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德開示】心靈的超越

【大德開示】心靈的超越

分享高僧大德之法語音聲

心靈的超越

有句廣告詞說:「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有些佛教徒就是有這種熱誠,自己學佛便巴不得旁人也趕快學佛,逢人便說學佛的好處。這種熱心傳教的心態,著實可愛。只可惜當被問及「為什麼要學佛」這類基本問題時,恐怕極少數人才能確切給予回答。

學佛是追求心靈的超越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引一小段禪門公案。《景德傳燈錄》記載禪宗二祖慧可見初祖達摩斷臂求法的故事:

神光(慧可)長立雪中經夜,積雪高過膝蓋。

達摩才問:「你為什麼站在那兒?」

神光答:「唯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說:「過去以來諸佛妙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輕冀真乘,徒勞勤苦。」

神光為表明心跡,立即拿一把利刃,將自己的左臂砍了下來。

達摩便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身;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故為更名慧可。

慧可又問:「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說:「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按著慧可又問:「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找了老半天,拿不出他的心來,便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

這段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禪宗公案,清楚地明示學佛修行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依佛教的專門術語來說,學佛的最終目標是求「了生脫死,解脫自在」。

換成現代話,就是追求「心靈的超越,解脫煩惱的束縛」。具體地講,乃是學習「如何使心靈超越痛苦的智慧」。

人生一切皆苦嗎

許多人不了解佛教,認為佛教教義太重視苦,把人生說成苦哈哈的,變成是一種偏激的厭世態度。因為人類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樂,不該「以偏概全」。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兩方面來加以說明。

首先,如果站在現實人間當下這一生的立場上,佛教並不是要叫人承認「有受皆苦」的這一觀念不可。佛教講苦,是從佛陀的悲智觀照所得的結論,一般人是無法體察到這個事實;由於凡聖的境界高下層次不同,實在勉強不來。佛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來看生死流中的眾生乃是唯苦無樂;縱然有樂,也像搔身上的瘡一樣——搔時相當快活,搔完痛苦即至。

其次,佛教之所以一再強調「一切皆苦」,是因為唯有正視這個事實,才能從中超越。這就好比身體有了病痛,能夠及早發現,以便對症下藥,恢復身體的健康。反之,如果昧於事實,不去求診就醫,只會讓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所以,嚴格來說,佛教對人生的態度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如果一定要說它怎麼樣,毋寧說它是「實觀」的。因為佛教對人生、世界的觀點是如實的,它以客觀的眼光看一切事物,既不編織美麗化謊言,讓人們活在愚人的樂園裡,醉生夢死地度過一生;也不以各種不實的恐懼與罪惡來恫嚇、威脅人們。而只是客觀而正確地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周圍的世界又是什麼?並為你指出心靈超越的途徑,達到自由、和平、寧靜與快樂的境界。

打個比方來說,這就像面對疾病時,有的醫生會過分誇大病情,要你放棄一切希望(悲觀);有的醫生則愚昧地宣稱根本無病,不需要治療,以虛妄的安慰來欺騙病人(樂觀);兩者都同樣的危險。真正高明的醫生能把癥狀診斷得很正確,他了解疾病的原因與性質,清楚地看到病可以治癒,並且果敢地採取治療措施,因而救了病人一命(實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聖學堂 的精彩文章:

佛智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不是全能的上帝

TAG:三聖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