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想了解宇宙的塵埃

我想了解宇宙的塵埃

算不算是一個新的想法呢?

我不知道啦。很久之前就在票圈裡看小康在畫圖,想起嘉穎之前po出的珠江新城某城中村的改造方案,覺得有趣極了。在圈裡混太久難免失去了從前什麼都大致懂一點點的樂趣,對著圖紙全然看不懂了,真是遺憾。在柬埔寨的時候看見小康po出擬定方案的實錄,心裡想著必定會喜歡,存著挖墳細細來看。

總算是到了一個自認為可以靜下來慢慢看的時候,放下了剛剛打開沒多久的《三體(ΙΙΙ)》。插句題外話,《三體》的第三部讓我為之振奮的是一個讓我欣喜的觀點:

「地球產生了生命,生命也在改變地球,現在的地球環境,其實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

所以,現在的地球,是生命為自己建的家園,與上帝沒什麼關係。」

以前我總是在想,建築一類的東西(包括園林藝術等等,不太專業,只能叨叨到這個份上)怎麼與人類社會產生聯繫。想了很久得到的結論是建築所凝聚的建築設計與建築審美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現在看來還有更多的東西了,關於更大的格局,比如城鄉規劃。

小康他們團隊的頭腦風暴很有意思,角色扮演可以有動植物,或者是不同身份的人,或是與鄉村印象有關的事物。這項安排讓我聯想到人居環境,嗯,其實我也不知道人居環境到底在叨叨些什麼騷東西,顧名思義地這麼理解了:人和他所處的環境如何達到一種穩態。

環境會影響人,人亦會影響環境。環境影響人應該就像地理環境的理論闡述的那樣,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它原話的後半句,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來,決定性作用還是在於人。這樣說來《三體》還是推崇歷史唯物觀點的呀。

下面來叨叨我的想法,希望不會受到什麼奇怪的影響。我一直相信宇宙是概率的產物,生命的主觀能動性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生命的出現是一個又一個的巧合,也就是先有了可供生命存在的環境,再有了生命。至於生命如何如何反作用於環境,那都是後話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有雞的出現,蛋又有什麼被定義的意義呢?

因為是概率的世界所以才那麼的奇妙。一次又一次笨拙的試驗,然後在某一處突然打通,生命又向前進化了一點點,千百萬年之後,我們回頭審視進化的脈絡,整理出來可能的行徑,就會稱之為「進化的邏輯」吧。

(說了是巧合,所以漫漫進化之路也並不都是向前的呀,要是在某一個節點上出了什麼意想不到的差錯,要麼走向滅絕,要麼倒退個百八十年也是有可能的,emmm可能就是這樣才導致現在自然界各種生物進化得參差不齊吧。所以說學習就得從頭開始,理清脈絡才能找到根本原因啊哈哈,萬一順藤摸瓜到最後發現是前人搞錯了呢嘖嘖)

到這裡就要感覺到學習歷史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了。通過那個時代的人留下的痕迹——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現在該得加上一個城鄉規劃——來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來探尋他們的精神世界。會不會除了人,站在其他生命體的角度上從這觀點去思考也能摸一摸生命進化的脈絡呢?

人類笨拙地想要理解世界,於是創造了一個名為「科學」的東西。人所理解的世界,是一代一代人通過不懈的努力建立起的一套用於理解世界的觀點,後輩通過學習前人留下來的理解基礎營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與前人共同理解的世界。

是的,精神永存。

人永遠無法客觀地評判我們所處的環境,謂「當局者迷」。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了社會之類的話,讓我感到盲目的自大——這是人類自以為是的客觀唯物,一個主觀的個體又怎麼能確認是否是客觀的呢?況且人在審視事物的時候總是有主觀導向性,會傾向於相信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就像現在的我一樣,真是白學了這麼些年的基礎科學了。

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將科學放到本是隨機的宇宙中去,在一旁冷眼觀望。當然這很費時間,於是大家都來大膽假設嘛!現在不也就是一起猜來猜去的遊戲嘛......(不然你以為現在記住的各種各樣的理論真能解釋出個什麼所以然來哦)

唉,現在總說偽生化偽生化的,時間未到罷了。這倆學科太年輕。我還是相信時間的力量。(還沒發展到化學本身可以自圓其說的時候,不藉助數理工具還想咋地哦,不然叫實驗科學?)

總是被人說本王唯心唯心什麼的,畢竟也是曾受陽明心學的荼毒,我倒是覺得他說的也很有道理,只是馬克思覺得唯物更方便理解這個世界罷了。嗯,儘管《三體》在大部分人看來很唯物,但也還是有稍稍偏向於唯心的觀點吧,若沒有搞錯,黑暗森林法則的推論是這樣的: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認為本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否會對本文明發起攻擊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對自己是善意或惡意的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認為自己是善意或惡意的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判斷自己對她是善意或惡意的

……

有時候覺得這個世界是相對的,相對到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並立共存;有時候又覺得這個世界是絕對的,萬物有始有終。再引一段《三體》的話吧!

「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歷史意義許久之後才顯現出來,事情發生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羅馬帝國終於完全消失了。拜占庭是古羅馬拖在身後的長達千年的車轍,雖也有過輝煌,但還是終於像烈日下的水漬一樣蒸發了。當年,古羅馬人在宏偉華麗的浴宮中吹著口哨,認為帝國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樣,建在整塊花崗岩上,將永世延續。

現在人們知道,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個盡頭。」

而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了解人,認識人。了解人類的社會,認識人類所處的社會。多麼有趣。野心大得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琅琊榜》:丹心灑覆,風骨依然
沒有這鍋三十年明火煲仔飯的夜晚,最難將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