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劉某某,男,56歲。2016年8月10日初診。

患者主因「反覆咳嗽、咳痰、氣喘15年,加重伴發熱1周」於8月1日住院治療。門診擬「

1、發熱原因待查;

2 、COPD加重期;

3、肺部感染:肺結核?支氣管肺癌?

4、類風濕性關節炎」收入院。既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5年余,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具體用藥及用量不祥)。

住院期間生化檢查提示:血沉快紅細胞值低、C反應蛋白高(未帶化驗單)。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刻下見:發熱1周。體溫可達39°以上,無汗惡寒,口乾喜飲,胸憋不適,語言低微,倦怠嗜卧,納食尚可,二便調。視診形體瘦弱,面色痿黃,精神欠佳,舌質嫩,舌苔薄白,脈虛弦。

證屬陽氣虛弱,外感風寒。治以助陽益氣、散寒解表為法。


方用再造散加減。處方:

生黃芪9g,紅參3g,桂枝6g,淡附片6g,細辛3g,羌活6g,防風6g,川芎6g,生薑6g,炙甘草3g,忍冬藤15g,牛蒡子15g。1劑水沖服(顆粒劑,下同)。

2016年8月11日二診:葯後發熱減輕,體溫最高可達37.8°C,惡寒減輕,較昨日精神好轉。舌質淡嫩,舌苔薄白,脈虛弦。處方:①上方淡附片改為9g,1劑水沖服。 ②桂枝12g,生白芍12g,生薑9g,大棗9g,淡附片12g,紅參6g,炙甘草6g,滑石18g。3劑水沖服。囑當日分二次服①方,次日再服②方。

2016年8月16日三診:葯後仍有低熱,自測體溫37.8°C,身軟、乏力、睏倦,大便2~3次/日。舌質嫩,舌苔薄白,脈虛弦。處方:淡附片12g,炙甘草6g,乾薑9,紅參9g,炒雞內金15g,生牡蠣30g。7劑水沖服。

2016年8月23日四診:葯後熱退,體溫37.5°C,已無胸憋癥狀,面色漸紅潤,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周身小關節疼痛,納食少,大便1~2次/日。舌質淡嫩,舌苔薄白,脈虛弦。處方:桂枝9g,生白芍18g,知母12g,生白朮15g,生薑15g,淡附片15g,生麻黃6g,防風6g,炙甘草6g。7劑水沖服。

葯後諸症好轉,體溫37.5°C,面色紅潤,精神狀態恢復如常,納食可,二便調。考慮低熱持續與痹症相關,後按痹症繼續治療。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 按 --

二診時仍稍有惡寒,考慮為陽虛表不解,處方仍著眼於陽氣虛弱的本質併兼以解表,遂書二方。將首方中淡附片加量,以加強補火助陽之力;又予桂枝加附子湯溫陽解表,並酌用紅參大補元氣。加入一味滑石,甘寒滑滲,性涼而散,通利九竅六腑,不僅在諸熱葯中起到反佐的作用,又考慮到患者素有痹症病史,而「風、寒、濕三氣雜合為痹」,且之前持續高熱不退,纏綿日久,恐有濕熱之邪夾雜,滑石又可與方中甘草相合為「六一散」清利濕熱,一舉兩得。

三診時仍有低熱,並出現身軟、乏力、睏倦癥狀,考慮體溫下降,陽氣虛弱的本質逐漸凸顯出來。回顧前二診均以補益陽氣為法收效,反證辨證及用藥思路無誤。低熱不退不能排除痹症所致,亦不能排除患者是否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所致,故仍堅持以益氣溫陽為大法,處以四逆加人蔘湯加減,兼顧痹症。牡蠣咸寒入腎,在下能固攝陰陽,使陰平陽秘,旨在收斂陽氣,且與紅參為伍,可使陰陽之氣歸根復命,補不足而損有餘。炒雞內金益胃運脾,可恢復中焦胃納脾運。

四診時患者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面色紅潤,與初診時判若兩人,證明陽氣來複,治療有效。唯訴關節疼痛,故方隨證轉,處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針對其關節疼痛治療。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 小 結 --

本案共四診,治療卻分為三個階段。一診處方針對發熱;二、三診處方針對陽氣不足的「虛勞」;四診處方著眼點是宿疾(痹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本案中完美體現,並取得了預期療效。


-- 體 會 --

01關於發熱

臨床上發熱多見於外感性疾病,亦可見於內傷病。論述外感病的著作首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現將該書中論及發熱條文的鑒別要點歸納如下:

①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為太陽中風,代表方為桂枝湯;

②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為太陽傷寒,代表方為麻黃湯;

③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

④高熱汗出,熱不退,為風溫;

⑤往來寒熱伴口苦、咽干、目眩為少陽發熱,代表方為小柴胡湯;

⑥蒸蒸發熱,日晡潮熱,不惡寒反惡熱,不更衣者,為陽明發熱,代表方為大承氣湯;

⑦發熱無汗,脈反沉(細),嗜卧者,為少陰發熱,代表方為麻黃附子細辛湯。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02再造散證與六經發熱的區別:以本案為例,再造散證的病因是素體陽虛,外感風寒。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在內傷的基礎上外感寒邪所致。而六經發熱中,除陽明發熱外均為外感發熱(當然,陽明發熱也可因外感後由它經傳變而來)。以上所歸納的外感發熱都有明顯的誘因,這一證據我們通過問診不難獲得。而陽明裡實證的發熱與再造散證的虛性發熱,從病機上截然不同,雖然再造散證出現了「至虛有盛候」的表現,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其特殊的舌苔、脈象上的表現,將再造散證與六經發熱鑒別開來。所以醫者不僅要「膽大」還要做到「心細」,有是證,用是葯!

03論述內傷疾病的著作要數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該書中載有與發熱相關的方證有:氣機該升不升的氣虛發熱,有用補中益氣湯的機會;氣機該浮不浮的發熱,有用清暑益氣湯的機會;氣虛夾濕邪致使氣機該降不降的發熱,有用昇陽益胃湯的機會;及火郁發熱,有用昇陽散火湯的機會。以上發熱均在內傷的基礎上而來,有或不伴有邪氣的夾雜,且某些方證與時令相關,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臨證須適時選用。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02關於再造散

再造散出自明代醫家陶華的著作《傷寒六書》中,原文摘錄如下:「治患頭痛發熱,項背強,惡寒無汗,用發葯二三劑,汗不出者,庸醫不識此證,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葯,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故有此症,名曰無陽症」。因「誤人死者多」用此方可以救命,救命之恩功同再造,即「再造散」方名之寓意。由此可見,陽虛發熱與外感傷寒的發熱古人極易混淆,易誤用麻黃峻劑發汗,使本虛之體雪上加霜,加重病情,甚則誤人性命。

再造散藥物組成:人蔘、黃芪、桂枝、熟附、細辛、甘草、煨姜、防風、川芎、羌活(原書無用量)。夏月,加黃芩、石膏 ,冬月,不必加。水二鍾,棗二枚,煎至一鍾。槌法,再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綜觀全方,似有治療太少兩感的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意,只是捨棄了發越陽氣的麻黃不用易以桂枝湯,於發汗中兼和營衛。因真陽大虛,無汗可解,以人蔘、黃芪、為君葯,益氣固表,既可藉助葯勢鼓邪外出,又可防止陽隨汗脫;附子、桂枝、細辛為臣,助陽、散寒、解表;羌活、防風、川芎為佐,加強散寒解表之力; 赤芍酸斂,可制約辛熱藥物的溫燥之性,以防過燥耗傷陽氣;煨生薑溫胃以守中焦,與赤芍、甘草和營已達到助汗之源的目的;甘草又可調和諸葯。方中益氣葯與解表葯同用,汗中有補,標本兼顧;發散葯與收斂葯配伍,散中有收,以防正傷。至此,我們或許可以把再造散中的藥物分成三個部分來看,即建中益氣,扶正祛邪的桂枝加人蔘湯;散寒解表的(半個)九味羌活湯;加上補虛益精實表的黃芪,補火助陽的附子。由此可知,陶華的立方之意,旨在益氣溫陽的基礎上加以解表,也就是「助陽發汗」。張景岳說過:「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陽來則生,陽去則死」。陽氣如此重要,便可知再造散證應屬於急危重症,臨證用藥須周全考慮,或許臨床上見到這樣的患者時,給醫生的機會僅有一次!林佩琴云:「司命之難,也在識證,識證之難,也在辨證」。臨證辨證,不容疏忽!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 感 悟 --

作為臨床醫生,我們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對同類疾病相似證型的鑒別能力,即做到「見病之源,臨證察機」。高老師「審證求因」,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疾病本源,可謂獨具慧眼。處方中每味藥物都加減有度,力求精確,甚至在劑量上一克間的増損都要仔細斟酌,以求達到基礎有效量,既為患者減少了醫藥費又不浪費藥材,使每一克藥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老師臨證之細心、嚴謹,用藥之精妙,仁心仁術,值得我輩效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臨證治驗|隨師高建忠治發熱——陽虛發熱案一則

鮑麗娜 ,中醫執業醫師,工作於內蒙古通遼市中醫院急診科。發表有《在理的境界上往高站<高建忠談溫病>文摘有感》、《東垣法,療眼疾》、《升降散變方治發熱》、《小青龍湯治咽乾咽癢而咳》等多篇文章。

作者簡介

本文為中醫家專欄作者原創文稿,歡迎各位中醫同道投稿至中醫家編輯部,我們將擇優發表,打造您的個人學術專欄。

投稿郵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牛皮癬案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