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代帝王豪言壯語,霸氣側漏,激蕩千古!

歷代帝王豪言壯語,霸氣側漏,激蕩千古!

皇帝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們縱橫捭闔,各領風騷。

他們的豪言壯語今日聽來,

有的激勵後人,有的卻留下無盡的嘆息,

試讀帝王最霸氣的話,你為誰而打CALL?

秦始皇

朕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

他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

秦始皇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

秦始皇可能永遠想不到,自己的夢想在兒子身上就失敗了,秦朝「二世而亡」與秦始皇的這句話形成鮮明對比。

項羽

彼可取而代也(指秦始皇)。

秦始皇巡遊到會稽等地時,項羽和叔叔項梁都在一旁看熱鬧,看著威風的秦始皇,項羽說了句:我可以取代那個人(指秦始皇)。項梁忙捂住他的嘴:別瞎說,這是要滿門抄斬的。

年輕氣盛的項羽第一次見秦始皇就說出這句話,看來,其志氣真是不小。

劉邦

大丈夫當如是也!

劉邦曾經在咸陽服徭役,看到秦皇出行時的霸氣場面,不由感嘆地說:作為男子漢,就應該像秦皇這樣雄霸天下。

草根出身的劉邦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一代帝王,命運,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曹操

設使國家無有孤,

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在統一北方後,面對政敵的抨擊,他發布了《讓縣自明本志令》,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

其實,這說的實在是一句大實話。

楊廣

大好頭顱,誰當斫之?

這麼好的一顆頭顱,將來不知道會被誰砍去。

《資治通鑒》記載:隋煬帝曾對著鏡子自顧,回頭對蕭後說:「這麼好的腦袋,將來不知道被誰砍了去?」

蕭後大驚問他為什麼這樣說,隋煬帝笑著說:「貴賤和苦樂,都是朝代更迭造成的,有什麼好傷感的哪!」

李世民

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君主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唐太宗李世民能說出這番話,真真難能可貴。他將老百姓比作水,君主比作舟,闡述兩者相互依存的有關係,時至今日,依然有現實意義。

趙匡胤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趙匡胤建立宋朝,他先後攻滅了荊南、湖南、後蜀等國。

974年,他召南唐後主李煜到汴京朝見。李煜擔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鉉到汴京求和。

宋太祖直截了當地說:「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這句話直接斷了李煜想偏安南方的想法。

鐵木真

爾要戰,便戰!

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國後,派出一支450名商人組成的商隊前往西方,路經中亞花剌子模國時,貪財好貨的花剌子模君臣以間諜罪將449商人殺害,只剩一人逃回蒙古,並將500頭駱駝滿載的金銀、絲綢、貂皮等貨物全部沒收。

成吉思汗派遣使者三人前往責問,結果主使官卻被花剌子模殺害,從官二人遭割須之辱,逐回蒙古。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召開大會,集結蒙古20萬大軍,決定西征(當時敵方有40萬軍隊),報仇雪恨,並派人給花剌子模國王送去戰書:爾要戰,便戰!

簡單卻極有氣勢!

朱元璋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立紀陳綱,救濟斯民。

很多人以為這句話是孫中山先生說的,其實,這是朱元璋說的。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漢室江山,推翻當時蒙古人的統治,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的口號。同文中也提出「胡虜無百年之運」。

朱由檢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

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公元1644年,大明帝國走到了末路,作為亡國之君的崇禎帝命令皇后妃嬪自殺後,又砍傷砍死自己的兩個女兒。

清軍攻入北京,崇禎在景山自縊身亡,死前,在衣服上寫下這幾句話:我死了,沒有臉去見列祖列宗,我只有脫下帽子,用頭髮把臉擋住。我的屍體任憑你們處置,只求不要傷害我的百姓。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崇禎帝的遺言令很多人對這位亡國之君多了幾分同情。

光緒帝

吾變法但欲救民耳,

苟能救民,

君權之替不替何計焉?

清朝末期,國家孱弱,屢遭欺凌。不願做亡國之君的光緒帝接受維新派的變法主張,同意變法。

大學士孫家鼐表示:恐怕變法後,從此就要改朝換代了,你的位置就要被代替了。

他回答說:我變法是為了救萬民。如果能救萬民,改朝換代又有什麼關係?

在那樣一個強狼環伺的環境下,光緒帝依然能為天下計,為萬民想,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從劉備到孫茂才、呂布:離開平台你是誰?
一個能讓呂布羨慕嫉妒恨的人,你能想到是誰么?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