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碧水瑤溪二十四景

碧水瑤溪二十四景

小港是詩人們喜歡去的地方,也是畫家們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那兒實在太美了。如果我們順著海珠涌划艇西行,穿過江南大道以後,就看見利濟橋了。

利濟橋原是一座清代的木橋,最初的名字很是風花雪月,叫「待月橋」。後來改成石橋,名字也改成利濟橋了。當小艇搖過利濟橋後,棹轉溪曲,煙水更幽之處,便是珠江之南三十三村中最大的窯頭村了。

待月橋,利濟橋

窯頭是一條宋代的古村,居住著二十二姓人家。當年以生產陶瓷出名,稱得上是河南手工業的搖籃。宋代以後,瓦窯漸漸都荒廢了,最後一座宋代瓦窯,是到「文革」時才被拆毀的,儘管村民都轉行種茶葉去了,地名也改成了瑤溪。但上千年來,他們仍然習慣叫這裡為窯頭,或者瑤頭。

清代詩人梁佩蘭有《採茶歌》,寫出了瑤溪人的生活:「採茶女,女何許?對河村,隔河住。門有田,水相注。大兄種瓜,小弟種豆,小妹正學語。女採茶,獨與母,提籃採茶出,提籃採茶歸。」河南似乎特別受到上天的厚愛,幾千年來沒有受過兵燹的蹂躪,無論是宋滅南漢,還是元滅南宋,或者是清滅南明,戰火都沒有燒到河南。因此這裡一直保持著祥和、自然、古樸的美麗景色。

昔日水松夾岸,桃花如霞

民初的大書畫家潘飛聲描述:「珠江之南,河曲而西,水松夾岸十餘里。松盡得村,曰:瑤溪。溪又多桃花,時紅霞照天,與松翠盪為雲彩,上下異色,最稱煙波勝賞。」

瑤溪水邊,有葉汝階的近園、黃仲鸞的景融軒等庭園。據清代詩人楊震青描述,近園內有心遠樓、雲樓,皆可眺遠。他有詩云:「心遠樓高眼界寬,溪山明凈畫中看。樵歌牧唱歸來晚,搖落吟邊獨倚欄。」溪山、樵歌、牧唱,瑤頭的秀麗風光,便濃縮於這六個字之間。

清代道光年間,瑤溪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劉彤,才高八斗,但隱居不仕,以讀書、寫詩為樂,自署「河南種茶之農」。待月橋的得名,就是因為他常帶著香茶、瑤琴,在橋上等待月亮升起。

除了在家讀書之外,劉彤最喜歡遊山玩水,「所過勝壤、名山,所遇高僧、俠客、名士、美人,以至一草、一木、一石、一泉,莫不形諸歌詠。」道光二十年(1840),他把瑤溪的風光景物,編成名目,選出二十四景,每景撰一小序,題一首詩,編成《瑤溪二十四景詩》一卷。

道光二十一年(1841),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入廣州,澤國江山盡被戰火摧殘。劉彤不堪忍受這種國破山河在的痛苦,抱著對現實深深的悲觀絕望,拋下一切,悄然遠走,從此不知所終,他的大量詩文也散失無存。後來有人在舊書攤買到劉彤的一卷詩文,由他的好友、大畫家居巢編輯成書,由蘇道芳寫序,楊永衍重新刊刻成《瑤溪二十四景詩》一書,於光緒三年(1877)面世。。

居巢、居廉是清代的藝術大師,他們都是隔山鄉人,人稱「二居」。居廉的父親居鍠曾有詩詠自己的家鄉:

半是山居半水涯,就中風物總堪誇。

素馨十里成香國,迦算千塍即富家。

近岸多栽龍目樹,傍籬時種露頭花。

竹籯草具看鄰媼,相約明朝去賣茶。

「半是山居半水涯」的隔山鄉,與瑤頭相鄰,又名南昌。南漢時有幾座昌華苑,一在荔枝灣,一在隔山鄉附近,一在小谷圍。當時是怎麼區分這三座昌華苑的,還須考證,或者是以「昌華南苑」、「昌華別苑」之類的名稱來區別也說不定。但南昌這個地名,則顯然是指「南面的昌華」。清代《修建小港橋是岸寺碑記》清楚說明:「橋之東北,有地數里隆然,而方誌所謂盧循之城。又其西,則南漢劉氏之昌華苑也。」今天附近有南昌大街,並非指江西省南昌市,而是指隔山鄉。

瑤頭與隔山的草木泉石,處處靈氣洋溢,居巢所繪山水、花卉清雅絕俗,草蟲則活靈活現,詩詞則平而工,和而雅,韻味無窮。居巢年輕時也喜歡遊山玩水,飽覽名山大川的風光。他的作品多為工筆,其用筆疏瘦,意向逼真,敷色清淡,恍然有呼吸清淑,飄逸瀟洒的感覺。明清的繪畫,極重人品胸次、品德修養,認為只有人品高尚,才能畫得出優秀的畫作。

半是山居半水涯

居廉在堂兄居巢的指導下習畫,時稱「二居」。他們作畫與授徒的地方,就在海珠涌邊的十香園(今懷德大街內),又稱隔山草堂。佔地五百多平方米,是清咸豐年代的建築。居巢幾乎完全不收弟子,而居廉雖然在十香園廣收門徒,開近代美術教育的先河,但卻一生足不出五嶺一步,與中原畫壇素不交往。「二居」的人品與畫風,對嶺南畫派的孕育和發展,影響至巨。

有「嶺南三傑」之稱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都是出自居廉門下;到1920年代,廣東甚至有近八成的美術教師是十香園培養出來的。因此,二居雖然不是嶺南畫派的始祖,但嶺南畫派卻奉十香園為發祥地。因此,今天廣州美術學院和嶺南畫派紀念館都設在十香園附近,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劉彤所選中的二十四景,大部分是沿著海珠涌,分布在利濟橋至匯津橋之間。匯津橋又名馬涌橋,是一座建於清同治年間的古橋,橋身尚有一塊光緒年間刻的《禁占官涌碑記》。涌水西過鳳安橋,通溪峽出珠江;東接鴨墩涌,從石涌口出珠江。每當潮漲時,東西兩道的水準時在這裡匯合,故稱「合流津」。

2000年的《海珠區志》寫道:「瑤溪以二十四景而聞名,成為旅遊勝地。在其起迄兩端,建有兩座石橋,東端的名利濟橋,西端的名匯津橋,是瑤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景。」這二十四景是:

待月橋

待月月東升,溪光浩無極。

煙村人靜時,萬物雪霜色。

吟虯徑

徑樹種何年,年久生鱗甲。

天外嘯雲聲,一路遙相答。

聽秋居

築室古松下,茅檐俯溪流。

茶香客對坐,耳邊無限秋。

蒸霞岸

霞影照遠近,春艷花開時。

不意煙波外,又見昌黎詩。

來鷗閘

春水舍北南,依然浣花宅。

群鷗如我閑,慣作不速客。

鑒空處

雲去天皭然,月來波湛若。

並為大光明,我心了無著。

人外山房

人外得靜理,閉門若深山。

安得靜酬夜,長如棲鶴閑。

謔翠堤

浩趣蘸涼波,煙條近相謔。

此地即濠梁,我乃知魚樂。

藤花坣

灼灼枝上雨,沄沄水中波。

即此是春海,春光艷若何。

景融軒

舟屋雖非水,篷窗亞滄浪。

主者問何客,疑即張思光。

樟坪

濃蔭匝四維,赤日行其外。

幽鳥如喚人,啼破碧雲界。

十丈紅棉道

兀然依傍空,照影紅如火。

青山絢四維,時見行吟我。

勞農亭

台笠喜相望,田歌喧處處。

午饁飯聞香,團坐亭邊樹。

石馬崗

石馬尚名崗,劉王殿前路。

古人氣力盡,我輩且延佇。

石崗

坦然若平台,上有雙樹綠。

萬象一茫茫,海天此遐矚。

獨榕廈

萬間庇孤寒,杜陵抱虛想。

何如此樹陰,人牛恣偃仰。

枕濤屋

百錢買松風,波濤入幽夢。

羲皇夫何如,夏午夢魂凍。

合流津

鴨墩潮東來,鳳岡水西長。

有約買松風,乘潮各打槳。

茶田

新綠上茶田,低鬟小笠偏。

鶯啼花復笑,最好採茶天。

茶市

摘茶日當午,賣茶日向晨。

青娃白頭姥,也非游手民。

雙洲滌硯池

墨池湛明瑟,疑有蟄龍府。

會當興大雲,去作人間雨。

泉中泉

先天有玉液,乃在滄波里。

甘美孰比倫,揚子江心水。

雲林畫意坡

山隅樹無多,氣韻疏以逸。

林下不逢人,簡遠高士筆。

素馨田

今日種玉田,昔日埋香地。

枉是同鄉人,不作上農計。

二十四景,大部分與水有關。如今,只有待月橋(利濟橋)、石馬崗、合流津(匯津橋處河涌)等少數幾個景點還在,其餘都已淹沒在繁華鬧市中,難覓蹤跡了。

據今人考證,吟虯徑、蒸霞岸原在利濟橋頭;來鷗閘在十香園附近;枕濤屋在馬涌西部南岸匯源大街附近;獨榕廈、聽秋居、樟坪在馬涌以東、隔山新街、懷德大街一帶;十丈紅棉道、勞農亭在瑤溪東北隔山、南昌大街一帶;枕濤屋是一間茶寮,在匯源大街附近;茶田在瑤頭以南;石崗、茶市在昌崗路與江南大道交界處;雙洲書院滌硯池、泉中泉、雲林畫意坡在禮崗路一帶;謔翠堤、藤花坣、景融軒大約在石橋大街、田心街附近。

有人把「雙洲滌硯池」一分為二,變成「雙洲書院」與「滌硯池」兩個景點,而把「素馨田」去掉。但在河南的人文風物中,素馨田是無論如何不該去掉的。

海珠涌變成高樓夾岸

從南漢時代起,河南的素馨花田,就已芳名遠播了。瑤頭南面有一處叫庄頭的地方,曾經是埋葬過南漢宮女,叫素馨斜。《番禺志》上說:「昔南漢宮人葬此,有美人喜簪素馨,歿後,遂多稱之,名其冢曰:素馨斜。」劉彤在詩中所寫「昔日埋香地」,說的也是這個掌故。

據老一輩人回憶,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庄頭仍有一座人稱「素馨娘娘墓」的墳頭,墳頭開出的素馨花,比別處的花都要繁盛與芳馥。大家都說這個宮女就是庄頭村人,小小年紀被征入宮,死後歸葬故里。每年都有拖青紆紫的官員,坐著轎子從匯津橋上走過,作風雅狀,前去素馨斜掃墓。

河南昔以出素馨花與茶葉聞名,素馨花據說是陸賈從西域帶回來的,他來廣東勸趙佗歸漢時,也把花種帶到南方來了。屈大均說:「素馨因陸大夫而有,今花田當祀陸大夫。」河南庄頭家家戶戶都種素馨,十里花田,香雲接天,清末《觚剩》一書記載:「珠江南岸行六七里為庄頭村,以藝素馨為業,多至一二百畝……花時懸珠玉照,數里一白,是曰『花田』。」有一首《河南》詩寫道:「三十三村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農。」可見素馨花與河南人的衣食,密不可分,素馨花也叫「河南花」,而河南的「花洲」雅號,亦由此而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現場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