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進補十大忌,別讓補品成為傷害身體的「毒藥」!

進補十大忌,別讓補品成為傷害身體的「毒藥」!

如今通訊網路發達,人們養生保健不用尋醫問葯,只需打開網路瀏覽器甚至翻閱各種社交軟體,便可查找到各種進補的藥方,真可謂是琳琅滿目。而名目繁多的藥方,真的能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嗎?養生是件好事,但盲目養生會讓自己陷入誤區,非但起不到補益的作用,還可能會給身體帶來損害。所以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進補的「十大忌」,繞過誤區,讓我們科學進補。

一、忌無病亂補。

身體康健的人不需要吃「補藥」,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傷害自身。而且,任何補藥過量服用都有害無益。眾做周知,古代帝王將相總是補品不離口,補藥不離身,可到頭來長命百歲的又有幾人呢?實際上,唯有適當鍛煉,均衡飲食,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養生。

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有陰虛、陽虛、氣虛和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保健養生雖不像治病診療那般嚴謹,但起碼應明辨進補對象的體質。如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若不辨寒熱妄吃藥膳,則會導致「雪上加霜」或「火上澆油」。

三、忌多多益善

進補的藥品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補氣、補血、補陰和補陽之分,切忌「每樣來一點」,「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量補充維生素C,可導致噁心、嘔吐和腹瀉。長期服用葡萄糖,更是會引起膽固醇增多,誘發心血管疾病。

四、忌越貴越好

不要的效果和價值不能等價衡量,並不是價格越貴的補藥效果就越好。中藥是否能發揮預期療效,關鍵在於辯證運用,藥物只要運用得當,大黃可以當不要;若辯證失准,人蔘也可能是毒草。許多藥方藥味簡單,療效卻不比貴重藥材差。人們應根據需要進補,所謂:「缺什麼,補什麼」才是進補原則。

五、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美味可口,無疑是優秀的食材。但肉類食物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若攝入太多,對腸胃不好的人來說無疑是增添負擔。同時,肉類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某些「副產品」,如脂類、糖類等物質,往往是心腦血管疾病等老年常見病的催化劑。

六、忌以葯代食

葯補不如食補。用中藥或葯膳進補效果雖好,卻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一定養生功效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輔助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多吃山藥能補脾腎。因此,人們若不是為了「治療疾病」,完全可以通過食物進補,常保機體健康。這也是小編一直贊同的養生之道,搭配日常飲食從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七、忌恆補不變

有些喜歡按照自己的口味,長期使用某一種補品,繼而發展成「偏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雖然藥物和食物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治療作用,但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均衡。而且,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八、忌外感進補

患有感冒、發熱、咳嗽等外感病症時,不要進補。中醫認為,人患外感病症時,治療重在發散表邪。如果人們在患病期間進補,會將「外邪」留在體內,造成「閉門豆蔻」的局面。如此一來,不僅會使外感病的病程延長,還有可能導致其他疾病。

九、忌葯食相衝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跟著大夫走」,進補應注意不同藥物食物的「性味」不能相衝。如服用含人蔘的補藥時不能吃蘿蔔,服用滋補品時不宜吃具有寒涼瀉下功能的食物。

十、忌不調脾胃就進補

許多人偏愛寒性食物過多,例如雪糕、冷飲等,食之過久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減弱。如果在脾胃功能減弱的情況下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補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增加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狀態下的腸胃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補品,導致消化功能紊亂。人一但消化功能紊亂,不僅所攝入的營養物質得不到正常吸收,而且腹脹、腹瀉等疾病也會找上門來。所以,進補之前需要先調理還脾胃,等身體適應之後,再開始進補。只有脾胃消化功能好,才能保證營養成分的吸收,否則吃再多的補品也無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