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納溪深山竟深藏300多年大型客家移民文化遺產

納溪深山竟深藏300多年大型客家移民文化遺產

陳偉平 新報記者 金燕

巫氏祖宅

前 言

位於納溪大旺的巫氏家族,瀘州人一定不陌生,酒城新報曾多次做過其家族清明祭祖的相關報道。巫氏家族作為瀘州「湖廣填四川」的代表性家族之一,其歷史非常久遠,其家族文化傳承有序,底蘊深厚。然而近日,有學者深入研究發現,巫氏家族除了無形的家族文化,還有著極其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川實屬罕見。尤其是該家族修建的宏偉墓葬群,高居陡峭的半山之上,全由重達一噸的石條砌成,其建築規模之大,設計之巧妙,不禁讓人嘆為觀止,遐想連篇。

曲折歷史 訴盡艱辛

135編輯器

天氣陰冷,近80歲的巫家長老巫百熙,帶著慕名前來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曾為志和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偉平等人,踏著泥濘曲折的道路,走向隱藏在茫茫竹海中的巫氏墓地。雖然大旺竹海遠近聞名,山中遊人來來往往,但幾乎沒人注意過這裡竟然有著一座宏偉的客家建築遺迹。

巫百熙老人

巫姓是一個大姓,對客家文化持續研究的曾為志告訴新報記者,在大旺發現巫氏墓群,無疑對「湖廣填四川」相關歷史研究提供了一份有力的佐證。歷史上,瀘州作為川滇黔的重要交通中心,一直是明末清初外省移民進入四川的首站。一批一批的閩粵客家人扶老攜幼,歷經廣東、江西、湖南、貴州,輾轉來到川南,從此處加入了戰後重建四川社會經濟的隊伍中。巫氏家族的始祖巫文景便是其中的一員。由於康熙雍正年間,廣東沿海連年天災、人口暴漲,加之清廷施行嚴苛的海禁政策。巫氏族人不得不被迫向外遷徙。正逢四川戰亂初評,朝廷鼓勵移民入川。巫氏族人於是多達三百餘戶,從粵東出發,遠遷巴蜀。巫文景進入四川後,多次搬遷,最後發現位居瀘南腹地的白節大旺一帶,山清水秀,土地豐腴,便決心停留在此。為了生存,他自製木桶,每天行走百里背到藍田壩售賣,經過數十年的辛勞,終於積累下資本,在大旺開始修建屋場,購置土地。據說他曾在草鞋外穿著一種防滑製品被稱為「竹馬」,巫家人為了紀念始祖創業的艱辛,就把巫文景穿過的「竹馬」一直供奉在祠堂里,直到文革時才被銷毀。巫文景發家致富以後,還不忘先人,徒步三千七百多華里,將母親魏氏的骨骸搬遷入川,成為客家移民崇德尊祖的傑出代表。這段客家人艱辛創業的歷史,代代在巫氏族人中傳頌,以致於今天來自廣東的風俗和「崇文重教」的家訓一直為巫氏族人所恪守不易,成為川南獨特的移民文化「活化石」。

從廣東「撿金」到四川安葬的祖婆的墳地,典型的廣東原鄉格局

「粵風粵語」 流傳巴蜀

巫氏祠堂

135編輯器

說到保留在巫氏家族中的「活化石」,最為出名的就是在風俗上他們保留了非常濃郁的原鄉因素。和川西的成都東山客家人不同,雖然大部分巫氏族人的語言已經被同化,但其對客家風俗和語言的保留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得以留存。語言專家曾為志教授發現,巫氏後裔的廣東客家話的傳承一直以民間宗教形式得以延續。家族內的法師「掌教」在做法事時,必須用廣東客家話來吟誦咒語。家族中也形成了「不念廣東話,菩薩請不來」的歷史傳統。這不但打破了在瀘州地區沒有客家話遺存的記錄,也向學界展示了與川西不同的客家文化形態。

除了語言,巫氏家族在家族神榜上也堅持著廣東風俗,他們和來自麻城縣孝感鄉的移民不同,在神榜書寫上,從不寫「天地君親師」,而是寫「平陽堂上巫氏歷代高曾祖妣」,這種對姓氏堂號文化的推崇,也形成了和湖廣移民迥然相異的文化特徵。

巫氏家族對於祖先文物的保存可謂盡心,無論是祖先入川帶來的觀音塑像,還是入川始祖親手修建的房屋、牌匾,歷經三百年風霜,完好無損地遺留到今天。此外,巫氏家族的祭祖活動,從康熙年間一直延續到現在,哪怕是文革時期,也沒有間斷過。這不僅在瀘州難得一見,甚至在全川也屈指可數。酒城新報在2017年採訪報道過的《清明談家風:你的文明祖上來》一文中也曾提到過,巫氏族譜,不是簡單的一兩本,一共有十二大件,這十二大件共270小件,巫百熙將一本薄薄的族譜修訂至完善,用了足足十多年時間。他參考老族譜留下來的不完善信息,走遍巫氏祖先曾走過的山西、山東、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到當地登門拜訪,用心搜集、整理。

神秘古墓 智慧結晶

古墓全貌側面

135編輯器

除了無形的原鄉風俗之外,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要數巫家的巨大墓葬。四川客家研究學者陳偉平考察過全川許多客家文化遺迹,但是此處如此宏偉的客家墓地則讓他連連稱奇。陳偉平興奮不已地說道:「巫氏墓地既有原汁原味的廣東式圈椅墓,也有圈椅墓和土冢墓合一的大型石墓,不但為研究移民入川後風俗的演變提供了一個完整有序的案例,也為感受三百年來四川歷史的滄桑巨變提供了一個鮮活直觀的見證。」

古墓全貌

在散布山谷中的數十座大型客家墓葬中,一座佔地一畝以上的墓葬特別引人注目。墓地修建在一個很陡峭的山坡上,全部用打磨很精緻的紅砂岩、200cmX80cm的條石圈其而成,光拜台就可以擺放五六十張方桌,能容納千人站立祭祀。墓地旁曾經還立有石人石馬。最讓人充滿疑問之處,就是在這麼陡峭的山上,這些巨石是如何運上去的呢?經過巫氏族人的介紹才知道,這些巨石並不是從坡底運上去的,而是從附近的山上就地取材,用滾木一塊一塊運到半山腰固定下來,再進行組裝,如此超群的建築智慧真是足以讓今人佩服的五體投地,讚嘆不已。

墓碑全貌

以上的一切似乎都讓這座古墓顯得非常「不一般」,這不僅讓人問道,難道巫家在清代出過堪比王侯將相的大人物嗎?實際上這個名叫巫懷俸的墓主人,既不是手握權柄的高官顯宦,也不是腰纏萬貫的鉅賈大賈,僅僅只是一介平民。由於巫懷俸的艱辛創業,他的兒孫們文武輩出,名揚山鄉。為了感念這位篳路藍縷,草創基業的先祖,兒孫們不惜花費了巨額的錢財,修建了這座巧奪天工、氣勢恢宏的大墓。

調查人員和巫氏後人合影

「深山中藏清代古墓,沒有一點人為破壞,體量如此龐大,雕刻如此精美,僅僅是出自普通的家族之手,很神奇,的的確確稱得上是四川移民文化的建築瑰寶」。看完整個巫氏家族的遺存後,陳偉平和曾為志依舊難掩激動之情,回味其中。

百年民居 巧奪天工

135編輯器

說起巫氏民居,可以稱的上大旺古場標誌性的建築。在巫百熙身後,就是巫家的祖宅堂屋。堂屋正面牆上,掛著「品重經綸」的牌匾,據巫百熙介紹,這是同治年間的牌匾,品重經綸,說的就是這戶人家的人品和學識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得到朝廷獎賞。

祖宅內景

這座祖宅民居,可說是廣東客家民居和四川民居元素融合的典範,標準的客家上下廳建築,雕樑畫棟,高聳在紅砂石台基之上,前後修建有宏偉的碉樓。碉樓外圍一層設置有射擊口。據曾為志介紹,這樣的射擊口設計巧妙,在外面看有一個類似於活動閥門的裝置,人從裡面放置槍眼,一推就打開了,一放下就遮住了。外面的子彈打過來被閥門擋住,減少子彈射入的風險。可見修造者的獨特智慧。

祖宅碉樓槍眼

巫氏祠堂 (火焰匾額)

除了建築外觀的獨特,在修建房屋的過程中,也充分反映了巫氏家族濃厚的風水意識。前往考察的陳偉平一行看到,在巫氏宗祠內依舊保留著一副木刻對聯「石馬逶迤蜈蚣結穴千年富、騎龍迢遞蜥蜴立祠萬載興」,據說這幅對聯是巫文景在修建祠堂的時候雕刻的,保存至今300多年的歷史。這幅對聯用風水術語生動描繪了大旺的地貌情況。石馬言指巫氏祖墓所在地「紅石馬」,騎龍則為祠堂所在地「騎龍垇」。據傳大旺的龍脈經過六十四個山頭,在祠堂所在地結成靈穴。祠堂周圍的地形猶如蜥蜴、蜈蚣盤旋,將地氣凝聚在此,形成風水極佳的寶地。這種源自廣東客家的深厚風水觀念,至今仍為巫氏族人深信不疑,堪稱「湖廣填四川」移民風俗的「活化石」。

對聯「石馬逶迤蜈蚣結穴千年富、騎龍迢遞蜥蜴立祠萬載興」

據了解,龐大的巫氏家族在四川有300多個支系,比較有名望的一支是在成都洛帶入川始祖巫錫偉一族,這支唐朝時赫赫有名的巫羅俊後裔,成為了「大夫第」見證巫氏家族上百年榮光。

巫氏祠堂

而瀘州這邊的巫氏家族,有8個支系,瀘州巫氏近2萬人。十餘年間,每年清明節都有上千巫氏族人來到大旺宗祠祭祖。2012年族人共捐資70萬元,修建了達600餘平米的巫氏祠堂,「族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巫百熙說:「回想當時修建祠堂時,那畫面簡直令人感覺太幸福了,真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般,和諧、美滿。」

新修祠堂

巫氏家族的家訓是「記我之祖德,壯我之族威,培我之後起,光我之至親,興我之中華,圓我之國夢。」簡簡單單的幾句話,體現巫氏家族對族人、對國家的忠和仁。300年前,一群從千里之外來到瀘州的客家人,栽下了一小叢竹林,隨著時光荏苒,300年以後這片竹林發展成12萬畝的大旺竹海。我們今天再回顧這段歷史,那些寶貴的人文歷史遺產,不僅為大旺竹海的開發增加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三百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湖廣填四川歷史提供了一份最有力的見證。

新報記者採訪親臨現場考證的學者曾為志(中)和陳偉平(右)

編輯:慢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城新報 的精彩文章:

TAG:酒城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