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代楷模」航天員群體背後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時代楷模」航天員群體背後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中國人擁抱太空的旅程已經走過了15年。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一號,15年間,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不久前,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航天員群體的先進事迹,授予他們「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今年恰逢航天員大隊組建20周年,這個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成長的群體,這支擔負特殊任務的英雄部隊,迎來榮譽加身的時刻。

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每次載人飛行,有超過10萬名的技術人員用齒輪咬合般的團結協作,托舉起英雄飛天。

「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這樣形容:「離開了集體的力量,個人將一事無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科技工作者便是這個集體的重要成員。

為航天員「個性化定製」

2016年9月15日,中秋之夜,天宮二號奔赴太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內心激動,久久難以平靜。他知道,叩響中國空間站時代大門的時刻終於要到來了。

天宮二號為航天員提供了更宜居的環境,特別是針對航天員要駐留30天這一實際,設計師們做了很多人性化改造。

「我們有意識地把地板和天花板用顏色進行了區別,牆壁也採用了非常柔和的米白色。為了防止碰撞,天宮一號的地板和牆壁非常柔軟,但航天員從太空回來後,提出還是硬質牆壁和地板好,所以在天宮二號中我們進行了改變,實驗艙內採用了硬材質。」接受媒體採訪時,朱樅鵬介紹。

2016年10月19日,在距離地面393公里的太空中,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順利打開實驗艙艙門,「飄」進抵達的「新家」——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在這裡,他們感受著家一般的關懷——通風口進行了改造,降低了噪音;在睡眠區,燈光可以進行調節,廣播也可以關閉;床頭有一個藍牙音響,可以接收地面傳輸的緊急呼叫;同時,航天員在太空可以收看電視節目,與家人進行簡訊交流。30天的太空駐留,「個性化定製」讓航天員舒適而不孤單。

航天員的安全是頭等大事

在整個載人航天飛行中,安全是頭等大事。這對於任何一名航天設計師而言,都絲毫打不得折扣。

上世紀90年代初,還是毛頭小夥子的范瑞祥接到一項重要任務:為長征二號F火箭研製逃逸系統結構。當時載人航天工程剛剛上馬,逃逸系統被認為是火箭研製中最難啃的骨頭。

無數個不眠之夜,范瑞祥和同事在圖紙上寫寫畫畫,在實驗室忙忙碌碌,一串串數據、一份份文件、一張張圖紙,記錄著他們奮戰的日日夜夜。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經過6年的鏖戰,中國運載火箭史上首次成功研製出逃逸系統結構。

1998年金秋時節,逃逸飛行器零高度逃逸救生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航天科技工作者為航天員的生命安全編織出了一張美麗的「救生網」。

很少有人知道,英雄的航天員有「替身」,「替身」還有職業名稱——飛船工程師。飛船工程師的心,時刻與飛船和航天員相伴相隨。

飛船上天前,飛船工程師們要對神舟飛船內部進行「消費者式」的驗證和體驗。神舟十一號飛船工程師明章鵬就是這樣一位「地面航天員」。從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第一次完成總體裝配開始,他就開啟了「找茬程序」。

比如,要在神舟十一號飛船起飛前的3小時55分鐘進入飛船,利用大約50分鐘對軌道艙的27項狀態、返回艙的49項狀態進行確認,對話音系統進行檢查,甚至連飛船上按秒計算的時間都要進行嚴格的比對。

成為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工程師的兩年間,明章鵬已經把飛船的基礎布局、基礎狀態設置、發射返回時的事項通通了解遍;已經能夠半蹲在飛船返回艙里五六個小時,把飛船裡面的設備檢查幾遍,甚至是十幾遍。

在航天員的面前,飛船工程師和飛船研製者們一樣是默默無聞的。但明章鵬說,即使這樣,飛船和航天員也是他們的驕傲。

航天員的事迹播發後,在國人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航天員群體用無畏和血性搭起築夢天梯,用果敢和睿智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是當之無愧的新時代「價值標杆」和「時代楷模」。

飛天故事還在繼續,追夢途中,人人皆英雄。(趙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的精彩文章:

長三甲火箭團隊高密度發射下科學管理保成功、保交付

TAG: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