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過年,節日文化盛宴,帶孩子一起來饗!

過年,節日文化盛宴,帶孩子一起來饗!

華夏民族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日,蘊含著天地萬物,沉澱著精神追求,也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更描繪著文化的共同底色,塑造華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這是屬於中國文化的根。

過年,節日文化盛宴,帶孩子一起來饗!

現在的小朋友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孩子對聖誕節的喜愛要高於中國部分傳統節日;甚至有的小朋友認為聖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反倒對乞巧節、重陽節、臘八節等節日了解甚少。這些節日基本處於邊緣化、形式化的狀態;就連商業氣息都沒有聖誕節重。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小豬佩奇、迪士尼;但對做香囊、花燈、臘八粥等,傳統節日的文化符號和儀式感都很陌生。小朋友眼中的端午節≈≈粽子節;對為什麼掛菖蒲、艾蒿、製作五彩繩、做香囊全然不知!更不要提重陽節,登高賞秋、菊花、遍插茱萸、重陽糕、飲菊花酒等,也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無怪乎有人感嘆,西方文化入侵,導致本土節日漸行漸遠;新生代孩子對於國家、民族的身份認同感已被削弱,談何傳承。

過年,節日文化盛宴,帶孩子一起來饗!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基因,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接觸、參與這些節日,告訴孩子傳統節日的來源、特殊的意義。孩子長大後,不論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自信、驕傲的說「我是龍的傳人」;因為傳統節日讓孩子對「家」、「國家」有情感紐帶。

比如,春節,我們帶著孩子給老人拜年,用行動告訴孩子「百善孝為先」;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過年?過年為什麼舞龍舞獅、放鞭炮、掛紅燈籠、穿新衣、貼對聯窗花?長輩要給壓歲錢意義?作為父母的我們,要了解春節存在的意義、價值的取向。然後用簡單、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自然對「節日」「家」「其樂融融的團聚」有了認同感;也能勾起孩子對傳統節日的嚮往,同時也能加深孩子對節日的理解。

過年,節日文化盛宴,帶孩子一起來饗!

不論國內外,對於傳統節日,儀式感代表著節日的符號。除夕守歲、舞獅龍、包餃子;正月十五鬧花燈、吃元宵;清明節祭祀拜祖、踏青;端午五彩繩、粽子、香囊、屈原、划龍舟......,等這些傳統節日與習俗,有了儀式感,才有了厚重感。就拿端午節來說,看到粽子,我們想到屈原跳江的典故;掛艾蒿、懸菖蒲,寄託人們辟邪祛病願望;賽龍舟,在競技中激發令身體變的強壯,守護他人。雖然節日全國各地形式、儀式上略有不同,寄託對生活的希望是相同的。

當然,有些節日習俗在時代的迭代中逐漸變化。比如,過年的壓歲錢,很多小朋友不知道為什麼長輩要給自己壓歲錢?給壓歲錢只是被物化的行為,若加上家長、小朋友之間的攀比,這種儀式感就有點單薄。但有些習俗隨著現代城市生活也在變革,在民俗的基礎上適當創新,以更新的形式出現。比如,重陽節,九為奇數,也是陽數;二陽相逢稱重陽。九是最大的數字,也是大凶日。陪老人登高的本質意義就是離開平日環境,躲避凶氣。而現在人們淡化了避凶的禁忌內容,保留了形式意義,節日有喜慶的成分存在。所以,登高雖然是一種儀式,但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舉行這種儀式。

過年,節日文化盛宴,帶孩子一起來饗!

每個節日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充滿濃郁節日的氛圍中,和孩子一起了解節日儀式感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不在流於形式「吃吃喝喝」,按部就班參與不知所以然的儀式。父母、孩子都需要對於傳統節日、歷史、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歷史,才能更加珍惜這些傳統節日。敬畏傳統節日,才能在繼承中創新,將民俗傳承的更好。「敬畏天地」,才能對大自然心存感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鴿子醫生育兒 的精彩文章:

養孩子到底有多花錢,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TAG:鴿子醫生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