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亂臣賊子如何匡扶天下 他殺人如麻 卻成了民族英雄

亂臣賊子如何匡扶天下 他殺人如麻 卻成了民族英雄

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

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每每聽到這首慷慨激昂的歌,我都會想起一位將軍。

他出生微寒,10歲從軍,驍勇善戰,獲主帥賞識,收為養子。

17歲統率數萬大軍,20歲獨力攻佔襄陽,24歲封王拜相,金戈鐵馬、轉戰南北,人稱萬人敵。

清軍南下,他毅然歸順南明,一夜馳騁數百里,平滇黔、抗夷狄,光復中華千里江山。

曾經,他是高舉反旗殺人不眨眼的亂臣賊子;後來,他是反抗滿清入侵的民族英雄!

他,就是大明王朝最後的軍神——李定國

01

李定國出生於陝西延安的一個貧苦小村莊,那是大明王朝走向末路之時,天災人禍不斷,遍地焦土廢墟。

崇禎三年,張獻忠在家鄉陝西聚集起一支隊伍,號稱「八大王」起義,聲勢浩大。

那年,李定國只有10歲,爹媽都餓死了,為了混一口飽飯,他和村子裡的流民一起,跟著「八大王」走了。

張獻忠的隊伍很快壯大起來,從幾千人發展到了幾萬人。

李定國年齡雖小,人卻機靈,行軍打仗也屁顛兒沖在前頭。張獻忠料定此子不凡,將他收為養子,改名叫張玉兒。

這個名字有點娘,可是他本人簡直太漢子了。

李定國在軍中長大,歷練出一身非凡武藝,17歲就能統兵數萬,跟著張獻忠轉戰河南、湖北,作為先鋒大將直取南京,立下大功。

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又有八塊腹肌,軍中人人對他敬仰佩服,稱他「小柴王」。

他不像其他農民政權里的將帥那般嗜殺好戰,而是以寬容和仁慈出名,行軍時與戰士同吃同住,從不搞特殊。

在某次撤退時,跟從他的一個小兵受了傷,他竟將自己的馬讓給他騎。

崇禎十四年,張獻忠率部攻打襄陽,陷入膠著,李定國出奇謀,自己喬裝成明朝差官,只帶著24騎連夜飛奔襄陽城下,騙開城門。

襄陽,這座傳說中最難攻下的鐵城,昔年就連橫掃千軍的蒙古鐵騎都無法攻克,卻在一夜之間被這個20出頭的少年郎拿下。

襄陽大捷是張獻忠起義軍走向輝煌的轉折點,李定國因此被稱「萬人敵」。

02

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正式建立大西政權,封李定國為安西將軍,統率十六座軍營。

1644年對整個中國來說註定不凡,大明、大順、大西、大清四個政權交替,同一時期竟出了五位皇帝。

李自成和張獻忠先後稱帝,卻都如曇花一現般隕落;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轟然倒下,只剩下一群離心離德的宗室偏安南方一隅;清軍入關,以雷霆萬鈞之勢奪下中原萬里江山···

1645年,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李自成身死名裂,只剩下大西盤固四川,負隅頑抗、

清軍對大西軍剿撫兼施,一面下詔誘降張獻忠,一面卻派軍進剿四川。

此舉觸怒了張獻忠,反而更加堅定他抗清的決心。

李定國受義父影響,也對清軍恨之入骨,勸說張獻忠率領50萬大軍北上,意圖恢復中華。

然而,壯志未酬身先死,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意外中箭,不久殞命。50萬大軍陣腳大亂,在清軍攻打下一觸即潰。

危急關頭,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危難中收集殘部數千、家口萬餘人,由順慶(今南充市)急速南下,一晝夜馳數百里,才保存下部分有生力量。

大西軍的失利讓李定國開始深刻反思自己,想到張獻忠在臨終之前,曾對幾個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天意必不絕亡,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聯明抗清?還是聯清打明?自古中國,弱者只能合縱以求苟安,連橫無疑是在吸血。

李定國決定聽從義父意願,歸順南明,但這個想法遭到了孫可望的反對。

孫可望作為張獻忠四位義子中年紀最大、威望最高的將領,一心只想北上建立功業,把其餘幾人排除在政權核心之外。

兩人爭執不下。

最終,李定國放話道:「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不要拉上我墊背。」然後拔出戰刀刺向自己。

眾人大驚,連忙奪下刀,扯過一面戰旗為他裹傷,並表示也願聽從李定國號令。

孫可望見人心不在自己這裡,只能妥協,四將軍設壇盟誓各自恢復了各自的本來姓氏,(原來都跟著張獻忠姓張)尊崇孫可望為首。

03

此時雲南正值土司之亂,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向孫可望寫信求援:「你們若興義師前來討伐,雲南全境都可拿下。」

四將軍一看,這麼大的便宜能不撿?趕緊集結大軍去撿漏啊!

1647年8月,大西軍開進雲南,在昆明稱王。

隨著個人威望的提高,孫可望愈發志得意滿起來,覺得聯明抗清都是浮雲,割據一方當土皇帝才是最好的,永曆帝冊封他,他還看不上。

李定國勸說無果,兩人矛盾加深,得,您當您的土皇帝,我還是打仗去吧!

那年頭南明政權江河日下,湖南桂林相繼丟失,大西軍幾乎成了永曆皇帝最後的軍隊了。

李定國元是反賊起家,這會兒卻忠君愛國之情迸發,深感「天將降大任於我」,請求出兵湖廣,恢復江山。

軍隊入湘,遭到清軍反撲,定南王孔有德親自率軍征討。李定國帶三萬精兵奇襲廣西桂林,並一鼓作氣把孔有德困在桂林城內。

孔有德額頭中箭,走投無路,回去後殺死愛妾,自焚而死。

一代名王竟然死在草寇手中,清廷震驚,反撲更烈,讓敬謹親王尼堪挂帥,領15萬精兵親往討伐。

李定國不慌不急,竟排出「天爐戰法」,先退後戰,誘敵深入。

(天爐戰法因在抗戰時期薛岳保長沙而名噪於世,但其實是幾百年前的李定國發明噠!)

他佯敗幾場,誘敵過湘江然後讓部下馬進忠、馮雙禮埋伏在白果鄉。

本是天衣無縫的計劃,卻沒想到被孫可望橫插一腳。

大概是李定國一路高歌猛進,軍功大盛讓他有所忌憚,於是乎他幹了件賊坑爹的事兒,把馬進忠馮雙禮倆都調走了。

調···走···了···

當李定國按照既定戰略誘敵到白果鄉時,他的援軍和預先埋伏都沒有了,只剩下自己孤軍應敵。

他還沒反應過來,滿心以為援軍在來的路上,二話不說就掉頭痛擊清軍。

雖然李定國人少,可士氣旺盛,一聲令下瘋子一般沖向敵軍,手起刀落就是一麻袋人頭。

「兄弟們!沖啊!等援軍來了,把這伙竊國蠻夷殺個片甲不留!」

我靠,援軍怎麼還沒來?

哎?這仗已經打贏了?

好吧,尼堪老賊,吃俺一刀!

八旗軍根本沒料到李定國這點人居然敢殺回馬槍,打了個措手不及,主帥尼堪竟然在亂軍之中被砍死了!

主帥一死,八旗軍鳥獸散。

當士兵將尼堪首級獻到李定國面前時,他簡直沒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沒有援軍、沒有埋伏、更沒有戰術,居然打贏了?

04

桂林、湘江兩次大捷,李定國兩厥名王,聲名大盛,滿清朝野震動,聽到李定國的名字就瑟瑟發抖,甚至有人提議放棄西南各省,和李定國平分天下。

當將士們高唱「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班師回朝時,孫可望的臉色很難看。

雖然李定國裝了回君子沒跟他算撤走援軍的賬,但孫可望心裡總是毛毛的。

1653年,李定國屯兵寶慶,打算奇襲清軍,奪其馬匹。孫可望卻連發七封信函,召他前去議事。

左右皆阻:「昔日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給他安上莫須有罪名,今日秦王如此,就是想殺了你啊!

李定國本是反賊流寇出身,昔日跟著張獻忠打天下,殺人如草芥,忠孝仁義全是浮雲,如今卻做起那忠臣義子來,竟不顧勸阻,率軍5萬南下見孫可望。

清軍見孫李離心,再侵湖南,「駕前軍」驕傲輕敵,孫可望敗走峒江,連陷七八州,軍民死傷百萬。

南明軍轉戰多年取得的大好局面,被他的個人私慾毀得一乾二淨。

痛定思痛,李定國在拒絕了清廷招降後,寫信給台灣的鄭成功,打算聯合起來打廣州。

兩次約見,卻都因為通訊不便而失敗了。

此時,孫可望挾天子令諸侯,大有取而代之的意圖,永曆帝向李定國發出了求救信號。

他接到永曆的血字詔書後,伏地痛哭,發誓與孫可望不共戴天。

1656年,李定國突破重重阻礙,終於在安龍救出皇帝。經此一事,南明君臣再不疑心他的忠誠,永曆帝封他為晉王。

面對孫可望,李定國依然希望以大局為重,不要在清軍攻來之前,自己人就先殺了個你死我活。

可幾次派使者去和解,都被他扣下。永曆帝派孫可望舊部張虎前去,臨行贈金簪表示和解。

可惜張虎是個兩面三刀的主兒,見了孫可望,竟然說:「皇帝賜我金簪,派我來殺你。」

孫可望大怒,合兵14萬征討,但軍中將士多反對內戰,孫可望眾叛親離,於交水之戰打敗。

李定國揮師前進,孫可望各營將士高喊「迎晉王」,孫大驚:「怎麼諸將都叛變了?」

大亂之中,人心思定,這般倒行逆施,必遭離心,可惜,孫可望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他率十餘騎逃出,投降清軍洪承疇,但叛臣賊子,清廷豈能容他?1660年,隨便找了個圍獵的機會,就把孫可望殺了。

05

孫可望雖敗,但整個南明都處於日漸腐朽的衰敗之中。

1658年,永曆政權西逃,李定國發布文告:

「本藩在滇多年,與爾人民,情均父子,今國事顛危,朝廷移蹕……爾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時,各速遠遁,毋致自誤。」

命令各營「不得毀其倉廩,恐清至此無糧,徒害我百姓。」

人皆說大西軍殺人如麻,更有張獻忠屠川百萬的傳說,偏李定國是個愛民如子的好男兒,臨行前尚在勸說百姓疏散、禁止軍隊擾民。

磨盤山一場血戰後,永曆帝逃入緬甸,與李定國等人失去聯繫。

李定國兵力只剩下幾千人,只能結交雲南當地土司,號召抗清,他數次攻緬甸,無奈軍中瘟疫橫行,無力南征。

1662年,永曆帝被緬甸國王獻給吳三桂,隨即遭到絞殺。

消息在兩個月後才傳到李定國耳中,他痛哭不已,披髮徒跣,滿眼血淚:「恢復事尚可為乎?負國負君,何以對天下萬世!

本就病體沉珂的他,不久便嘔血數升,鬱鬱而終,臨終之前,還在交代兒子:「寧可死在荒郊野外,也絕不投降滿清逆賊!」

比起岳飛、文天祥之類的民族英雄,李定國的名號從來都不響亮。

也許是因為他本亂臣賊子,未能從一而終;也許是因為他反抗的清廷最終變成了正統的統治者。

戰爭之殘酷,把好好一個國家變成了巨大的焚屍爐,而他正是從水深火熱中成長起來的反抗者。

他曾是張獻忠麾下的「賊」,從來殺人不眨眼;但清軍南下,國家四分五裂之際,他卻毅然投誠南明,還告誡將士「勿復為賊」,愛民如子。

轉變之快,竟讓人不由得懷疑他是半途穿越,以致心性大改。

孔尚任一曲《桃花扇》唱哭多少亡臣遺老,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出征之前,他揮毫寫下「一匡天下」,然而,四處戰火、家國離亂,內鬥不止,他往何處去匡天下?

獨木難支,他最後還是死在了大明南疆的熱林之中,死前猶在說:「寧死荒外,勿降也。

每每讀史至此,不禁潸然淚下!

願吾國人,毋忘李定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曹丕病重,生母問他一句話後,結果連葬禮都沒來!
等我去世了 就把皇位傳給你 漢景帝一句話讓10位重臣遭暗殺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