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天人歷-臘月廿二-西曆2月7日

每日天人歷-臘月廿二-西曆2月7日

每日天人歷

戊戌年·既濟-新版

(216期)

新年開始了,戊戌年:

時時有驚喜,處處要謹慎!

天人歷-戊戌年-既濟

甲寅月·水雷屯卦

天人月臘月廿二日

西曆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立春(臘月十九日-西曆2月4日05:28:25)

雨水(正月初四-西曆2月19日01:17:57)

建星·定陽

值宿·參陽水

干支·庚午陽土

八卦·萃卦陰土

天人歷-戊戌年

黃帝4715年-戊戌?木狗?既濟

2018年02月04日05:28:25

至2019年02月04日11:14:14

中國老君山,華夏老子學

恭祝全球老學同仁

天天安康-日日吉祥!

文獻來源:

今日閱讀

選自

老君山文化叢書《老學六經》

《關尹子·文始經·第七卷 釜

曰:二幼相好,及其壯也,相遇則不相識;二壯相好,及其老也,相遇則不相識:如雀鴿鷹鳩之化,無昔無今。

洛陽老君山

今日八卦

07·45-000·110-澤地萃卦:除戎器,戒不虞

萃卦000·110五行屬性屬於「土卦」,具體情況是:下卦坤地000五行在土,上卦兌澤110五行在金,其五行關係是「我生者為子孫」,即十神之「食神」。下卦坤地000天干在戊、己,地支在丑牛、辰龍、未羊、戌狗;上卦兌澤110天干在庚、辛,地支在申猴、酉雞。

——·伏羲易卦·——

【易斷】鯉魚被網驚,龍門唯恆心;垂柳低三尺,桃花萬朵明。

【象理】萃卦000·110:坤下兌上,地上有澤之象——初六:假意虛情,成功無門。六二:心誠意正,虛禮勿論。六三:左右無人,空嘆無成。九四:居雖不當,貴人幫忙。九五不恃權錢,唯有信誠。上六無緣聚會,後悔防吝。

【象數】萃卦000·110下卦是坤地000,上卦是兌澤110;六二、六三、九四是互卦艮山001,六三、九四、九五是巽風011;下卦坤地000與互卦艮山001生成剝卦000·001,互卦艮山001與互卦巽風011生成漸卦001?110,互卦巽風011與上卦兌澤110生成大過011?110;下卦是坤地000的對卦是乾天111,上卦是兌澤110的對卦是艮山001;萃卦000·110的對卦是臨卦110·000)對卦是大畜111·001,逆卦是觀卦000·011。

——·文王易經·——

00.觀其所聚,天地見情

幽明情,需謹慎,禮賢能,美人生

【原典】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1]。《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2]。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3]。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4]。《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5]。

[1].萃cuì: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萃:卦名:聚集。大牲:祭祀品,指牛。程傳:《萃?序卦》:「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物相會遇則成群,《萃》所以次《姤》也。為卦兌上坤下,澤上於地,水之聚也,故為《萃》,不言澤在地上而雲澤上於地,則為方聚之義也。本義:「萃」,聚也。坤順兌說,九五剛中而二應之,又為澤上於地,萬物萃聚之象,故為《萃》。「亨」字衍文。「王假有廟」,言王者可以至乎宗廟之中,王者卜祭之吉占也。祭義曰:「公假於太廟」是也,廟所以聚祖考之精神,又人必能聚己之精神,則可以至於廟而承祖考也。物既聚,則必「見大人」而後可以得「亨」。然又必利於止,所聚不正,則亦不能「亨」也。大牲必聚而後有,聚則可以有所往,皆占吉而有戒之辭。程傳:王者萃聚天下之道,至於「有廟」極也。群生至眾也,而可一其歸仰,人心莫知其鄉也。而能致其誠敬,鬼神之不可度也。而能致其來格,天下萃合人心總攝眾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於宗廟。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萃》道之至也。祭祀之報,本於人心。聖人制禮以成其德耳,故豺獺能祭,其性然也。「萃」下有「亨」字,羨文也,亨字自在下,與《渙》不同。《渙》則無言卦才,《萃》乃先言卦義,《彖傳》甚明,天下之聚,必得大人以治之。人聚則亂,物聚則爭,事聚則紊,非大人治之,則萃所以致爭亂也。萃以不正,則人聚為苟合,財聚為悖入,安得「亨」乎,故「利貞」。《萃》者豐厚之時也,其用宜稱,故「用大牲吉」。事莫重於祭,故以祭享而言。上交鬼神,下接民物,百用莫不皆然。當萃之時,而交物以厚,則是享豐富之吉也,天下莫不同其富樂矣。若時之厚,而交物以薄,乃不享其豐美,天下莫之與而悔吝生矣。蓋隨時之宜,順理而行,故《彖》雲「順天命也」。夫不能有為者,力之不足也,當萃之時,故「利有攸往」。大凡興工立事,貴得可為之時,萃而後用,是動而有裕,天理然也。程子曰:《萃》、《渙》皆立廟,因其精神之萃,而形於此,為其渙散,故立此以收之。項氏安世曰:卦名下元無「亨」字,獨王肅本有,王弼遂用其說,孔子彖辭初不及此字。趙氏汝騰曰:陽居五而五陰從之為《比》,陽居五與四而四陰從之為《萃》,二卦相似,然《比》者眾陰始附之初,聖人作而萬物睹之時也,《萃》者二陽相比,群陰萃而歸之,君臣同德,萬物盛多之時也。楊郁按:趙氏汝騰以比卦000?010「陽居五而五陰從之」、萃卦000?110「陽居五與四而四陰從之」進行比較,得出比卦000?010與萃卦000?110的「二卦相似」而有所差異,認為比卦000?010乃「眾陰始附之初,聖人作而萬物睹之時」,萃卦000?110乃「二陽相比,群陰萃而歸之,君臣同德,萬物盛多之時」。此說於兩卦的含義無疑是很精細的。對此值得重視的是:趙汝騰(生年不詳,卒於宋理宗景定二年即西曆1261年,字茂實,號庸齋,居福州即今屬福建,宋太宗八世孫,寶慶二年即西曆1226年進士)似乎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採用宋人伏羲八卦圓圖和方圖的理論在闡述重卦的含義,不過似乎還深深地被孔子的《序卦》所影響,有看圖說話之嫌。何氏楷曰:「用大牲吉」,承「王假有廟」言;「利有攸往」,承「利見大人」言。李光地《周易折中》案:以《彖傳》觀之,「利見大人,亨,利貞」為一事無疑。「王假有廟」者,神人之聚也;「利見大人」者,上下之聚也。「用大牲吉」,廣言群祀,由假廟而推之,皆所以聚於神也;「利有攸往」,廣言所行,由見大人而推之,皆所以聚於人也。

[2].《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名義。程傳:「萃」之義聚也。「順以說」,以卦才言也。上說而下順,為上以說道使民而順於人心。下說上之政令,而順從於上。既上下順說,又陽剛處中正之位,而下有應助,如此故所聚也。欲天下之萃,才非如是不能也。李光地《周易折中》案:「順以說,剛中而應」,亦非正釋卦名,乃就卦德而推原能以聚者,以起釋辭之端也。蓋「順以說」,是以順道感格,起「假廟」、「用牲」之意。「剛中而應」,是有德者居位,而上下應之,起「見大人有攸往」之意。

[3].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本義:釋卦辭。程傳:王者萃人心之道,至於建立宗廟,所以致其孝享之誠也。祭祀,人心之所自盡也,故萃天下之心者,無如孝享。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其極也。《萃》之時,見大人則能亨,蓋聚以正道也。「見大人」,則其聚以正道,得其正則亨矣。萃不以正,其能亨乎?「用大牲」,承上「有廟」之文,以享祀而言,凡事莫不如是。豐聚之時,交於物者當厚,稱其宜也。物聚而力贍,乃可以有為,故「利有攸往」,皆天理然也。故云「順天命也」。來氏知德曰:盡志以致其孝,盡物以致其享。

[4].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本義:極言其理而贊之。程傳:觀萃之理,可以見天地萬物之情也。天地之化育,萬物之生成,凡有者皆聚也。有無動靜終始之理,聚散而已,故觀其所以聚,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王氏弼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情同而後乃聚,氣合而後乃群。李光地《周易折中》案:「順天命」雖繫於「用大牲」、「利有攸往」之下,然連假廟見大人之意,皆在其中矣。蓋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聖人作而萬物睹」,是乃天地人物之所以聯屬而不散者,實天之命也。《咸》、《恆》皆推言造化人事,而後終之以天地萬物之情可見。此卦則天人之義已備,故言「順天命」而遂極贊之。

[5].《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不虞:出乎意料之情況。本義:「除」者,修而聚之之謂。程傳:澤上於地,為萃聚之象,君子觀萃象,以除治戎器,用戒備於不虞。凡物之萃,則有不虞度之事,故眾聚則有爭,物聚則有奪,大率既聚則多故矣,故觀萃象而戒也。「除」,謂簡治也,去弊惡也,除而聚之,所以「戒不虞」也。王氏弼曰:聚而無防,則眾生心。《朱子語類》云:大凡物聚眾盛,處必有爭,故當豫為之備,又澤本當在地中,今卻上於地上,是水盛有潰決奔突之憂,故取象如此。王氏申子曰:澤上有地,《臨》,則聚澤者地岸也;澤上於地,《萃》,則聚澤者隄防也。以地岸而聚澤,則無隄防之勞;以隄防而聚澤,則有潰決之憂。故君子觀此象為治世之防,除治其戎器,以為不虞之戒。若以治安而忘戰守之備,則是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也,其可乎?

【白話】萃卦000·110:亨通,君王祭拜宗廟,有利於拜會大人物。亨通而有利於貞正。用豬牛等大牲祭祀,吉祥,利於有所作為。《彖傳》說:萃卦000·110聚集的意思。順天而愉悅,內心剛健而兄弟相應,所以能夠聚集人才。君王祭拜宗廟,這是因為表示孝敬祖宗而亨通。利於拜見大人物而亨通,這是因為以正道招攬人才。使用豬牛祭祀而吉祥,利於有所作為,這是因為順應天地大道。察看所聚集的人才,天地萬物之情就可以洞察。《象傳》說:萃卦000·110兌澤110在坤地000上,萃卦000·110——君子消除兵戎而戒備意外。

【易理】萃卦000·110象徵相遇、相聚。幽明之情「交」,相聚則祭拜宗廟;上下之情「萃」,所以「利見大人」。萃卦000·110告訴人類的是禮賢下士大智慧。一個人,無論地位多高,本領多大,都沒有輕視他人的本錢,都沒有傲視天下的資本。如果因為自己擁有特殊的身份或地位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那麼,原有的優勢不但不會成為前進的優勢,反倒容易成為前進的障礙。箇中原因,並非是因為特殊身份和地位的問題,而是這個人自大的心態阻礙了自己前進。任何人都不會喜歡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相反也沒有人不喜歡凡事謙讓、彬彬有禮的人。擁有能力且時刻認識自己,時時保持謙虛、大度的態度自然容易贏得人心,做任何事情都會將阻礙降到最低。順天任賢,未雨綢繆,相得益彰,安居樂業,這樣就能做到平易近人,禮賢下士,開創美好的人生。

洛陽老君山

01.萃卦之孚不終

獻真情,善終始,聚人氣,集群賢

【原典】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1]。《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2]。

[1].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乃亂乃萃:「乃亂」之「乃」相當於「而」、「於是」等;「乃萃」之「乃」相當於「汝」、「其」等。李光地《周易折中》說過:「兩「乃」字不同:上「乃」字,虛字也;下「乃」字,猶「汝」也。正如《書》「而康而色」,上而字,虛字也,下而字,猶汝也。」我們的注釋本此。握:漢代帛書為「屋」。本義:初六上應九四,而隔於二陰,當萃之時,不能自守,是「有孚」而「不終」、「志亂」而「妄聚」也。若呼號正應,則眾以為笑。但「勿恤」而往從正應,則「無咎」矣。戒占者當如是也。程傳:初與四為正應,本「有孚」以相從者也。然當《萃》時,三陰聚處,柔無守正之節。若舍正應而從其類,乃「有孚」而「不終」也,「乃亂」,惑亂其心也。「乃萃」,與其同類聚也。初若守正不從,號呼以求正應,則「一握」笑之矣。「一握」,俗語「一團」也,謂眾以為笑也。若能「勿恤」而往從剛陽之正應,則無過咎。不然,則入小人之群矣。胡氏瑗曰:「號」,謂號咷也。萃聚之世,必上下相求和會,然後必有所濟,故始有號咷之怨,終得與四萃聚而有歡笑也。王氏宗傳曰:初之於四,相信之志,疑亂而不一也。然居「萃」之時,上下相求。若號焉,四必說而應之,則一握之頃,變「號咷」而為「笑樂」矣,謂得其所萃也。故戒之曰「勿恤」,又勉之曰「往無咎」。姚氏舜牧曰:初、四相應,此心本自相孚。但孚須有終為善,如「有孚」而「不終」,則「乃亂」而「乃萃」矣,萃其可亂乎哉?若念有孚之當終,而呼號以往從之,則正應可合,而無妄萃之咎矣。錢氏志立曰:《萃》與《比》同,所異者多九四一陽耳。《比》初無應,曰,「有孚」者,一於五也。《萃》初與四應,曰「有孚不終」者,有二陽焉,「不終」於四也。及此時而號以求萃,可以破涕為笑,《同人》「先號咷而後笑」者是也。李光地《周易折中》案:胡氏、王氏、姚氏、錢氏諸說,皆於文義甚合,蓋《易》中「號」、「笑」二字每每相對也。兩「乃」字不同:上「乃」字,虛字也;下「乃」字,猶「汝」也。正如《書》「而康而色」,上而字,虛字也,下而字,猶汝也。言「有孚不終」,則必亂汝之所萃也。其所以亂之故,則錢氏得之矣。「握」者,手所執持以轉移之機也。言能至誠迫切,則一轉移之間,必有和合之喜,故曰「若號,一據為笑」。

[2].《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程傳:其心志為同類所惑亂,故乃萃於群陰也,不能固其守,則為小人所惑亂而失其正矣。李氏簡曰:非其志惑亂,必無舍應亂萃之理。

【白話】初六:與九四相應卻被六二、六三相敵所以難以善始善終,而因此擾亂你的聚集人才。號叫聲聲,滿屋皆笑;不用擔心,行動無憂。《象傳》說不用擔心,行動無憂,這是因為理想有所混亂而已。

【易理】萃卦000·110的初六和九四為正應(陰應陽),可本卦的卦主是六二,初六不中不正,不能終其信,因此「乃亂乃萃」,「若號」而「為笑」。所以聚集人才必須以誠相待,善終如始。如果有始無終,產生混亂的局面,即使人才在一起也難免出現各種問題,有時候還可能引起糾紛,傷害感情。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相逢一笑泯恩仇」,破涕為笑,捐棄前嫌,化敵為友。人與人之間,只有忠心耿耿,寬宏大度,才能去惡揚善,和諧相處,走向「群賢畢集」的境界。

02.萃卦之利用禴

去疑心,退而吉,上能卑,下能謙

【原典】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1]。《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2]。

[1].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禴yuè:春祭。用禴,一種在廣眾與神靈前祝告的祭祀儀式,象徵誠心。本義:二應五而雜於二陰之間,必牽引以萃,乃「吉」而「無咎」。又二中正柔順,虛中以上應,九五剛健中正,誠實而下交,故卜祭者有其孚誠,則雖薄物亦可以祭矣。程傳:初陰柔,又非中正,恐不能終其孚,故因其才而為之戒。二雖陰柔而得中正,故雖戒而微辭。凡爻之辭關得失二端者,為法為戒,亦各隨其才而設也。「引吉無咎」,「引」者,相牽也。人之交,相求則合,相待則離。二與五為正應,當萃者也。而相遠,又在群陰之間,必相牽引,則得其萃矣。五居尊位,有中正之德,二亦以中正之道,往與之萃,乃君臣和合也。其所共致,豈可量也?是以「吉」而「無咎」也。「無咎者善補過也」,二與五不相引則過矣。「孚乃利用禴」,「孚」,信之在中,誠之謂也。「禴」,祭之簡薄者也。菲薄而祭,不尚備物,直以誠意交於神明也。「孚乃」者,謂有其孚,則可不用文怖,專以至誠交於上也。以「禴」言者,謂薦其誠而已,上下相聚而尚怖焉,是未誠也。蓋其中實者,不假怖於外,「用禴」之義也。孚信者,《萃》之本也,不獨君臣之聚,凡天下之聚。在誠而已。胡氏瑗曰:君子之進,不可自媒。以苟媚其君,而幸其時之寵榮也。是故君子進用,必須有道。六二以陰居陰,履得其中,又上應九五中正之君,必待其君援引於己,然後往之,此所以得「吉」而「無咎」也。「孚」,信也;「禴」,薄祭也。君子之進,必在乎誠信相交,心志相接。當萃聚之時,誠信既著,心志既通,則可以不煩外飾,其道得行矣。孚信中立,則雖禴之薄祭,亦可通於神明也。張子曰:能自持不變,引而後往,「吉」乃「無咎」。凡言「利用禴」,皆誠素著自於幽明之際。王氏宗傳曰:《彖》以「用大牲」為「吉」,而六二以「用禴」為利,何也?備物者,王者所以隨其時;「有孚」者,人臣所以通乎上。李光地《周易折中》案:《彖》言「利見大人」,九五者卦之大人也。六二應之,得見大人之義矣。然見大人者,聚必以正,故必待其引而從之,乃「吉」而「無咎」。蓋聚而不正,則不亨也。「孚乃利用禴」者,言相聚之道,以誠為本,苟有明信,雖用禴可祭矣,況大牲乎?亦根卦義而反其辭也。《易》曰:「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傳》曰:「在下位,不援上。」此「引」字是「汲引」之「引」,非「援引」之「引」。

[2].《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中:指六二當位、中位、陰應陽。程傳:萃之時以得聚為吉,故九四為得上下之萃,二與五雖正應,然異處有間,乃當萃而未合者也,故能相引而萃則吉而無咎。以其有中正之德,未遽至改變也,變則不相引矣。或曰:二既有中正之德,而《象》雲「未變」,辭若不足,何也曰?群陰比處乃其聚,方萃之時,居其間能自守不變,遠須正應,剛立者能之,二陰柔之才,以其有中正之德,可覬其未至於變耳,故《象》含其意以存戒也。楊氏萬里曰:「中末變」者,蓋六二所守之中道,不以為上所引而有所變也。光地《周易折中》案:此「中未變」,與《比》二「不自失」之意同,《中庸》所謂「不變塞焉」,孟子所謂「達不離道者」是也。

【白話】六二:後退,吉利沒有災禍,求誠信而舉行春祭。《象傳》說:後退,吉利沒有災禍,這是因為能夠保持持中守正不變啊。

【易理】萃卦000·110的六二象徵柔順中正,與陽剛中正之君九五相應,按理無可懷疑,可下卦坤地000的初六、六三都「萃」於九四,六二在二者之間,如果強行出頭,勢必引起九五(君位)的疑心,所以六二必須「引」(後退)而「吉」,獲得「無咎」的結果。上卑下謙,人與人之間,特別是上下級之間,難免產生不愉快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領導應該主動退讓,這樣能夠產生鼓舞人才的效果。應該知道,上下級之間產生矛盾,常常是下級首先向領導認錯。在《易經》看來,領導應該退讓,這樣因為領導比下級更有修養,更有可能先向下屬認錯。無數事實證明,智慧的人常常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解剖自己嚴於解剖別人」。只要能夠做到「上卑」,就會出現「下謙」,君子之德,蔚然成風。

洛陽老君山

03.萃卦之往無咎

無應與,無所從,講禮節,不獻媚

【原典】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1]。《象》曰:往無咎,上巽也[2]。

[1].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本義: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上無應與,欲求萃於近而不得,故「嗟如」而「無所利」。唯往從於上,可以「無咎」。然不得其萃,困然後往,復得陰極無位之爻,亦小可羞矣。戒占者當近舍不正之強援,而遠結正應之窮交,則「無咎」也。程傳:二陰柔不中正之人也,求萃於人,而人莫與,求四則非其正應,又非其類,是以不正為四所棄也。與二則二自以中正應五,是以不正為二所不與也。故欲「萃如」,則為人棄絕而「嗟如」,不獲萃而嗟恨也。上下皆不與,無所利也。唯往而從上六,則得其萃,為「無咎」也。三與上雖非陰陽正應,然「萃」之時,以類相從,皆以柔居一體之上,又皆無與,居相應之地,上復處說順之極,故得其萃而「無咎」也。易道變動無常,在人識之,然而小吝,何也?三始求萃於四與二,不獲而後往從上六。人之動為如此,雖得所求,亦可小羞吝也。吳氏澄曰:與二陰萃於下,而上無應,故嗟嘆不得志。雖無應而比近九四之陽,苟能往上求九四,則可「無咎」。俞氏琰曰:《萃》之時「利見大人」,三與五非應非比,而不得其萃,未免有嗟嘆之聲,則「無攸利」矣。既曰「無攸利」,又曰「往無咎」,三與四比,則其往也。舍四可乎,三之從四,四亦巽而受之,故「無咎」。第無正應而近比於四,所聚非正,有此小疵耳。李光地《周易折中》案:以《象傳》觀之,吳氏俞氏之說是也。易例:三、四隔體,無相從之,義,然亦有以時義而相從者,《隨》三之「系丈夫」,及此爻是也。其不正而亦以時義相從者,《豫》三、《咸》三是也。皆因九四有主卦之義者故然。

[2].《象》曰:往無咎,上巽也:上巽:指互卦巽風011,象徵順利而陰柔。程傳:上居柔說之極,三往而無咎者,上六巽順而受之也。虞氏翻曰:動之四,故「上巽」。鄭氏汝諧曰:下二陰皆萃於陽矣,三獨無附,故咨嗟怨嘆而無攸利。雖然,當萃之時,下欲萃於上,上亦欲下之萃於我,三不以無應之故,能往歸於上,雖「小吝」而亦可以「無咎」,「上」非上六,謂在上之陽也。

【白話】六三人才聚集,唉聲怨氣沒有好處,冒進無利,終留遺憾。《象傳》說:冒進無利,這是因為互卦巽風110能夠順應天道。

【易理】萃卦000·110的六三因為上無應與,即使希望「萃」也無所從,所以只好「嗟如」而「無所利」,因為不是正應所以只能獲得「小吝」。一個人進取的正道是禮節而不是獻媚,是送小禮而不是收買,以誠相待,以心相交。在人才聚集的地方,如果經常出現嘆息之聲,經常出現負面的刺激,必然產生頹喪不祥氣氛,其後果很難預測。只要能夠引起重視,這種風氣自然能夠改變也不會出現大的兇險,只不過留下一點悔恨和惋惜罷了。

04.萃卦之吉無咎

淡名利,善補過,盡臣道,無禍患

【原典】九四:大吉,無咎[1]。《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2]。

[1].九四:大吉,無咎:大吉:程傳:「大」為「周遍」之義,無所不周,然後為大,無所不正,則為「大吉」,「大吉」則「無咎」也。讀者留心。本義:上比九五,下比眾陰,得其萃矣。然以陽居陰不正,故戒占者必「大吉」,然後得「無咎」也。程傳:四當《萃》之時,上比九五之君,得君臣之聚也。下比下體群陰,得下民之聚也,得上下之聚,可謂善矣。然四以陽居陰,非正也。雖得上下之聚,必得「大吉」,然後為「無咎」也。「大」為「周遍」之義,無所不周,然後為大,無所不正,則為「大吉」,「大吉」則「無咎」也。夫上下之聚,固有不由正道而得者,非理枉道而得君者,自古多矣。非理枉道而得民者,蓋亦有焉:如齊之陳恆,魯之季氏是也。然得為「大吉」乎?得為「無咎」乎?故九四必能「大吉」,然後為「無咎」也。房氏喬曰:「大吉」謂匪躬盡瘁,始終無玷,可免專民之咎,有謂立大功可免咎者,非也。項氏安世曰:無尊位而得眾心,故必「大吉」而後可以「無咎」。如《益》之初九,在下位而任厚事,亦必「元吉」而後可以「無咎」也。胡氏炳文曰:《比》卦五陰,皆比五之一陽,《萃》四陰,皆聚歸五與四之二陽。五曰「萃有位」,以見四之萃非有位也。無尊位而得眾心,非「大吉」安能「無咎」?

[2].《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程傳:以其位之不當,疑其所為未能盡善,故云必得「大吉」,然後為「無咎」也。非盡善,安得為大吉乎?蘇氏軾曰:非其位而有聚物之權,非大吉,則有咎矣。郭氏雍曰:四得上下之聚而非君位,故言「不當也」。鄭氏汝諧曰:其位近,其德同,其為下之所歸亦同,自非所為至善,則其君病之,烏能無咎,戒之也。凡言位不當,其義不一,此所謂不當者,為其以剛陽迫近其君也。熊氏良輔曰:九四九五,皆《萃》之主:九五,在上之《萃》也;九四,在下之《萃》也。故九五曰「萃有位」,而四《象》曰「位不當」,「大吉,無咎」者,上比於君,以臣而有君萃之象,疑於有咎故也。李光地《周易折中》案:鄭氏謂凡言「位不當」,其義不一者是已,然須知是借爻位之當不當,以發明其德與時位之當不當。

【白話】九四:大吉大利沒有怨悔。《象傳》說:大吉大利而沒有怨悔悔,這是因為九四所處的位置不當(不當位)啊。

【易理】萃卦000·110的九四處在萃卦000·110的時期,與初六相應,與六三、六二、初六相類,象徵權勢極大的重臣,有弄君權之嫌,所以即使「大吉」也才能「無咎」——伊尹、周公等能夠盡臣道的人可以善終就是典型的例子。才能超群,人才濟濟,本來是大吉之象,可九四所處的位置不當,所做的事情欠妥,那麼成就也能帶來遺憾也就是所謂「有咎」。《繫辭》曾說:「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所謂「無咎」就是還不是很完美,難免有很多毛病。瑕不掩瑜,美不掩丑,不能因為有一點錯誤就否定這個事物也不可能因為這個事物有很大成績就看不見其不足。

洛陽老君山老子聖像

05.萃卦之志未光

持貞正,善授權,悔吝亡,事業興

【原典】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1]。《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2]。

[1].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本義:九五剛陽中正,當萃之時而居尊,固「無咎」矣。若有末信,則亦修其「元永貞」之德而「悔亡」矣。戒占者當如是也。程傳:九五居天下之尊,萃天下之眾而君臨之,當正其位,修其德,以陽剛居尊位稱其「位」矣。為有其位矣,得中正之道,無過「咎」也。如是而有不信而未歸者,則當自反以修其「元永貞」之德,則無思不服,而「悔亡」矣。「元永貞」者,君之德,民所歸也。故「比」天下之道與「萃」天下之道,皆在此三者。王者既有其位,又有其德,中正無過咎,而天下尚有未信服歸附者,蓋其道未光大也、「元永貞」之道未至也,在修德以來之。如苗民逆命,帝乃誕敷文德。舜德非不至也,蓋有遠近昏明之異,故其歸有先後。既有未歸,則當修德也。所謂德,「元永貞」之道也。「元」,首也,長也。為君德首出庶物、君長群生,有尊大之義焉,有主統之義焉。而又恆永貞固,則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思不服矣。乃無匪孚而其「悔亡」也,所謂悔,志之未光、心之未慊也。王氏宗傳曰:五,《萃》之主也。當萃之時,為萃之主,莫大於有其位,尤莫大於有其道。有是位而無是道,則天下不我信者,亦眾矣,故曰「匪孚」。謂天下之人,容有言曰:「上之人但以位而萃我也,而其道則未至也。」故必「元永貞」而後「悔亡」。《朱子語類》:問九五以陽剛中正,當萃之時,而居尊位,安得又有「匪孚」?曰:此言有位而無德,則雖萃而不能使人信,故人有不信,當修其「元永貞」之德而後「悔亡」也。李光地《周易折中》案:萃九五,居尊以萃群陰,與《比》略同。卦象澤上於地,與《比》象亦略同也,故其「元永貞」之辭亦同。「元永貞,悔亡」,即所謂「原筮,元永貞,無咎」也。

[2].《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本義:「未光」,謂匪孚。程傳:《象》舉爻上句,王者之志,必欲誠信著於天下,有感必通,含生之類,莫不懷歸,若尚有「匪孚」,是其志之「未光」大也。龔氏煥曰:五有其位者也,徒有其位,故人或「匪孚」,此志之所以「未光也」。胡氏炳文曰:四必「大吉」而後「無咎」,位不當也。五有位矣,而「匪孚」,志猶「未光也」。然則欲當天下之萃者,不可無其位,有其位,又不可無其德。

【白話】九五人才濟濟,居中當位,無怨無悔。有所阻隔,能孚眾望,永遠貞正,悔恨消亡。《象傳》說人才濟濟,居中當位,可其志向還不能進一步發揚光大啊。

【易理】萃卦000·110的九五是聚萃之象,當位,在中位,有應與,處在一個能主事、有尊位的位置,象徵在當然的天位而受萃者,不可能有災禍。可六二相應而被強臣九四所阻,僅有上六相類,難以撼動九四的根基,因此九五僅可「無咎」而已。九五與六二相應,屬於陽應陰,不屬於正應,所以有這種現象發生。九五如果能夠忘記自己的君位,充分信任九四,九四是九五之臣,初六、六三自然也是九五的臣民,所以「悔亡」。因為九五所處的位置,所以《象傳》說「志未光」。有尊位不一定就能夠孚於眾望——一個人特別是具有相當地位的人,只有始終如一地堅持貞正,善於授權,在一面正義的旗幟下「替天行道」,那麼一切後悔都會自然消亡,成就就會源源不斷,事業就會不斷發展壯大。

06.萃卦之咨涕洟

處卑地,弱附強,有懼心,無憂慮

【原典】上六:齎咨涕洟,無咎[1]。《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2]。

[1].上六:齎咨涕洟,無咎:齎咨jīzī:嘆息聲。涕洟:眼淚和鼻涕;涕,流眼淚;洟,出鼻涕。本義:處《萃》之終,陰柔無位,求萃不得,故戒占者必如此,而後可以「無咎」也。程傳:六,說之主。陰柔小人,說高位而處之,天下孰肯與也?求萃而人莫之與,具窮至於「齎咨」而「涕洟」也。「齎咨」,咨嗟也。人之絕之,由己自取,又將誰咎?為人惡絕,不知所為,則隕獲而至嗟涕,真小人之情狀也。方氏應祥曰:此爻照「後夫凶」看,《比》之上六,以比之最後而凶。《萃》之上六,亦以萃之最後而有未安者。故其憂懼若此,此正所謂孤臣孽子也。黃氏淳耀曰:上乃孤孽之臣子也。《萃》極將散,而不得所萃,乃不得於君親者。「齎咨涕洟」四字,乃極言怨艾求萃之情,故終得萃而「無咎」。李光地《周易折中》案:方氏、黃氏之說得之。蓋不止孤臣孽子,乃放臣屏子之倫也,方氏以《比》上相照亦是。然《比》上直曰「凶」,此則「齎咨涕演」而「無咎」者,《比?彖》有「後夫凶」之辭,故遂以上六當之。此《彖》有「利見大人」之辭,正與蹇卦同例,故尚有積誠求萃之理也。

[2].《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未安上指上六不安於窮吝,象徵渴望附於九五。程傳:小人所處,常失其宜。既貪而從欲,不能自擇安地,至於困窮,則顛沛不知所為,六之「涕洟」,蓋不安於處上也。君子慎其所處,非義不居,不幸而有危困,則泰然自安,不以累其心。小人居不擇安,常履非據,及其窮迫,則隕獲躁撓,甚至「涕洟」,為可羞也。「未」者,「非遽」之辭,猶俗雲「未便」也,未便能安於上也,陰而居亡,孤處無與,既非其據,豈能安乎。趙氏光大曰:言危懼而不敢自安於上,操心危,慮患深,安得晏然而已乎。李光地《周易折中》案:「上」,猶外也。雖在外而不敢自安,如舜之耕歷山、周公之處東國,必號泣嘵嘵,求萃於君父而後已也。

【白話】上六:嗟嘆啼哭憂思沒有怨悔。《象傳》曰:嗟嘆啼哭憂思,這是在上位而不安於窮吝啊。

【易理】萃卦000·110的上六當位,以陰居陰,在上位,與九五、九四相類,以弱附強,經常懷有戰慄之心,因而「齎qī咨zī涕洟yí」,附於九五,時刻不忘自己窮吝的位置,所以能夠無災無禍。一個人如果常懷戒備之心,積極進取,自然就能夠身處卑地,心懷高遠,無憂無慮。

洛陽老君山

今日八字

戊戌?甲寅?庚午(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今日建星

「定」是「黃道」,所以本書定位「陽」,即「定陽」,象徵適宜「以不變應萬變」,忌諱「隨心所欲」。「定」象徵「安定」:因此「定」一方面象徵墨守陳規,所以適宜晏飲或簽約等,而另一方面忌諱就醫或訴訟等——「定日」適宜「按部就班」,不宜「隨機應變」而「變幻莫測」。

今日值宿

參shēn水猿,擬名杜茂,五行屬水,象徵「吉星」。杜茂字諸公,南陽郡冠軍縣(今鄧州市張村鎮冠軍)人,劉秀即位後,任大將軍等,先封樂鄉侯,後封苦陘xíng侯,為東漢中興功臣「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漢語中的「參商」,指是是「參星」和「商星」,意思是此出彼沒,兩不相見,象徵親友隔離而不得相見或彼此對立不和睦。參水猿在雙子座,有星七顆,《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昏,參中。」《尚書》:「參為大辰,主斬刈yì。」《廣雅》:「紫宮參伐謂之大辰,參謂之實沈。」「實沈」是高辛氏之次子,與其兄閼è伯不相能融,被遷於大夏,主參星。按照傳統文化的說法,但凡參水猿當值,適宜造作、開門、放水、上任等,忌諱結婚、安葬等。

參水猿星象學特徵:有才幹,守信用;缺耐心,鬧獨立。只有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走出孤立的局面。

今日甲子

「庚午辛未」何以取象為「路旁土」?「未」中之土,生於午之旺火,「土」旺而害「火」,「火」旺而害「土」。「土」在此象徵不能自生,就像路邊之土。在五行中,土生金,木生火,火生土,可如果「火」很旺盛,反過來就把土給燒焦了,象徵非但無用反而害己。路旁土能夠得水滋潤而灌溉,也容易回歸大地而滋生萬物。如果能夠獲得「金」的資助,也可建宮修殿。

彭祖百忌

庚不經絡,織機虛張;午不苫shàn蓋,屋主更張(房子換主人)。

天人歷介紹

天人歷是經過楊郁先生多年研究、踐行,在繼承和發展的慎重選擇中所制訂的一種傳承文化、尊重科學、最常用、最實用的新型曆書。天人歷的年:以地球圍繞太陽一周365.25636日為一年,傳統二十四節氣即因此而確定,以西曆為參考,即立春在西曆每年2月3—5日。天人歷的月:以月亮圍繞地球一周29.5306日為一月,傳統朔望月即因此而確定。為了協調太陽年與朔望月的關係,天人歷取傳統風水八字以立春作為每年第一天的做法,以傳統朔望月作為基本月份,不修改朔望月的天數、閏月等內容。除了立春是正月初一這種特殊情況,但凡立春在臘月或正月所包括的具體天數稱之為天人月,以此表示新的一年的開始。在天人歷中,除了排出現行西曆的年、月、日、星期之外,還排出傳統的年、月、日等,不僅排出傳統曆書每日的建星、值宿、甲子,還在此基礎上排出每年每月每日的八卦——這是迄今為止給曆書的年月日排出八卦的第一次嘗試,且對建星、值宿、甲子等增加新的元素,以期通過曆書使用來減少傳統文化的神秘感如閏月等,達到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之目的。

楊郁先生

楊郁,名凡用,中華傳統文化資深研究型獨立學者,主要著作有《易經新學》、《易經的智慧》、《易卦易辭易林》、《老子新學大全集》、《莊子全集》、《老子-道德經全集》、《莊子-南華經全集》、《王陽明-傳習錄全集》、《老學六經》等各類若干種。致力於《天人國學》、《中華誠學》之研究和推廣。

《天人國學銘》

楊郁

無形無名道為體,

有形有名德為用。

無善無惡為上德,

有善有惡為下德。

《中華誠學銘》

楊郁

無誠無偽之謂性,

有誠有偽之謂教。

盡性窮理曰誠明,

窮理盡性曰明誠。

內容簡介

每日天人歷,內容包括建星(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十二種以行為作為象徵的判斷,決定於每一天的地支跟本月建神的關係,即由月令與日支相較而推出來的關係,如「日月同支」謂之「建」,「日月相衝」謂之「破」等)、值宿(即二十八宿如東方蒼龍七宿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簡稱角、亢、氐、房、心、尾、箕,象徵青色……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簡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象徵紅色)、甲子(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八卦(坤卦000·000、剝卦000·001……乾卦111·111)、兩個小欄目:今日閱讀(第一階段選《老君山文化叢書-老學六經》,每天一則,熟讀背誦)、今日八字(排出本日八字,方便有關需求)。

溫馨提示

每日天人歷非通俗讀物,只能看千字以內文字的莫入,只能保持十分鐘注意力的莫看。一讀就懂的東西是散步,讀多遍才懂一點的書是攀登,難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亮度,亮度決定深度和廣度,只有博大精深,才能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每日天人歷,一天學一點,日積月累,滴水成湖,持之以恆,一月三十卦,一年熟易經。一書已熟,方讀一書,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神,出神入化,巧奪天工。書非未多讀也,乃不精也,未得其心得滋味耳。以學之心入門,以教之心登堂,以著之心入室,可矣!讀書者,學習也,學而後知不足;教書者,學習也,教而後知困;寫書者,學習也,寫而後知大困,是為學習中之學習者也。

天人國學研讀會

內容:《易卦易經註疏》、《老學六經》及《大學》、《中庸》、《傳習錄》等。

方法:研學、授課等。

版權所有

楊郁推演

清夢製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天人歷 的精彩文章:

TAG:每日天人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