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物質、慾望與消費主義——「翻倒的水桶」展評

物質、慾望與消費主義——「翻倒的水桶」展評

阿彌  來源:中國美術報網

弗朗西斯·阿呂思,《翻倒的水桶》,1991-1992 Francis Al?s. Courtesy of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

《翻倒的水桶》(The Upset Bucket)是一張小畫。畫面中有一把平躺的椅子和一個翻倒的水桶,餐桌下方的小白狗似乎與此存在某種關聯。說是一幅畫,它與傳統的油畫形式又有不同:整個畫面被縫製線條分割成相等的菱形,多了一份家居物品的質感;畫面的右半邊被卷了起來,倒像是中國的捲軸畫;與通常的畫框包裹畫面不同,這幅畫是畫作包裹畫框,因作品捲起留出的空白由牆面填滿,牆面形式的變化也會使作品發生改變。通過這幅畫,藝術家弗朗西斯·阿呂思(Francis Al?s,1959年生,比利時藝術家)重新思考了作為裝飾物的藝術品的作用,以及它與家居環境的互動關係。

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策展人以這幅畫命名展覽的用意。「upset」既有「翻倒」的意思,又可以表示「混亂」和「不安」——當今時代狀態和人們普遍心境的註解。組成展覽的藝術品多是由消費時代的典型材料創作而成,雖然形式各不相同,但無不反映著人們的脆弱、掙扎和慾望。

馬修?達比希爾,《無題:貨架7號》(系列之二),2012 Matthew Darbyshire and Herald St, London.

馬修?達比希爾(Matthew Darbyshire,1977年生,英國藝術家)的作品也是「家居的」,由宜家架子、可口可樂玻璃杯、穆拉諾花瓶和CDA香檳杯等組成。這些顏色乖張的現成物組合在一起,使得通俗的波普藝術風格多了一份實驗的質感。

保羅·麥卡錫,《布朗庫西樹》,2007 Paul McCarthy and Hauser & Wirth

另外一件具有波普意味的作品為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1945年生,美國藝術家)的《布朗庫西樹》(Brancusi Tree)。雖然通過外形我們可以看到些許布朗庫西的影子,但實際上,作品的材質和內核與前者相差甚遠。這件銀色的自動充氣裝置模仿了肛門塞的外形,充滿了性別暗示和挑釁意味。紀念碑式的規模和「輕浮」材質的選擇,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矛盾想像空間。麥卡錫常以戲謔的方式對藝術史進行解構,這件作品也不例外。

烏戈·羅迪納,《橙、黃、綠、藍、粉、紅山》,2015 Ugo Rondinone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1964年生,瑞士藝術家)的雕塑作品。羅迪納的作品常常由彩色的石塊豎向羅列而成,細長的形象看似岌岌可危,彷彿下一秒就會倒塌。藝術家常常將石塊塗成不同的顏色,並通過作品題目彰顯顏色的存在感,比如,此次展出的作品名稱即為《橙、黃、綠、藍、粉、紅山》(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pink red mountain)。

卡拉·布蘭克,《問得輕鬆》,2014 Image courtesy of Karla Black and Stuart Shave/Modern Art, London

而卡拉·布蘭克(Karla Black)的作品則顯示出另外一種脆弱。這件由聚酯薄膜、粉末塗料、石膏粉和線團組成的作品「四角朝天」地懸掛在天花板上,呈現出一種縹緲的過渡狀態。不知道人們看到這件用生活廢料創作的作品,會有怎樣的感受?

雷恩·塔貝,《化石》,2014 Image courtesy of Rayyane Tabet and Sfeir-Semler Gallery, Hamburg/Beirut

和以上藝術家不同的是,雷恩·塔貝(Rayyane Tabet,1983年生,黎巴嫩藝術家)的作品則顯得非常沉重——這種「沉重」既是主題上的,也是材質上的。《化石》(Fossils)是藝術家個人經歷的反映。塔貝的童年在黎巴嫩度過,那裡常年戰火不斷,恐懼和死亡籠罩著人們,而拿起行囊、背井離鄉常常是人們不得已時的選擇。這些具有超現實意味的旅行箱早已脫離了家庭的語境,流離在各個公共的場合——它們早已無家可歸。

帕維爾·阿瑟曼,《公山羊自拍照》,2011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Foksal Gallery Foundation, Warsaw, Photo: Bartosz Stawiarski

本次展覽共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8個藝術家的作品,其他的藝術家包括艾未未、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mans)、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和威立德·貝西蒂(Walead Beshty)等人。展覽由Iself收藏基金會舉辦,是其長達一年的「四部曲」系列展中的第三個。Iself收藏基金會以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為宗旨,系列展的前兩個為「公山羊自拍照」(Self-Portrait as the Billy Goat,2017年4月27日-8月20日)和「愛的終結」(The End of Love,2017年8月30日-11月26日)。今年四月份,最後一個展覽「腫脹的身體」(Bumped Bodies)將會繼續在英國白教堂畫廊(Whitechapel Gallery)呈現。

阿克拉姆·扎阿塔雷,《愛的終結》,2012 Image courtesy of Akram Zaatari and Sfeir-Semler Gallery, Hamburg / Beirut

此文章為原創,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過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用於商業用途的目的,請提前聯繫我同意後方可操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網 的精彩文章:

蘇剛:從供養到投機——當代藝術供養人的動機異化與藝術創作

TAG:中國美術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