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告訴你:什麼樣的學校是好學校?

《無問西東》告訴你:什麼樣的學校是好學校?

《無問西東》告訴你:什麼樣的學校是好學校?

一朵火焰

一直以來就喜歡看文藝片,如果說情節、特效支撐的商業大片帶給人以衝浪般的快感,那文藝片就似那輕輕的暗流,直抵你的內心,掀起思想的驚濤駭浪。《無問西東》是我這幾年看的文藝片里最好看的電影,不是慣常意義的好看,是叩問自己和重建自己的好看。

看完《芳華》,我的內心是壓抑的,我不知道好人為什麼要做好人,如果被世界惡意地對待,那善行有什麼意義?看完《無問西東》,我是激動的,我又知道了人為什麼要做好人,因為善良的德行是可以被傳承的。

《無問西東》本是為了紀念清華百年誕辰而拍攝。它本質上講的是大學精神的傳承:一代一代清華人在迷茫的年少時期,被引導去叩問內心,做出適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選擇,不顧時代浪潮,不顧他人言語,不顧世俗評價,立德立言,無問西東。而這些人成長後,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給予下一代人同樣的精神滋養,把真正的大學精神,傳承下去。他們不是憤世嫉俗者,也不是清談誤國的人,他們睿智、儒雅、有憐憫之心,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力量和濟世情懷。

這就是我夢想中大學的樣子。為我們建立信仰,確立生活目標和方向,最重要的是,帶我們認識自己。

《無問西東》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學校是好的學校。

1

不一定要有高大上的硬體設施

時局艱難,為「不絕國家弦誦之音」,三大名校(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南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時期,經費缺少,聯大辦學條件是非常簡陋的。當時聯大校園的設計者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藍圖一變再變,從樓房變成了平房,從磚牆變成土房。只有圖書館屋頂使用了青瓦,教室、實驗室使用鐵皮,宿舍屋頂一律茅草。後來經濟條件愈發困難,學校為了維持運轉,無奈只好把鐵皮房頂賣掉,改成了稻草房頂。每次下雨時,教室漏雨很厲害,大家只好打著傘上課。

影片中「靜坐聽雨」的橋段是真實的,原型是清華經濟系導師陳岱孫。在西南聯大學習時,物質條件很差,下雨的時候,雨點打在鐵皮上「叮叮噹噹」地響,老師們講課時要提著嗓門喊。一次,經濟系教授陳岱孫上課時,因雨聲太大,學生根本聽不到教師講課,陳教授無奈便在黑板上寫了「靜坐聽雨」,並笑稱「正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靜坐聽雨中沈光耀(王力宏 飾)推開窗戶,卻有師生無懼風雨,一直在操場跑操。幾乎是純寫意的一個鏡頭,卻讓人品到了凄美與詩意。

在聯大,學生們把混著砂石、粳殼子、稗子、耗子屎的飯稱為「八寶飯」。

汪曾祺在《聯大憶舊——泡茶館》里說到當時聯大沒有開水喝,不上課時,學生就跑進昆明城喝茶。說是茶館,其實大多是昆明城內的住戶,在自己小院擺起一個小桌子,燒上一壺開水,以很便宜的價錢,讓學生在這裡看書。學生們就在那裡學習討論,直到深夜。

課本也是稀缺貨,幾乎沒人買得起原文課本。圖書館的書又有限,常常出現幾百人借幾本書的情況。實在借不到,學生們只好用傳抄。但聯大學生畢業後都兩手空空,不會有課本保存下來。因為他們的書早就轉讓給下一屆學弟學妹,各個年級都流傳著好幾年前的手抄課本。

(在簡陋圖書館裡刻苦學習的西南聯大學子)

電影中,完美詮釋了聯大精神的片段就是師生們在在戰火紛飛中上課的情景。轟炸機經過,就得往防空洞里躲,但即使在防空洞里,依然有老師指著恐龍化石,一絲不苟地講解;吳嶺瀾教授(陳楚生 飾)在洞外給學生講泰戈爾的詩;炮火聲中老師淡定地講著黑格爾哲學理論……

西南聯大這一段拍得特別好。就那這容不下一張書桌的年代,他們求知若渴,那是最美的學習態度,是大學最好的硬體設施。

2

一定要有好的老師

最早接觸到西南聯合大學,是在汪曾祺寫的《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裡面講述了沈從文先生給自己上寫作課的情景,讓人倍生嚮往。特別是了解到無學歷、無學術著作的沈從文先生還是學校特意聘請來的,不禁為學校的決策者而嘆服。當時,西南聯大的教員,大多都是留學歐美名校歸來的名師,再差也是北大、清華等國內頂級學府畢業,並已在學術界取得顯赫成就的人。面對世人的質疑,梅貽琦說:「我看的是才華。」唯才是舉——這就是西南聯大的用人標準。

「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得主何兆武說:「1939年,我在西南聯大入學那年,學校又幹了一件震動全國的大事,聘請錢鍾書、華羅庚、許寶騄當了正教授。那一年,這三位先生都只有28歲。」就因為唯才是舉和尊重教授,西南聯大才成為大師們的「嚮往之所」。在最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這裡雲集了當時中國各領域的泰斗,先後在此任教的專家教授有300餘人。

西南聯大大師雲集,從文學院教師名單便可見一斑。北大哲學系教授黃枬森,曾撰文回憶他在聯大讀書期間的課表:「國文老師是沈從文,英語老師是李賦寧,物理老師是吳有訓,中國通史老師是吳晗,公共倫理學老師是馮友蘭。我還選修了數論和《莊子》,老師分別是華羅庚和聞一多。」這樣的配置,簡直太奢華了。

西南聯大的教授,隨便舉出一人,都是國寶級的人物。如陳寅恪,能用13種文字閱讀,學問之博大精深,被傅斯年譽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據說他教歷史,上課第一天就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他的課,旁徵博引,指點中西,內容涉及歷史、宗教、語言等多方面,能完全聽懂他的課的學生鳳毛麟角,但卻吸引了馮友蘭、吳宓等教授去旁聽。著名學者許淵沖說:「哈佛大學也找不到陳寅恪這樣的『四不講』教授。」所以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

「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梅貽琦說。聯大的教授們都有如此擔當。

3

自由的學術氛圍

耶魯校長理查德·萊文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與技能,而是讓人擁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批判性的獨立思考,及獲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著名翻譯家趙瑞蕻先生回憶——

1939年的一天,我在教室靜靜看書,忽然有七八個人嚷著推門進來,一看,竟是華羅庚先生和幾位學生。他們在黑板前的椅子上坐了下來,一個人拿起粉筆就在黑板上驗算起來,寫了許多方程式,邊寫邊喊:「你們看,是不是這樣?……」

又一個人站起來大叫:「你錯了,看我的!」他走上前去,在黑板上飛快書寫。

跟著,華先生一瘸一瘸地走過去說:「諸位,這不行,不是這樣的……」

後來,幾個人越爭越烈、越吵越有勁,大約吵了半個多時辰,聽見華先生說:「十二點了,先去吃點東西,我請客!」

這樣的「師生爭論與打擂」在聯大隨處可見。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回憶當年讀書時說:「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不論年資和地位,可以說誰也不怕誰。課堂上,學生可以直言指出教師的錯誤,而教師不會生氣,反而對學生更加欣賞。那時,做學問的風氣就是這般純良。」

教授之間,觀點爭奇斗絕,蔚成風氣。有一年,聞一多、游國恩和羅庸開講《楚辭》,青年教師唐蘭和彭忠鐸也開了這門課,老師之間有如「擺擂台」一般,各自拿出絕活,吸引學生去聽。這樣的安排,不但體現了公平,而且促進了良性競爭,激發了學生的獨立思考。

旁聽,更是在聯大蔚然成風,不僅學生可隨意旁聽老師的課,老師之間也互相旁聽。聞一多與沈有鼎,兩人同開「易經」課,經常互相旁聽。旁聽意味著自由選擇,意味著開闊視野,意味著學術對話。

教授們講課不拘泥於形式,想怎樣講,就怎樣講。學生也可以隨意旁聽其他教授的課。文學系的學子,期末的作業交一篇有著獨創性見解的讀書報告即可。這樣的自由精神,給了像汪曾祺一樣的學子極大的成長空間。汪曾祺在回憶往事時說:「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屬於西南聯大的風骨。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聯大師生間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兼容並蓄」。從這裡走出的中國兩院院士多達171人,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4人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2人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界的中流砥柱。這裡也走出了中國100多位人文大師,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基石。

現在,當我們透過《無問西東》去懷念西南聯大,到底在懷念什麼?

懷念所有人刻苦治學,從未放棄的堅韌意志;我們懷念自由獨立的學術精神;懷念在極其刻苦的條件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愛國精神。

我們苦苦追求的大學精神又是什麼?

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真理的求知慾、對世俗的洞察力,這些才應該是被鼓勵、被培養、被傳承下去的大學精神。

西南聯大不僅給學子與老師留下了精神上的寶藏,更給中國教育立起了一塊豐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旋風炸彈」侵襲下的北美有多可怕
大連神級粑粑館之一,去過的銀都說血好歹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