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筋畫自己想畫的東西
關注王晴是從她的版畫作品《江南賦》亮相十二屆全國美展開始,之前我未曾知道常州有畫得這麼好的畫家。這種好是屬於「新」的一種好,是屬於我們這個對宇宙與自然的了解比農耕時代多了太多的現代的好,是不再糾纏於太極八卦式的氣和道的好。雖然《江南賦》描繪的還是水鄉和園林,風景舊曾諳,可我卻隱約看見那種詩意里的悲憤(不過她本人認為表達的是唯美,若有悲憤,應是無意識的),毫不誇張地說,她的作品令我震驚。
其後常常看見她的消息,多半是展覽或者獲獎的消息。比如剛剛逝去的2017年,5月《石頭記——忘川》入選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10月《石頭記——忘川》入選第三屆江蘇省文華獎·優秀美術作品展,《石頭記——夕游》在第二屆「江蘇美術獎」美術作品展覽中榮獲美術獎。這些作品都出自她《石頭記》組畫之中。在我看來,這些作品裡仍舊有對江南的解構,有層出不窮的擬人化的生命吶喊。她的作品看上去是對江南園林的感悟,是冷靜的,實則有很多的激情。果見她《石頭記》的創作隨感里寫道:那年母親重病,拍x光片所現人骨與石頭相仿。人生天地間,佛曰,一花一世界。人骨與石頭無差,是為感。
石頭記-澄35x200cm
2017年11月4日,她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個展,《石頭記——燃》展出。她將展廳打掃得一塵不染,地板光亮可鑒,因為這樣的乾淨才能使得她的「石頭」煥發生命再現光芒。展廳里沒有多餘的妨礙畫作本身的東西,包括前言一類的東西都沒有。在王晴看來,既然是畫展,就讓畫作本身說話。
回過來看藝術家本人。王晴這個人,應該屬於非常好概括的一個人,因為她是一根筋式的一條路走下去,心無旁騖,看她平常的樣子就是如此,對人對物淡淡的,談藝術的時候則溫暖熱烈。這樣的人在任何時代都非常稀缺,在當下更顯珍貴。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容易受到誘惑,而改變藝術的初衷。可王晴不,她年少年輕時一根筋地要搞藝術,如今她還是一根筋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只畫自己想畫的東西。
王晴和版畫之間存在一種互相的選擇。在她讀中學的時代,藝考還是陌生事物,就讀於省常中的她不知道成為藝術家的通道在哪兒,似乎也沒有人支持她的藝術夢。她讀書,然後就業,在銀行工作,是一個不錯的工作。可是她不喜歡,她各處學藝,這一時期用她後來的老師張桂林教授的話來說,她是一名藝術的追夢者。後來她乾脆辭去幹了十年的銀行工作去中央美術學院進修學習,各學科不斷嘗試,積累了很長時間,最終在版畫這個點上爆發,成為出色的藝術家。2005年進修期間,她便有了《望》這樣優秀的作品,雖然優秀,但也不得不說那時候的畫關注點在於自我。2007年至2009年讀藝術碩士期間她主攻方向是絲網版畫,作品開始有了些微變化,儘管基調還是與《望》一樣浪漫和唯美,是女性特有的彩色迷夢。現在她回望,認為當時她力量還不夠,還屯於一個很小的空間。後來便試圖掙脫,她的畫面里頻繁出現粗暴的橫豎粗線,把畫面分隔成一塊一塊,就像一個人處處受到制約、處處在碰壁。她畫面的顏色在簡化,漸漸地,如很多描繪江南的畫家一樣,青睞於更多運用水墨感的黑白色、江南符號來表達意境。她說這就像古人寫詩,組成意象的文字那麼多,大家都在用,但這些意象通過不一樣的組合,形成各式各樣的詩意。她使用各種經典的江南元素也是這個道理。
湖石銘之五 41×32cm
其後就有了《江南賦》,她在家鄉的生活反饋在了畫面上。《江南賦》之後是《網·生》,再後來便是由這兩個作品延續下來的《石頭記》。她一直在變化,變化就是她探索的痕迹。以我對藝術家的了解,凡是不斷變化的藝術家都是有追求的藝術家,藝術家最忌早早結殼。王晴在藝術上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化。她的畫面深邃了,唯美轉化為略顯殘酷的詩意乃至詩意碎片,當今我們所接觸的又何嘗不是一些碎片?她勤奮,這種勤奮是很甜美的,因為出於熱愛。在她單位小小的工作室里,到處都是書籍、畫冊,以及包含她個人思索的水彩畫、丙烯畫、版畫。她捨得買書是出名的,幾千塊錢的畫冊買下來,眼睛都不眨。她說既然看不到原作真跡,看看好的畫冊總是必須的。她捨得買的不止是書,只要是為了繪畫畫面所需,出效果的顏料、紙張,多貴她都會買下。獲「江蘇美術獎」的《石頭記——夕游》里那一團在墨色中的陽光一般發亮的顏色,使用的顏料便很昂貴。
湖石銘之二 41×32cm
她創作版畫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常州還沒有做版畫的成熟條件,《江南賦》是她在深圳創作的銅版畫,《網·生》和《石頭記》是在中央美院做訪問學者時所創作的。為了畫畫,她常常主動去「飄」,這種事情有幾人能做到?她說也蠻希望能有一個合適的大一點的空間做工作室,暫時做不了版畫,至少可以畫畫油畫什麼的……
她給我說過一個她進修時候的小插曲。老師讓大家臨摹柳公權的書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也不好好臨摹,覺得學西畫寫什麼毛筆字,寫毛筆字有什麼用處呢?但她在那兒一筆一划地慢慢寫,老師看了很感慨。事實上她現在也常常臨摹字帖,工作室的桌上有一沓字帖和一沓毛邊紙。練習書法佔去她很多繪畫的時間,她老覺得時間不夠用,對待藝術的養分她那麼貪心,總希望多吸收一些,希望吸收融匯成為自己的東西,讓自己更加有力量。同時她又覺得生活亦是可以升華為藝術,盡可以「搜盡生活打草稿」。
這就是我眼裡的藝術家王晴。


TAG:樂享年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