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了不被孩子拉黑,為人父母一定要補這一課

為了不被孩子拉黑,為人父母一定要補這一課

春節臨近,有多少父母懷著喜悅,期盼遠方求學、工作的孩子回家團聚。

有這麼一對父母,獨生兒子是高考狀元、北大高材生、留美碩士,卻每逢佳節倍凄慘,因為兒子不僅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6年前拉黑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前幾天,還在網上發布了一封萬字長信,詳細披露30年來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控制、忽視造成的痛苦經歷和心理問題。

(點擊文章底部 原文連接 閱讀署名「日落騎士」發表的《一個普通北大人的命運與冒險——怎樣避免家庭和學校對人造成的長期傷害重演?》,後新聞採訪中長信作者化名王猛,下文使用王猛。)

似乎,這對父母遭遇的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知乎上截至今天(2月3日)5000個點贊,1300條評論,數百個「感同身受」的評語,說明這又不是一個孤例。

大多數的父母(如果不是全部),都本著愛孩子,「為孩子好」的心,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對孩子做過類似王猛父母的行為。

中國傳統代際之間情感、經濟、社交等方面的依附關係,特別是上一代為下一代構築人生基礎(提供教育、就業、買房、結婚、甚至養孫等等幫助)的傳統,很容易使父母想要過多參與、左右孩子的成長軌道,把孩子按自己理想來塑造。

王猛寫這封信,我覺得是一個利人利己的積極舉動。一方面對個人鬱積進行梳理和宣洩,是自我修復的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對使用類似育兒方式的父母是一種警醒。

某種程度上,這封信可以看作是子女對傳統家庭教養方式的一種控訴,倒逼做父母的去反思、去改變。

那麼,為人父母者,如果不想重蹈王猛父母那樣的覆轍,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跟孩子相處呢?如果已經對孩子採用了類似的教養方式,該怎麼來補救呢?

尊重、信任、跟孩子平等相處。這些道理我們都知道。但具體到日常生活怎麼做,可能就覺得無處下手了。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正好在看關於Pikler 育兒理念的資料,忽然醒悟,這不就是我們應該補的課嗎?

皮克勒理念,簡單點可以概括為三個原則:1,跟孩子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 2,尊重孩子; 3, 讓孩子自由行動、按自己的節奏自由發展。

這三個原則密切聯繫、互相滲透。曾有過一年的皮克勒幼教實踐,我的理解是:跟孩子的關係是基礎,尊重孩子是靈魂,給孩子自由是信念。

在幼教領域,這個理念對老師要求較高,培訓過的老師實操性比較強。所以用來指導對自己孩子的養育, 也比較易於操作。

01 跟孩子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是一切可能發生的基礎。

跟孩子建立親密又彼此信任的關係,讓孩子體會到愛,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自己的需求會得到滿足,自己的能力被信任,孩子的心就會感覺平靜、愉悅,才會走向更大的空間。

要建立這種關係,對父母主要要求有兩個:一是父母對孩子的積極回應。一是這種關係的雙方是平等、合作的關係。

先說父母的積極回應(responsive),也就是父母要聽見、看見孩子發出的信號,懂得孩子的需求,並及時回應。

對於幼兒,孩子的需求一般是餓了、渴了、困了、尿布濕了、抱我等等。父母需要及時回應,也要以一種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而不是當成一項任務。

有這麼個例子,有戰爭中的孤兒,因為哭喊多時而得不到回應,後來到了孤兒院有護士抱著他們、跟他們說話的時候,臉上也沒有一般幼兒會有的那種喜悅,沒有積極互動。這叫「習得性無助」,需要很長時間的愛和溫柔對待才能被治癒。

而在王猛的長信里,我驚訝地發現了這個名詞。

王猛被父母逼迫上了子弟學校,經常受同學欺凌,多次對父母反映自己的惡劣處境,要求調座位,要求換學校。父母卻一次次忽視他的需求,拒絕提供幫助,並否認孩子的環境糟糕:「同桌有什麼影響?」 忽略孩子的正當要求:「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 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一次又一次的被忽視,高中的孩子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直接影響到了性格的形成。

父母的積極回應,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和安全感,感覺到父母的家,是一個安全島。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內心會很堅定地知道有一個地方,總是承認自己、接納自己,保護自己,所以才有到外部探險的勇氣,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衝突帶來的不適。

王猛長信中有兩個例子,一是中學畢業旅行,導遊跟孩子開不恰當的玩笑,孩子不滿,父親卻說這是社會上這類人會常見,母親反而大罵孩子。二是王猛的二姨從他5歲起就不斷嘲笑他相對較弱的動手能力,甚至大學時期的王猛回家,再次被嘲笑,父母都忽視王猛的感受,沒有維護王猛,反而勸他親情第一。

王猛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和求助,一次又一次置若罔聞,一次又一次破壞跟孩子的親密和信任關係。王猛最後得出父母不愛自己,自己是「情感的孤兒」的結論。

再說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合作的關係。

在這個關係中,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是一個自由、獨立的人。 (如果不知道怎麼平等對待孩子,可以想像:如果孩子是我的好朋友,我會怎麼對他?)

在照顧幼兒的環節中,這種平等體現在父母不要「為」孩子做什麼,而是跟孩子一起做。相信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參與過程。

比如孩子有鼻涕了,我們不是拿張衛生紙上去「吭哧」給他擦掉。而是拿衛生紙到孩子面前,問他:「你有鼻涕,要我幫你擦掉嗎?」 然後耐心等待孩子回應。有時候可能需要問幾遍:「我們真的需要把鼻涕擦掉,來吧?」 一般來說,即使很不配合的孩子,耐心試過幾次之後,也會把頭伸過來讓你輕柔地擦。

王猛上學時,想到外邊學校上,但是父母以「你還小不能騎車」為由,逼他上了單位的子弟學校。設想一下,如果王猛的父母沒有「為」孩子挑選學校,而是讓孩子參與決策,也許他噩夢一般的中學時代,也就是另一個樣子。

有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還小,但往往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因為跟父母之間沒有形成充滿愛、信任的密切關係,導致了王猛沒有穩定的自信心,也損害了他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象」。

最後,王猛寫信跟父母決裂:「記住,在世界的一角,有一個傷痕纍纍的靈魂在恨著他的教育者們。」

讓人想起這麼一句話:你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對待世界。

(圖片來自 Pennie Brownlee webpage "Dance with me in the heart" 下同)

02 尊重孩子,是滲透所有方面的靈魂。

孩子帶著父母的基因,父母有撫養孩子成人的義務,但是除此之外,孩子是一個獨立於你之外的,具有自由意志的個體。

尊重孩子,首先就要接納他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完整存在。

電視劇《紅薔薇》里陳得道說:「我陳得道的兒子,怎麼能是個聾子!」 就是對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後代不能夠完整接納。

有人喜歡陳,是因為他對兒子的愛。但愛也會害人,不完全接納自己的孩子,會直接造成孩子對自己本身的認同和接納困難。

王猛的母親把小時候的兒子打扮成女孩子,就是不能夠把他作為獨立個體完全地接納,不由地把孩子向自己希望的類型去塑造。

其實不少父母這麼做,希望孩子做個外向的人,就鼓勵外向(我對女兒也曾這麼做過,見《養育內向的孩子:「鼓勵外向」 VS 「靜待花開」》),希望孩子成為運動型男,就鼓勵運動,等等。

而更多的家長,用「別人家孩子」的標準來要求、塑造自己的孩子。焦慮怎麼去培養一個好孩子,卻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有一個好孩子了

很多成長例子表明,孩子最舒服的狀態,就是他本來的樣子,他總會慢慢成為自己本來的樣子。鼓勵他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樣子,可能才是我們可以做的。

其次,在照顧孩子的生活細節上尊重他,在前面談父母跟孩子平等合作關係的時候說過一些。在我以前寫的《什麼?給孩子換尿布也是教學!》一文中也有詳述。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給孩子你所有的注意力。當你全心全意地去跟孩子在一起,聽孩子說話,跟孩子一起做事,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尊重。

還有,尊重孩子意願,包括尊重孩子的個性、興趣、想法和決定。

這個方面父母們有爭議,有父母說,孩子還小,不懂得自己喜歡什麼,你鼓勵什麼,他就學什麼。

所以,那些對將來考學有用的、給孩子的形象加分的興趣,比如奧數,音樂、繪畫,就得到了鼓勵,而手工、烹飪這一類的,就被忽視甚至抵制。

愛好哪有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孩子真正喜歡的,很多也是他擅長的,孩子能做到的更多。

我姐姐的孩子今年要分文理班,學校給家長寄了信,姐姐在家庭群里徵求大家的意見。

其實最應該徵求的,是孩子的意見。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科目,選了以後,會學得開心學得起勁。只要自己喜歡,做得好,就會有更多機會,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甚至可以開創一個職業。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是多少人的嚮往啊。

其實,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時候也很難做到。

當孩子跟你說某個想法、某些感受時,可能不是想聽你的評判和建議,只是一種陳述的需要,或者是深思熟慮的一個階段,你上去就評判,很多時候否定了孩子的判斷,反而推開了孩子。

這個我有體會。有時候女兒跟我說某個朋友的事情,發發牢騷,我說我自己的意見,她馬上顯得反感。只做一個傾聽者,在孩子發出信號的時候再去建議,是更好的選擇。

在王猛的長信里,我們看到王猛父母不接納他的性別,不尊重他到外邊上學的想法和對奧數的興趣,否認他認為子弟中學不適合自己的想法,等等,這種長期對孩子願望的否認,直接導致了孩子較低的自信和自我認知,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03 孩子自由行動,按自己的節奏發展,是信念

在皮克勒的教室里,對孩子自由行動,有一些專門的定義,比如,不把孩子放在他靠自己的力量做不到的體位;不把孩子放在他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自由出入的地方;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自由發展,允許孩子自己憑自己的力量去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某個目標,鍛煉毅力和堅持,體驗成就感的巨大喜悅和滿足。(詳見《這個幼兒園,居然把嬰兒放在地板上讓他自己玩!》)

這個原則用在大孩子身上,一樣適合。

不用外界的標準要求孩子,不拔苗助長,讓孩子遵從自己內在的節奏,慢慢綻放自己的個性、興趣、才能,在過程中學習。

在如今上個好小學都要考多門學科的環境里,有幾個父母能淡定地讓孩子自由綻放呢?

我們沒有給予孩子按自己節奏發展的自由,這是不爭的事實。正在上學的孩子焦慮、自殘、自殺,就是付出的代價。

所以,給孩子發展的自由,是一種信念。靠父母尊重孩子的信念來實現。

但至少,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我們可以少給孩子一些不必要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去體驗自己學會一件事情的快樂。

比如說「剝雞蛋」這樣的小事,相信每個被給予充足練習的孩子,當然包括王猛,都可以學會這個生活小技能,也不至於成為同學和親戚的笑柄。

小事中孩子可以體驗學習的過程,達到的喜悅,也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給予涓涓細流般的影響。

讓孩子自由行動,還包括不要任意打斷孩子的探索,當孩子正在進行某件事情時,父母可能會為了某種好意去打斷他,這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表現,也打擾了孩子的探索節奏和成長節奏。

比如說王猛小學時上奧數班,是王猛很喜歡的一件事,就被父母粗暴地制止。雖然王猛現在也不清楚父母這麼做的理由和目的,但是自己被父母控制、卻無力掙脫的窒息般的感覺,他卻記憶猶新。

對於王猛的父母來說,給予孩子行動自由,在他們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王猛小時,上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興趣班,跟什麼樣的人交往,他們都管;孩子大了,上北大,去美國留學,他們也千方百計地找人監視,遠程控制。

王猛上北大時,不僅需要給媽媽指定的管理人大姨3天一電話,5天一家訪,還配備了BP機,不斷接受、回應父母的呼叫。

父母有多不信任自己的兒子,才會用這樣奪命連環的招數?這樣的高壓控制下,一個正常人都難免產生心理問題,更何況曾經在他們身邊「水深火熱」多年的兒子!

一個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自我評價肯定會受到影響。王猛曾多次懷疑自己:「努力真的會為自己贏得尊重嗎?我究竟是否值得愛,是否配得上成功?」

王猛為了「求生,要爭取或有或無的未來「,選擇了跟父母決裂。有些人說他太尖銳,但我贊同他的做法。一個人在險惡的環境里膠著太久,好不容易自己成長和覺醒了,首先當然要脫離環境以自保。以後的行動看情況再說。祝他早日康復。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試著跟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親密關係,尊重孩子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給孩子自由發展權和決定權。這樣,我們的家,很可能會成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島和高飛的基地,無論飛多遠,他都會想起回家來加油、充氣,而不是巴望早點離開你,甚至拉黑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槭樹街艾林 的精彩文章:

9歲的兒子開始叛逆,怎麼辦?

TAG:槭樹街艾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