3位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算上之前紅杉中國的投資,零跑汽車的Pre-A輪融資已完成,累積金額為4億。
在本輪Pre-A輪融資中,零跑汽車除了引入紅杉中國外,還獲得了主要股東大華股份的核心合作夥伴的大力支持。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由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主要創始人共同投資成立。
大華股份核心合作夥伴的加入,將為零跑汽車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雲端互聯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動零跑汽車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研發。
而傳統車企也在不斷加大外部合作力度。繼此前宣布和偉世通、騰訊合作之後,廣汽集團本周再次發布公告,公司和小馬智行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資本領域、無人駕駛示範運營領域、移動出行領域合作。小馬智行是一家定位L4/L5的全自動無人駕駛科技公司。
去年10月,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和小馬智行(Pony.ai)簽署《小馬智行全國總部項目投資協議》。後者將在廣州南沙設立無人駕駛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為推出國內第一支無人駕駛車隊做好全力準備。


※2018CES展之激進、浮躁、保守背後的中國力量
※「能做出來」和「被市場接受」,對於自動駕駛晶元來說是兩回事
TAG:高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