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汝奇:仲景先師關於黃疸的平脈辨證解讀

徐汝奇:仲景先師關於黃疸的平脈辨證解讀

引發黃疸的疾病類型眾多,中醫經典以象歸類,凡肉眼可見癥狀如眩暈、嘔吐等等,皆作為專病論治,有關黃疸的論治,見載《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篇》。原文載:「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摶,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此段經文首先從「寸口脈浮而緩」的平脈辨證,揭示黃疸產生的機理在於太陰脾運不足,要求從「風」和「痹」兩大疾病類型予以鑒別,提醒「風」和「痹」之病均可見「寸口脈浮而緩」,雖見證或相似,病機卻大相徑庭,「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故所謂「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顯然是臨證處方抓主證、辨病機的關鍵。「趺陽脈緊而數,……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在於界定黃疸的病發階段或病變程度。「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即仲景論脈「邪不空見、終必有奸」的獨脈法診斷,提示「黃疸」的終末期預後主要與脾、腎二臟傷損衰敗有關。故「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應該屬於「黃疸」相關類病的平脈辨證總綱。「四肢苦煩」,即全身倦怠、四肢乏力,歧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見《素問·太陰陽明論》),又曰:「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也」(見《素問·陽明脈解篇》),因此而斷定「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從現代醫學分析,「谷疸」當見「風寒相摶,食谷即眩,……身體盡黃」,與急、危、重型肝、膽、胰腺等消化系統器官的病變有關;「女勞疸」當見「額上黑,……腹如水狀不治」,與內分泌紊亂導致肝腎功能衰竭有關,「酒疸」當見「心中懊憹而熱,……時欲吐,」與酒精中毒導致的肝損傷有關,但無論何種肝病類型,全身黃、眼睛鞏膜黃、小便黃伴隨著四肢倦怠乏力,往往是醫生憑經驗直觀、患者自己感受的最初發病癥狀。但如何鑒別診斷與治療呢?仲景先師說:「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脈經》作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腹滿,舌痿黃,燥不得睡,屬黃家。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以上經文,要言不煩,字字珠璣,如下這一條: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凡此「師曰」,雖然無法區別是否由王叔和引用的仲景原文、或原本就是師徒授受的祖訓,但論據充分,大道至簡。「黃疸」其熱是「兩熱所得」;「黃疸」其因,必「從濕得之」;「黃疸」其治「當下之」,尤其直截了當,且畫眉點睛,易學易用。

其實《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中「黃疸」相關類病的平脈辨證原則,還應該與《傷寒論》太陽病篇、陽明病篇以及太陰病篇的相關經文互參,如太陽病中篇111條載: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此經文描述的「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即《金匱要略》中提到的「兩熱所得」,亦即「太陽病中風」。

另外《太陽病》陽明病篇231條載: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此經文描述的「嗜卧,一身及目悉黃」,與《金匱要略》的「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屬於互文注釋,亦即「陽明中風」。

所謂「風」,《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如此解釋: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見乎?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複,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帝曰:遲速往複,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

說明寒濕、燥熱,風火六氣互根互用,因此盛極而衰、或由弱到強,既為風生之理,也是病邪之源。故《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篇說: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篇說:

「病在陽者曰風,病在陰者曰痹,陰陽俱病者曰風痹」,所以仲景先師說:「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證明黃疸之病,病為「脾風」,辨當在陽。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說: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引導讀者把握從六氣標本中氣關係辨析六經病傳變、轉歸,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中抓主證、識兼證,從錯綜複雜的證候中辨病因、識病機,建立起六經病中多經病兼證、陰陽合病的鑒別診斷標準。如134條: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這條經文屬於感染性疾病誤治之後,可能發生「結胸」或「黃疸」的脈證鑒別診斷和處方建議。「結胸」為胸腔積液,「黃疸」是肝膽、胰腺等消化器官病變的獨有癥狀,都與感染外邪如細菌、病毒、結核桿菌等有關。「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即從平脈辨證分析此類發熱性疾病的病因病機,在於外感風邪、內傷正氣,表裡合病。《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到: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一句話概括了中風機理,是由於五臟氣機盛衰變化導致六腑功能異常的六經陰陽表裡同病。

《金匱要略》立足於脾濕、胃熱、腎虛論治黃疸,《傷寒論》則從「太陽病中風」、「陽明病中風」明確導致黃疸的病因與「風邪」感染有關,而不僅僅限於《金匱要略》的「谷疸」、「女勞疸」、「酒疸」三大類型。這個黃疸的分類方法,與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免疫功能異常,激發肝炎的機理類似。「黃疸」屬於太陰陽明合病範疇,與《金匱要略·黃疸病》篇「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也遙相呼應,為學者領悟黃疸相關類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方葯運用機理等提供了極為簡便的臨證思維方法。如陽明病篇187條: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太陰病篇278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綜上所述,「黃疸」的成因在於「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實質是太陰陽明合病,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框定在「太陰濕溫」範疇。「身黃」、「小便不利」是「黃疸」的診斷依據,病變始從陽明、繼而太陰,最終證候錯綜複雜,歸於厥陰病,而非如後世僅僅辨為「肝膽濕熱證」。仲景先師在《傷寒論》太陽病篇98條語重深長地告誡: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渇飮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此據平脈辨證法則,講解了因誤治或用藥不當引發中毒性肝病,其病當從太陰,治療切不可循從少陽,不能用小柴胡湯治療的道理。現代論治肝病,動輒疏肝理氣,往往不離柴胡,誤犯此條經文原則而導致轉氨酶、黃疸、病毒載量急劇升高、比比皆是。

其實,「黃疸」的病機不僅與「風邪」有關,而且也與瘀血、瘀熱、寒濕等有關,也與誤治有關。

1、與瘀血有關:第125條示:「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故瘀血導致的黃疸,除了「身黃,脈沉結,少腹硬」的見證,還伴隨「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的特徵。小便自利或不利,是鑒別「血證」瘀血病機的依據。「諦」,即這個證據。據此認識和臨床驗證,黃疸伴隨小便自利,是應用水蛭的指針;黃疸伴隨小便不利,則是重用赤芍的憑證。

2、與瘀熱有關:第236條示:「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261條:「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檗皮湯主之。」262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故瘀熱導致的黃疸,證見「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甚至「發熱」,詢問病史,若「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是其診斷的依據。吳鞠通《溫病條辨》說「陽明溫病無汗,或但頭汗出,身無汗,渴欲飲水,腹滿,舌燥黃,小便不利者,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3、與寒濕有關:第259條:「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此「傷寒發汗已」,言下原本就是感染性發熱性疾病,但發汗太過,損傷陽氣,遂致「寒濕在里不解」,故此「身目為黃」,可能由於治療不當。如何治療,仲景先師在此未出方,只提示應當「於寒濕中求之」,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補充的治法可以參考,他說:「足太陰寒濕,舌灰滑,中焦滯痞,草果茵陳湯主之。面目俱黃,四肢常厥者,茵陳四逆湯主之」。

此外,現代醫學認為肝臟的致病因素有嗜肝病毒感染、食物或藥物中毒、外源性肝損傷等,肝細胞炎症、肝纖維化、肝硬化、腹水等病理改變隨著病情進展,甚至導致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敗血症等惡果,最終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仲景先師在《傷寒論》也有相應認知,如153條告誡: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此所謂「面色青黃。膚瞤瞤者」,即面色晦暗無光澤,全身皮膚腫脹,相當於敗血症或肝腎綜合征的臨床表現,所以判斷「難治」。

至於「黃疸」論治,除了《傷寒論》中明確的茵陳蒿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梔子檗皮湯三個方證,《金匱要略》尚載有以下證治規律及其方葯:

茵陳蒿湯治谷疸:「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硝石礬石散治黑疸:「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梔子大黃湯治酒疸:「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茵陳五苓散統治黃疸:「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後世注釋:一本雲茵陳湯及五苓散並主之。凡肉眼可見黃疸癥狀的相關疾病,都可以從茵陳五苓散治療。實踐中,凡肝功能異常的相關疾病,也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傷寒論·辨脈法》載「脈陰陽倶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入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晩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此「目重,瞼內際黃」,屬於機體免疫應激反應導致的肝功能異常,茵陳五苓散是護肝治療的最佳方葯。

豬膏發煎治貧血性黃疸:「諸黃,豬膏發煎主之。」此方取豬脂熬炸頭髮,得油膏使用,作用機理近似於補充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故豬膏發煎主治的「諸黃」,當與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營養不良或惡性貧血有關。

大黃硝石湯治黃疸腹脹:「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此方主治的「黃疸腹脹」,屬於陽明病範疇。陽明病法多汗,當取下法。方中硝石,是火硝,含硝酸鉀,切不可用芒硝替代。芒硝,含為硫酸鹽類物質,主要成分為硫酸鈉。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肝腎綜合徵引起的「黃疸腹滿」,明清之後統歸於「鼓脹」證治。現代中醫不明大黃硝石湯之理,又不敢用甘遂之類,往往以芒硝類方替代,與西醫使用利尿劑一般,導致水鈉瀦留,致使肝腎綜合征水腫屢治屢復。

柴胡湯治急腹症黃疸嘔吐:「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後世注釋:必小柴胡湯。《傷寒論》第103條: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王叔和在《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總結為:「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屬大柴胡湯。」

從臨床所見,肝、膽、胰腺炎症導致急腹症並發的黃疸,伴有發熱、腹脹、嘔吐甚至腹瀉等癥狀,大柴胡湯治之特效,此時若誤用小柴胡湯必肝功能損害加重,故後世注釋強調「必小柴胡湯」,貽害無窮。

還有某些疾病的肉眼可見黃疸,實質與現代醫學血檢膽紅素異常的黃疸無關,但仲景先師何以將此並列?本意乃在於「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的類證鑒別思維定式教學法。如下:

桂枝加黃芪湯:「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從「脈浮,當以汗解之」分析,「浮則為風」,桂枝加黃芪湯所治,似黃疸而非黃疸,當是內傷脾虛、外傷風邪的「濕家病」或「勞氣」、「黃汗」。《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第二》載:「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又,《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載: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小建中湯:「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黃疸病「瘀熱以行」的鑒別在於「小便不利」,故此男子黃,雖同屬「脾色必黃」之證,但「小便自利」,故當診斷為虛勞,即現代所謂營養不良,可取小建中湯治療。成年女性由於婦科慢性炎症或其他營養不良性疾病,導致面色皮膚、手足泛黃,俗稱「黃臉婆」也在太陰脾病證治,是當歸芍藥散證。

小半夏湯:「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黃疸病必然「小便不利」,表現為小便色黃、灼熱,氣味重,若「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說明與「瘀熱以行」無關,病位仍在太陰虛寒,用苦寒必致胃氣上逆而「噦」,治當辛溫降逆,和胃化飲,可取小半夏湯。

總之,黃疸伴有小便自利屬太陰病,當補;伴有小便不利屬陽明病,當下。

應用舉例:

案一:段XX,男,1959年12月22日,湖南炎陵。

2017-12-09湖南省人民醫院2017-6-1出院診斷:乙肝肝硬化代償期;脾大;脾亢;低蛋白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重度;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肝囊腫;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脈左寸浮弦細,關弦細稍緊,尺細弦稍滑;右寸細稍弦,關弦細,尺細稍滑。舌暗紅苔膩稍黃。臉色晦暗。訴:現血小板減輕,易發紫癜,脘腹蜘蛛痣,時有口苦,小便黃,大便日2-3次,肝功能異常,有乙肝史二十多年,今年5月份肝硬化腹水(失代償期)。診斷提示:太陰少陽。茵陳五苓散合茵陳術附湯合下瘀血湯加茯苓皮

茵陳60豬苓30茯苓30白朮40澤瀉30桂枝15制附子15(久煎)大黃30桃仁15地鱉蟲10茯苓皮30十五劑

2017-12-30炎陵縣人民醫院2017-12-20檢查示:谷丙轉氨酶69穀草轉氨酶69總膽紅素32直接膽紅素9.27總膽汁酸49.5葡萄糖6.2白細胞3.55紅細胞平均體積111.5平均血紅蛋白35.1平均血紅蛋白濃度315血小板63中性細胞比率48.67。來電訴:服藥後食慾改善,精神好轉,大便稀稍緊,時有出鼻血。茵陳五苓散合茵陳術附湯合下瘀血湯加茯苓皮、赤芍、梔子

茵陳60豬苓30茯苓30白朮40澤瀉30桂枝15制附子15(久煎)大黃30桃仁15地鱉蟲10茯苓皮30赤芍60梔子15十五劑

2018-01-27脈左寸細弦稍滑,關弦稍滑略緊,尺細稍弦略滑;右寸細弦,關弦細稍滑略緊,尺細稍弦。舌淡紅苔黃膩。訴:服藥後大便日5-6次,皮膚稍癢,偶出鼻血,余症。

TMT示:太陰少陽陽明。茵陳五苓散合茵陳術附湯合下瘀血湯加茯苓皮、赤芍、梔子、白鮮皮、白茅根

茵陳60豬苓30茯苓30白朮40澤瀉30桂枝15制附子15(久煎)大黃15桃仁15地鱉蟲10茯苓皮30赤芍60梔子15白鮮皮30白茅根30十五劑

案二:馬XX男1991年10月7日上海市浦東新區

2017-12-3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2017-11-21檢查示: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276丙氨酸氨基轉移酶521,球蛋白31.6丙氨酸氨基轉肽酶203直接膽紅素26.3總膽紅素41.5總膽汁酸:54.6,前白蛋白:102.00,甘膽酸:21.05。乙肝病毒DNA 2.23E+006(正常值

診斷提示:太陰少陰陽明。茵陳蒿湯合五苓散合茵陳四逆湯加赤芍

茵陳60梔子15大黃10豬苓15茯苓15白朮15澤瀉15桂枝10乾薑15制附子15(久煎)甘草15赤芍120十五劑另:大黃1包(超微),腹瀉不用。

2018-01-20上海仁濟醫院2018-01-20檢查示:乙肝病毒DNA 2.76E+004(正常值

茵陳60梔子15大黃10豬苓15茯苓15白朮15澤瀉15桂枝10乾薑15制附子15(久煎)甘草15赤芍120十五劑另:大黃1包(超微)備用,腹瀉不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脈辨證 的精彩文章:

TAG:平脈辨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