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食物同樣有「四氣」、「五味」的不同

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食物同樣有「四氣」、「五味」的不同

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食物同樣有「四氣」、「五味」的不同。一些人認為,凡是食物,你能吃,我當然也能吃,不存在什麼性味上的差異,那就錯了。

「性味」學說是中藥藥性理論的核心。補藥、補品的性味與功能是在長期醫療保健實踐中逐步形成,並通過反覆實踐,不斷充實、發展而日臻完善的。「性」、「味」就是「四氣」、「五味」,這是中醫藥的獨特理論。「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1四氣

所謂「四氣」,即指飲食具有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另有不寒不熱、不溫不涼的飲食,屬於平性。

(1)寒涼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熱、瀉火、消炎、解毒等作用,適用於夏季發熱、汗多口渴或平時體質偏熱的人,以及急性熱病、發炎、熱毒瘡瘍等。例如,西瓜能清熱祛暑、除煩解渴,有「天生白虎湯」之美稱;綠豆能清熱解毒,患瘡瘍熱毒者宜多選用之;其他如梨、甘蔗、蓮藕等,都有清熱、生津、解渴的作用。

(2)溫熱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溫振陽氣、驅散寒邪、驅蟲、止痛、抗菌等作用,適用於秋冬寒涼季節肢涼、怕冷,或體質偏寒的人,以及蟲積、脘腹冷痛等病症。例如,生薑、蔥白二味煎湯服之,能發散風寒,可治療風寒感冒;大蒜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對肺結核、腸結核、急慢性腸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補養作用;韭菜炒豬腎能治腎虛腰疼;當歸生薑羊肉湯能補血調經。

(3)平性的食物。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調補作用,常用於脾胃不和、體力衰弱者。例如,黃豆、花生仁均富含油脂,煮食能潤腸通便,為慢性便秘者的最佳食補方法。

上述平性的食物,無偏盛之弊,應用很少禁忌。但寒涼與溫熱兩種性質的食物,因其作用恰好相反,不宜過多偏食。如舌紅、口乾的陰虛內熱之人,忌溫熱性的食物;舌淡苔白、肢涼怕冷的陽氣虛而偏寒的人,就應忌寒涼性的食物。講究飲食必須這樣考慮,如有違反,益增其偏,反而加重病情,為害匪淺。

2五味

所謂「五味」,即指飲食所含的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另外有淡與澀兩種味道,古人認為「淡味從甘,澀味從酸」,故未單獨列出來,統以「五味」稱之。飲食的味道不同,其作用自有區別。

(1)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斂、固澀、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干(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實)能收斂止汗,可以治療自汗、盜汗;石榴皮能澀腸止瀉,可以治療慢性泄瀉;酸醋、烏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療膽管蛔蟲症等。

(2)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等作用。例如,蓮子心能清心瀉火、安神,可治心火旺的失眠、煩躁之症;茶葉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瀉、解渴、利尿、輕身明目,為飲料中之佳品。

(3)甘味的食物。具有調養滋補、緩解痙攣等作用。例如,大棗能補血、養心神,配合甘草、小麥為甘麥大棗湯,可治療悲傷欲哭、臟燥之症;蜂蜜、飴糖均為滋補之品,前者尤擅潤肺、潤腸,後者尤擅建中氣、解痙攣,臨症宜分別選用。

(4)辛味的食物。具有發散風寒、行氣止痛等作用。例如,蔥姜善散風寒、治感冒;香菜能透發麻疹;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氣、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金橘能疏肝解郁等。

(5)鹹味的食物。具有軟堅散結、滋陰潛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軟堅化痰;海帶、海藻能消癭散結氣,常用對治甲狀腺腫大有良好功效。早晨喝一碗淡鹽湯,對治療習慣性便秘有潤降之功。

食補也要根據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補,以調整臟腑功能的平衡。如熱性體質、熱性病者宜適當多食寒涼性食物;寒性體質、寒性病者,就要適當多食溫熱性食物。只有這樣的食補才能相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溫馨提示:

中醫養生專家認為,飲食的四氣五味不能太偏,否則就會生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因不懂四氣五味而偏食致病者。如過食生冷,導致脾陽損傷,使寒濕內生,發生腹瀉、腹痛等;過食肥甘辛辣厚味,致溫熱痰濁、氣滯血壅,症見痔瘡、癰疽;過食酸味,會使肝氣過旺、脾胃虛弱,症見胃脘脹、兩肋隱痛等;過食鹹味,會使腎氣傷、肌肉萎縮、腰膝酸軟。所以,不論是平素的飲食,還是體弱進行食補或葯補,都要用四氣五味理論來指導。如體質偏熱、病屬熱證者,宜吃涼性食物;若體質偏寒、病屬寒證者,宜吃溫熱性食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伊人綠袖 的精彩文章:

了解通風:通風和哪些因素有關?

TAG:伊人綠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