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優柔寡斷的李治當太子是天意?官場千年必勝法則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優柔寡斷的李治當太子是天意?官場千年必勝法則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自古有言:「創業難,守業更難」,大唐王朝中有這樣一位君主,他在別人眼裡性格懦弱,無法繼承大統,同時他也作為一代聖君李世民的兒子和千古一帝武則天的丈夫,被後世人無休止地談論著、評說著,除此以外,人們對他的了解並沒有多少……

優柔寡斷的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飛來的太子之位讓他走上唐朝的王室之巔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當他還是晉王的時候,有人在太原發現一塊奇石,紋理天成,上面寫著「治萬吉」三字,一時傳為佳話。

不過,當時李世民並沒有要立李治為嗣的考慮,所以也就沒過多關注。隨著形勢的發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們的興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認真考慮這件事蘊含的神秘意義。

更為走運的是,在李治登場之前,爭儲的雙方已兩敗俱傷。

大哥李承乾被廢黜,政治生命已經結束。四哥李泰佔有優勢,但鋒芒過露,成為眾矢之的。再有,李治還擁有兩個有利的條件,其一,當李承乾與李泰爭儲時,李治置身事外,雖沒顯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沒引起非議,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寬仁孝友

李治

如果說這位皇子給過人們一些印象的話,那便是他的「寬仁孝友」,這對親身經歷玄武門之變、又經歷承乾與李泰爭儲的群臣而言,無疑是一個相當有吸引力的籌碼。

「玄武門之變」是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晉陽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後幾次戰鬥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

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裡妒忌,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經過長期的鬥爭,李世民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最終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其二,對握有大權的元老重臣而言,李治的「仁孝」更受歡迎,這不僅在於他們認為這是守成之主必須具備的美德,更在於他們需要一位易於擺布的君主以保證他們得到的權勢和地位不被剝奪。

於是,當時對於太子的人選,李世民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

他欣賞李泰的才能,卻擔心他容不下其他兄弟;他讚賞李治的忠厚善良,卻不滿意他的優柔寡斷。就在李世民舉棋不定時,李泰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利用李治平日與剛因反叛被賜死的漢王李元昌關係密切的事件去恐嚇李治,希望李治主動退出儲君之位的競爭。

遭此恐嚇,李治變得憂心忡忡,魂不守舍。李世民察覺有異,經再三詢問,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實情,這讓李世民對李泰很是不滿。

李承乾關鍵時刻的反戈一擊徹底擊破了李泰的太子之夢。他對李世民說:「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此話倒也合情合理,同時也提醒太宗,一旦李泰做了皇帝,因為爭儲的仇恨,李承乾很可能性命不保。

為了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再度發生,李世民只得放棄李泰改立李治為太子。不過,在最後公布自己的決定時,為了避免再發生爭執,他還是動了一番心思。

李世民在太極殿召見百官,詢問誰可立為太子,百官都認為李治仁孝,當立為嗣,於是李治在千呼萬喚聲中順利地被擁立為太子。

也是這一天,李泰帶著百餘名隨從前往太極宮,他似乎對形勢的變化毫不知情,剛剛抵達太極宮西面的永安門就被撤去隨從,帶入肅章門,囚禁於北苑。後被免去一切官職,降為東萊郡王,安置於均州鄖鄉縣。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為太子。

李治之所以輕輕鬆鬆被立為太子,主要是他的兩位兄長鬥爭到兩敗俱傷的結果,其實這與他本身的才能似乎並沒有多少關係。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這樣的偶然。

從唐高宗李治後來的作為上看,他算得上是一個稱職的守成君主,而他這個君主之位得來的算是歷史上最幸運的了,其實類似的歷史事件總是在現實生活中重演,你能成為下一個官場的上幸運兒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東雜談 的精彩文章:

《俄狄浦斯王》「戀母情節」與人的命運
莊子的儒學和孔孟的儒學有什麼區別?

TAG:曉東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