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理性訓練中的痛與樂

理性訓練中的痛與樂

有人說,一個產品經理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可能要經歷從感性->理性->感性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憑感覺做事,第二階段學會憑數據與模型說話,第三個階段已積累足夠經驗,用直覺做決策。三個階段,難就難在第二階段,因為他需要在這個階段學習大量知識,閱讀大量書籍,改進無數細節。今天,為知筆記產品經理徐訊就與你分享她在理性訓練中的痛與快樂。


像歷史學家一樣檢視人物——「假想友」

當陽志平老師在如何撰寫人名卡時提到「要關注人物所在的時代」時,我想起了大學時代曾在辯論賽作為正方就「時勢造英雄」這個論點爭論不休。在寫人名卡時,我圍觀了費曼的八卦、看赫斯如何發現「美瞳」(實際不是美瞳,是人的瞳孔,是他發現了瞳孔的放大和縮小可以反映人情緒的變化),讀丹尼特從死神手中逃離後依舊「不相信上帝」的「感謝上帝」,看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事物的好奇和對本質的渴求,以及他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為人類所作出的貢獻。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將這種方式運用到生活中:去了解你將來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有什麼特質,用什麼思維方式。比如我在做產品競品分析時,分析了國外一款年輕的 wiki 軟體,圍觀了創始人的 twitter、媒體訪談、他的朋友與他聊天之後的博客,甚至他那些看不太懂的 instagram 攝影作品。

這是一個有志成為認知學家、曾供職於排版公司、喜歡拍照、認真雕琢產品並相信市場順其自然的創始人。他的所有想法都是在向歷史學習,比如他認為打字機和計算機的誕生是工作人群進化的一個時間節點,但目前這些產品並沒有真正超越那個時代。

寫人名卡,就是相當於做一個競品分析,分析這個產品背後的人,如果你跟他成為「假想友」,是不是能夠更容易發現和放大差異化,為你在設計產品時,提供一點靈感呢?

查理 · 芒格在他的《窮查理寶典》中,也對西塞羅是同樣的態度,他也始終沿著西塞羅在《論老年》中的思維方式和觀點在執行著。像歷史學家一樣,意味著你必須關注時代。在斯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的《超越智商》里,它引用了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一本書,《Why Smart People Can Be So Stupid》,來輔證他關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這個概念與世俗理解的偏差。你會發現這兩個人都出生在 1949 到 1950 年。

而 1950 - 1960 年正是認知心理學剛剛誕生並且發展的一個時間段。以時間為軸,當你發現一個偉大的人物,你也可能會遇到一個偉大的時代,並發現在其著作中引用其他的同時代人的觀點和論據,這些都有助於你去建立知識體系。

所以,以人為核心,和你嚮往和期待的人成為假想友,會對你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


學以致用的思維訓練——術語和模型

我曾嘗試在閱讀《超越智商》第一章時,整理了全部術語,有 30 多個,其中如「流體智力」、「認知彈性」、「期望效用」又出現在多篇論文中。術語卡的撰寫訓練,讓大腦不再因為懶惰靠字面含義對其胡亂猜測或乾脆忽略,看到「語音環路」,聯想到白頭髮的巴德利和他的記憶模型,看到「ERP」,聯想到電影捉鬼敢死隊里的道具。

元學科的術語,就像是在理性思維學習路上的牽引線,越是對它們了解並加深聯想,對記憶提取的線索就越有效。通過不斷地加強檢索能力,尋找知識的源頭和鮮活證據。這樣的訓練,幫助甩開路徑依賴,從舒適區中跳出來去閱讀「難書」。

在 1 個月前曾閱讀過《思考快與慢》,那是我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龐大信息、案例和實驗,離我甚是遙遠。而如今再讀,已然變成被我馴服的貓咪,感覺輕鬆很多。

另外,術語還支撐著模型,例如「工作記憶」,我們在理解句子時,句子中的大多數辭彙都需要保持在工作記憶中,一直到整個句子的意思都理解。因此,較長的句子更容易出現問題。例如:在做 X 和 Y 之前,做 A 。這裡一直到 A 出現之前都必須記住 X 和 Y,不利於降低認知負荷,較好的表達方式是下面的順序:做 A,然後做 X 和 Y。通過術語理解了模型之後,可以輔助解決同一類型的問題。

比如我們都知道在工作記憶中,組塊是怎樣增加保持在工作記憶中材料的數量,以及如何促進信息轉化到長時記憶的。因此,任何能夠利用組塊的方法都是有益的。例如在網頁上留下客服電話,會採用 xxx - xxx - xxxx 的形式,劃分組塊更容易讓用戶記住,降低認知負荷。

像你登錄 iCloud 時,如果需要雙重認證,顯示在屏幕上的 6 位驗證碼,也是以 3 個為一組的形式。這樣的思維訓練,讓我有意識地在工作中不要過多注意現象和歸納法的解決方案,而是嘗試抽象,首先定義它是一個什麼類型的問題,看看有什麼模型可以運用去解決。


提升對信息和知識的品味

之前陽老師在一次分享里曾提到過,獲取一手信息,對於我們掌握信息的源頭是非常重要的。上次觀看黃揚名教授的工作記憶背後的故事時很有感觸。我恰好前一段時間在閱讀工作記憶模型相關的資料,當時以為自己已經掌握這個模型,後來再看黃教授在開智公開課上發布的第一手資料,發現工作記憶模型已然進化,此刻意識到不僅信息要經過檢驗,更要站在時間源頭。

在有了這樣的意識後,經過 5 周「痛並快樂著」的折磨後再讀陽老師博客上的《如何學習科學》,頓悟正道如此。現在已經取關了那些不注重證據或者說不是第一手證據,甚至是把現象當做證據的公眾號。

就像薩特說的,現實的意義就是匱乏。什麼都不夠用,糧食不夠,正義感不夠,時間更加不夠,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攝取經過檢驗,並且站在時間源頭的第一手信息和知識。

比如最近在小紅書上剁手,事後開始思索原始人大腦如何控制慾望提升自制力;跟別人就某一議題激烈爭論不相上下贏不了,開始研究認知、動機、情感因素對談判行為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就提升了知識和信息的品位。


踐行的刻意練習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我正在時間的刻意練習,跟寫作有關,這是來自美國作家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的一個寫作建議。小說《搏擊俱樂部》正是出自他的手筆。他的方法主要體現在寫作的細節上。

記得有一次直播是關於神經震蕩,講述的是如何說服他人以及在傳遞信息或者描述事物時怎樣讓對方了解的更加深刻,我覺得這些都是相關的。他的方法是從現在開始,至少接下來半年之內,不能用表達「想」的動詞,包括:「覺得」、「知道」、「明白」、「懂得」、「相信」、「想要」、「記得」、「想像」、「欲求」,像律師在法庭上一樣,提供一切證據。描述人物的行動和角色的細節,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想像。

進行這個練習時,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個電影的導演,如果你要表現男主角想知道女主角對他有什麼感覺,這實際上是要讓演員用肢體和表情,結合很多的伏筆,情節與情節之間的關聯銜接去表現你的這個觀點。寫作其實也一樣,你在寫的時候,你需要去考慮,把演員安排在一個什麼樣的場景下,可能咖啡廳還是餐桌旁邊,然後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故事。

舉一個我正在練習的例子,我要描述「這飄渺的煙霧是有毒的」,實際上「有毒」都是很難去表達和傳遞感覺的,所以就用他的方法重新加工了一下。

你可以嘗試用這種形容詞和畫面去填充,去放大你想描述的事物或場景。假如你有每天 500 字的寫作訓練任務,用這個方法也許 25 分鐘就能達成。你可以不斷的去找出可以被替換的辭彙,比如說想、知道、明白等等,甚至是愛和恨。我的這個練習是描述我家的貓第一次看到加濕器噴出的濕氣的一個反應動作,並進行了人格化。

跟寵物生活在一起可以給寫作訓練提供很多素材,你可以用擬人的方式去描述它的動作和行為,賦予它們人格。如果你缺乏練習素材,可以考慮養一隻小動物,或者,描述自己的夢境,有些精彩的故事是你在清醒的時候都編不出來的。


開智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內向者的說話之道
能集中思考的人往往不擅長社交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