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駱振心:乍暖還寒

駱振心:乍暖還寒

前不久,統計局曬出了年度成績單,2017年全國GDP增速達到6.9%,比上一年略高了0.2個百分點,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幅度的反彈,但這是在經歷了連續6年經濟增速下跌之後的首次回升,面對國際上鋪天蓋地的中國崩潰論,看起來微不足道的0.2個百分點對於提振低迷的市場信心卻是具有莫大的作用。因此,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大都對2018年的經濟增長抱有樂觀的預測,更有不少評論斷言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即將開啟。筆者認為,2018年,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中國經濟還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經濟增長復甦勢頭預將難以繼續擴大,預計全年GDP增長率將重回6.7%左右。

投資增速持續回落將會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制約因素。2017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2%,比上一年要低0.9個百分點,處於歷年來最低水平,其中房地產投資與基建投資的增速回落幅度較大。預計2018年,這兩項投資增長將繼續放緩,其一、基建投資方面,雖然換屆以後的新一屆黨委政府有強烈的基建投資的意願和衝動,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目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持續放慢,中央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管理日趨嚴格,地方政府基建投融資面臨硬約束,處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這從津蒙遼三地開始對統計數據自揭家醜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面臨的經濟壓力,預計2018全年基建投資會終止持續下滑的態勢,但也難有起色,處於低位企穩的總體態勢。其二、房地產開發投資方面,從土地成交和新開工情況看,房地產市場銷售短期內仍將繼續下行,但是房地產庫存已降至25億平方米,處於四年來新低,從長周期判斷房地產去庫存過程已經進入尾聲,在調控政策趨緊的環境下,預計房地產開發投資仍將繼續下滑,但下滑的程度和空間有限。

對外出口在2017年明顯回暖,市場對新一年出口增長具有較高的預期,但是筆者認為2018年出口增長仍然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目前,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復甦,但復甦過程不及預期,美國2017年四季度GDP增長初值2.6%,低於此前市場預測。特別是由於貿易保護主義回歸、美國稅改啟動的影響,全球經濟格局將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在全球經濟復甦與中國出口增長之間不能簡單地劃等號,中國分享全球化紅利的空間與以前相比將會大大削弱,預計2018年出口將維持去年的增長勢頭,但增長的速度將會低於預期。

社會消費動力依然強勁,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2%,連續1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為58.8%,推動消費持續較快增長的原因除了居民收入增長等基礎性因素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就是消費金融的推動以及資產價格上漲形成的財富效應,2017年底中國消費信貸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為26.8%,而2010年這一比例只有9.4%,2017年居民短期貸款更是增長了181.8%,助力了消費擴大升級,挖掘了潛力,隨著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力度加大,信貸條件趨緊,必然對消費帶來負面影響,預計2018年消費依然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但是增長速度穩中有降。從「三駕馬車」來看,預計2018中國經濟增速難以延續去年小步加快的態勢,增速將會小幅回落。

這幾年,社會各界對經濟發展質量改善尤其關注,但是究竟經濟質量是什麼,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筆者認為,經濟質量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結構,2017年第三產業對GDP貢獻進一步提高,工業戰略新興產業增速達到兩位數,我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預計2018年將會繼續保持這一態勢,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效率,從單位GDP能耗指標看,近五年間下降了21%,2017年當年下降3.7%,降幅較以前有所收窄,這裡面既有技術進步的因素,更有供給側結構型改革的效應,隨著過剩產能市場逐漸出清,預計2018年單位能耗將繼續下降,但下降幅度進一步收窄。三是可持續性,創造一單位GDP所需的債務增量,由2015-2016年間5.5個單位下降到2017年3.3個單位,預計2018年經濟增長對債務依賴的程度還將下降,下降幅度取決於政策力度,但總體上趨於平緩。綜合起來看,2018年經濟發展質量將會繼續改善。

2017年物價水平變化較大,PPI指數全年上漲6.3%,而CPI指數上漲1.6%,兩者之間差距較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PPI中只有25%左右作為工業品進入消費環節,兩者之間關聯程度不高。預計2018年,價格回升帶動能源金屬供給繼續擴大,PPI將繼續下降,而CPI則會由於雨雪天氣影響出現短期上揚,但幅度不會太大,預計2.5%以內,通脹將會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新的一年,中國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大,保持金融經濟的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也更加重要,預計宏觀經濟管理政策將更加審慎。從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決策部署,再到達沃斯論壇向國際社會傳遞的信息,都貫穿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不再將宏觀政策目標盯住高速經濟增長,而是著眼於提高金融體系穩健性、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2012年以來,宏觀政策搭配上始終都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政策框架連續性,著力穩定市場預期。近年來一直將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重點工作,今年更是把金融領域風險列為攻堅戰三大任務之首,並向世界承諾三年內全面降低宏觀槓桿率。

對於加息的判斷,筆者認為,與美國不同,美國加息主要是調整金融市場利率,而我國加息則主要是調整實體經濟的存貸款利率,由於近年來去槓桿的影響,資金需求增加,7天Shibor利率,十年期國債到期利率大幅提高,金融市場利率已經全面上升,利率已經處於高位。如果央行跟進加息則將會加劇實體經濟困難,使原本緊張的債務鏈條雪上加霜,極可能會引發「明斯基時刻」。因此,筆者預計,2018年加息將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央行將會更多地運用數量型調控工具來緩衝外部衝擊。

(作者系金融學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景網 的精彩文章:

評論:警惕美國宏觀政策的溢出效應

TAG:全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