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清帝國為何在末年對外一觸即敗?這五點原因至關重要

大清帝國為何在末年對外一觸即敗?這五點原因至關重要

文化思想保守

同樣經歷過變法,大清的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則讓日本崛起成為亞洲第一軍事強國。此間歸根結底的原因則是兩國在文化思想上開放尺度不一樣。

大清的變法運動與保守的當權派有衝突,從而有著嚴重的改革阻力,我們常說思想限制了想像力,要想一群原本就看不起西方技藝的當權者接受西方的理念,這是非常艱難的,從而改革流產也就成為了必然之事。

而日本則不同,日本一直有著取其之長,補吾之短的傳統思想。在古代數百年的歲月中,在中國歷史上好幾個王朝鼎盛時期,日本把很多原本他們國內沒有的東西統統接納了過去。

所以說,日本的變法是建立在毫無保守的基礎下的,它不像大清那般有著傳統保守思想的阻力。

當然,這種保守的思想不止是來源於清朝,中國歷史上諸多朝代皆是如此,開國皇帝定下的制度,其後世子孫只能按部就班,別無他法。

經濟落後

很多人都覺得,儘管清朝到了末年,GDP也是世界第二,佔據了世界12%,非常牛。

可我們看看甲午戰爭就知道了,當時大清的GDP全球第二,是日本的五倍,但面對日本卻依舊一觸即敗。

可見GDP並非是衡量國家強弱的標準。

大清表面上的經濟頂呱呱,但事實上,我們看看大清GDP的構成就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晚清GDP是全球第二,但構成GDP的東西卻是絲綢、茶葉、瓷器等無法轉換為國防力量的商品。


軍政內鬥

大清抵禦外敵之時,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互不買賬,帝黨、後黨爭權奪利,軍政相互不合,如何能夠全心全意抵禦外敵?

最能夠表現這一切的便是慶親王對英國人說的那句:我們的軍隊是為了防內亂的,並不是御外敵的。

這種軍政內鬥使得大清上下失去了面對外敵能夠同心協力的思想覺悟,大多數官員只知貪腐,根本沒有心思打仗,而武將臨陣脫逃者也占多數。

海洋意識淡薄

海洋意識淡薄並非來源於清朝,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擁有超越一千公里的海岸線,面對著的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而在當時,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幾乎對中國都存在著敬意,而太平洋彼岸的國家因為海洋太過遼闊、無法逾越,從而使中國古代很少有敵人來自海外。

正是因為這一因素,導致中國古代對海洋意識及其淡薄,這種淡薄是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不止是大清,歷史上眾多王朝皆是如此。

對海洋的不重視,從而導致海軍的落後,海軍落後又如何能夠打得贏海戰呢?

情報落後

日本自變法之後,極其重視情報的傳遞,但大清卻直至衰亡都沒有意識到情報的重要性。當時晚清諸多大臣認為京津地區是龍興之地,怕架設電報線壞了龍脈風水,從而不許在京津地區架設電報線。

不能傳遞電報,只能依靠驛站傳遞情報,從天津到北京,一來一回需要四天,從而每次清政府針對下面的指示都是根據幾天前的戰況。

大家都知道,戰場局勢本身就是瞬息萬變的,情報如此落後,這仗如何能夠打得贏?

【本文參考資料:《甲午戰爭背後的細節》、《中國近代為何會落後》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二書 的精彩文章:

日本挑起七七事變後,是如何制定侵略計劃的
日本藝妓:15張罕見上色彩照,看看19世紀的日本藝妓有多美

TAG:不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