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南柯夢》中飾演淳于棼的施夏明。圖/shour

有人說,「施夏明」這三個字像宋詞詞牌名,念來明媚。許多機緣巧合將施夏明與崑曲牽引在一起,彷彿他此世為戲而生。轉個身,他便化作了賈寶玉、侯方域、秦鍾、柳夢梅、侯朝宗……粉絲稱他是「全國最紅、最忙」的崑曲小生。

——————

與施夏明的初見頗有些尷尬。

南京朝天宮旁江寧學府的蘭苑劇場,幾位演員正在舞台上排演湯顯祖作品《南柯夢》的第二十六齣《啟寇》。施夏明坐在台下的觀眾席里等著出場。這位新生代崑曲偶像看上去極具觀賞性:他喜歡並適應古典風格,即使身著黑T恤與牛仔褲,整個人也像一硯雅緻的筆墨,滲染在色調如霜的宣紙上。

我向他介紹自己時,伸出右手欲與他握手,只見他怔了半秒,才伸出手迎上來。採訪和拍攝結束後,他雙手合十,欠身鞠躬,文質彬彬地與我們道別,轉個身便化作賈寶玉、侯方域、秦鍾、柳夢梅、侯朝宗,漸隱在古老的飛檐、斑駁的牆門下。

是啊,他怎麼會習慣握手這樣西式的見面禮呢?17年來,「百戲之祖」在他身上的熏陶、崑劇院的點點滴滴、南京的角角落落、戲曲的悲歡離合,都已浸入他的骨髓。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在後台上妝的施夏明。圖/蘇蘇

趕上了好時代

———————

施夏明看起來有些疲倦。這天,他搭了早班高鐵去上海辦理西班牙面簽——為了4月29日的一場表演,然後再趕回南京赴下午的《南柯夢》排演,這是5月12日在成都和重慶的演齣劇目。

但他說這還不算 「魔鬼」演出季,一個月只演不到10場。全國七大昆團,江蘇省崑劇院(下文簡稱「省昆」)年演出場次最多,達600多場,施夏明就要演150場,幾乎達到一些昆團的年演出量。眼下,施夏明身上有7台大戲:《1699·桃花扇》《牡丹亭》《白羅衫》……他被粉絲稱為「全國最紅、最忙」的崑曲小生。

江蘇省崑劇院副院長顧駿說:「不像我們1985年畢業的這一撥兒,荒廢了好多年。我們像他們這麼大的時候也還是跑跑龍套。」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南柯夢》中的單雯與施夏明。

身為80後的施夏明沒有經歷過崑曲的蕭條時期,但從師輩那裡聽到很多,「崑曲最不景氣的時候,甚至有前輩因為生活所迫,去狀元樓做篆刻」。這說的就是現任省昆院長李鴻良和施夏明的師兄柯軍,他們當年都被迫「下海」謀生存——柯軍給人刻印章、裱畫,李鴻良自己開了家禮儀公司。

施夏明認為自己並不算「紅」,只是「忙」。他常感慨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2003年,崑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4年,「崑劇義工」白先勇與蘇州崑劇院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率先大膽起用一批年輕演員,重新為崑曲吸引並培養了一批觀眾。同一年,石小梅、胡錦芳等老一代演員退休。

2005年,施夏明和單雯、羅晨雪這一代年輕演員從戲校畢業了。他們面臨的是一個殘酷的「市場化」年代,卻也站在了一個比過去幾十年都大得多的舞台。這是李鴻良、柯軍一代沒有的機會:省昆與崑曲發源地崑山簽訂演出合同,進到當地的學校和企業演出;每逢單月,崑劇院天天在南博演出;旅遊景點周庄的古戲台演出已經持續多年,天天上演;除此之外,演員們還要到全國乃至海外的劇院演出、辦公益講座。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青春版《牡丹亭》劇照。圖/國際在線

畢業至今的11年里,施夏明親身體驗到崑曲在一點點復甦、升溫。省昆黨支部書記王美玉說:「最早崑劇院每周六在蘭苑演出時,票價5塊錢一張,賣不出去。如今蘭苑的演出幾乎是滿座的,有的場次票早早賣空了,還很搶手。」

在越來越沒有耐性的今天,施夏明們讓觀眾與舞台上的生旦凈末丑共同抵達他們的精神世界、感受之域,在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中,獲得日常生活中難以得到的豐沛體驗,在碎片化時代體會到珍貴的精神整合時刻。

崑曲有緣人

——————

有人說,「施夏明」這三個字像宋詞詞牌名,念來明媚。許多機緣巧合將施夏明與崑曲牽引在一起,彷彿他此世為戲而生。北昆藝術家張衛東說,喜歡崑曲這種隔世遺音的,一定都是前生和崑曲有緣的。「或者在顧堅時代,或者在魏良輔、梁伯龍時代,或者在湯顯祖時代,他們或是風雅文人,或是戲子優伶,但一定是唱過崑曲的。」

生於蘇州的施夏明,對曲藝的最早印象,來自幼時的評彈演員叔叔。「我每次回老家找他都不在,爺爺說他去演出了。當時評彈就是跑碼頭的小茶館,到書場去說書。我至今還記得他家牆上掛著的三弦琴和琵琶,很有意思。」後來,正在念書的施夏明被省昆的胡錦芳老師一眼相中,從蘇州帶去南京讀了江蘇省戲曲學校。畢業後,施夏明也曾迷惘,差點做出回蘇州工作的決定。然而,一出《1699·桃花扇》改變了他的一生。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1699桃花扇》中,施夏明扮侯方域。圖/新影戲曲台

重排這樣一場大戲,是當時面臨改制的省昆的「救命稻草」。借鑒青春版《牡丹亭》的經驗,請田沁鑫做導演,設計精良的舞美與服裝,起用年輕美麗的演員,首演放在北京……一切都為了打出名聲,吸引更多觀眾主動進入劇場來感受這600歲的古老藝術。

這個寶押對了。那場戲格外轟動,無論北京還是南京,演出場場爆滿,甚至「青春之風」席捲了整個曲藝界。那是2006年,施夏明才20歲,活脫脫一個美少年。戲校一群同學中,他格外突出:1.77米的身高,扮相瀟洒俊雅又頗有書卷氣,帶些憂鬱貴族公子的氣度。他很快被田沁鑫挑中,開始了魔鬼式排練。施夏明這時候才「開竅」,鉚足了勁向老師石小梅學戲,在排戲的最後階段迅猛進步。

《1699·桃花扇》以後,機會接踵而至,施夏明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其他事情,他漸漸意識到,崑曲已經融入自己的血液里,再也揮之不去。「它古典,它優雅,它在舞台上一氣呵成,這些都是讓人著迷的。你上場的一瞬間,必須立刻進入到那個人物當中,一直到結束。」

《南柯夢》的男主角淳于棼,是施夏明最難忘的角色:「這個人物很特別,有別於我演過的所有角色,比如柳夢梅、侯方域那樣的風流才子。淳于棼是一個浪漫的江湖客,是市井裡常常出現的小混混形象,我從來沒有演過。他是個很典型的男人,有種種缺陷,讓我覺得以前演的那些完美角色顯得有點不實際,而淳于棼恰恰是戲曲舞台上少有的、不完美的正常人。」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崑曲《南柯夢》。圖/shour

施夏明說《南柯夢》排演過程非常艱難。因為這是一出已經絕跡舞台200多年的老戲,只有文本,沒有台本,復演該劇只能靠現在的演員一點點地去「啃」。

怎麼把握其中的分寸,怎麼保留崑曲寫意之美,又不曲解作者的原意,而且還要合乎現代觀眾的審美,對施夏明和其他主創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但這些挑戰不會讓施夏明退縮:「一個劇種的生命力就在於劇目的傳承,對崑曲來說,挖掘整理那些已經失傳,或者瀕臨失傳的老戲就是一種重要的傳承。這個擔子很重,但我們必須承擔。」

傳統與現代共舞

————————

「越當代越不能忘了傳統,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得自信去創新。崑曲應該回到當代生活中去,不該靠搶救和扶持活著。」這是知名崑曲演員張軍給出的不同聲音,他的創新崑曲《水磨新調》給盧中強留下了深刻印象。盧中強是北京十三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CEO,他打造的世界音樂廠牌「新樂府」,宣稱「以世界音樂的形式將戲曲聽眾的年齡層拉低30歲」。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新樂府是十三月文化打造的世界音樂廠牌,具有強烈的中國元素屬性。十三月創立廠牌「新樂府」,旨在取原生態音樂與傳統戲曲之素材,冠以世界音樂之形式,重拾中國民族流行音樂的審美。圖/鳳凰網

盧中強邀請了合作多年的音樂人陳偉倫擔任製作總監,「新樂府」的第一部崑曲,是由白先勇策劃、觀眾基礎很好的《牡丹亭》。而崑曲的演員人選,盧中強和陳偉倫確立了兩個方向:要麼找大師級的人物,要麼是年輕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他們找到了龔隱雷和施夏明。「崑曲號稱『百戲之祖』,它的詞、行腔、訓練方式與文本的經典性,對一個孩子所熏陶的價值,完全能在施夏明身上展現出來。跟施夏明聊天很有意思,他在很多認知上是非常先進和時髦的,但他受過這麼多年崑曲系統的培訓和熏陶,骨子裡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和理解,是值得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學習的。」 盧中強非常認同施夏明的氣質。

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的舞台上,紗幔低垂,昏暗的燈光漸漸明亮。箏起,身著傳統崑曲戲服的施夏明緩緩走上舞台,聽見笛師在吹,便穩穩地開了腔:「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稍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

施夏明在幔前輕舞水袖,慢吐唱詞,而在幔後的伴奏卻是貝斯、打擊樂、小號等現代樂器,節奏感十足。台下來了2000名觀眾,其中有很多專門從外地趕過來看他的粉絲。不少年輕人隨著節奏在座位上搖晃著。舞台的背景時而是流動的水墨山水,時而是色彩斑斕的現代藝術,這種聽覺和視覺上奇妙的古今碰撞,引來觀眾陣陣掌聲。

「我們在當中唱的仍然是原汁原味的崑曲,沒有做任何的咬位元組拍、旋律上的改動,仍然保存了崑曲優雅的感覺。但我們也沒有要擠掉搖滾、迷幻、電子的伴奏樂,我們試圖一起共舞。」上演這樣一出新崑曲,施夏明覺得有趣。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新樂府「崑曲x電子」的大型跨界表演《集賢賓》。圖/新華網

施夏明的前輩、省昆院長李鴻良也坐在台下欣賞著小輩的表演。那天晚上,他覺得 「特別嗨」。還有另一位特別的「老」觀眾也打動了盧中強。據說施夏明的父親對崑曲並不是特了解和熱衷,除了一些個人獨挑大樑的專場,他很少去觀看兒子的演出。然而,這位父親當晚在蘇州現場看了那場演出,並得知「新樂府」要在北京發布唱片時,他第一時間叫施夏明「儘快把唱片拿給我,我要認真聽」。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也給「新樂府」很高的評價:「這東西特別有價值有意義,並且有深遠的傳播意義,把戲曲從相對小和封閉的舞台往更大的舞台去做嘗試。」

在自己的時代里

————————

施夏明還是在屬於自己的時代里成長著,他梳著莫西干辮子,喜歡看《科幻世界》《三體》,也喜歡陶喆和林俊傑。

這樣一位穿越古典的現代小生,在舞台之外,卻早早在世俗生活里收穫了果實。施夏明24歲就「早婚」,如今,意氣風發的他已是兩個小男孩的父親。

「我的愛情故事,其實倒也沒什麼特別的,因為從小就是同學,後來變成同事。從小知根知底,也算青梅竹馬,所以好像一切都很平穩地進入了人生軌道。」 據師父石小梅的先生張弘爆料,施夏明把婚禮現場布置成《牡丹亭》,穿著一身西裝,手裡拿著一支玫瑰花(而不是柳枝),然後從場下把妻子蔡晨請了出來……現場還掛了詞兒: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戲外的施夏明。圖/每日人物

但施夏明終究還是在屬於自己的時代里成長著。他梳著當下時髦的莫西干辮子,平時喜歡看《科幻世界》《三體》《大眾軟體》一類的書和雜誌。他也喜歡林俊傑、陶喆,閑時也會和朋友一起打打牌。他還是一位攝影發燒友,拍出來的作品,讓朋友稱他為「貼著攝影師標籤的戲曲工作者」,「拍的照片都帶著崑曲的味道」。

剛邁入而立之年的施夏明正值一個崑曲演員的黃金年齡,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他不滿足於目前只做小生行當里的巾生、小冠生。雖然也覺得疲憊,但他認為自己有潛力去更好地詮釋不同個性角色,希望能有更多機會,挑起更多大梁。蔡版大冠生唐明皇是他「四十歲時的目標」。

台上台下,戲裡戲外,施夏明說常會需要一段時間來平復心情,但不會太久,「謝完幕,卸完妝,基本上就好了」。

本文首發於第467期《新周刊》

小 新 推 薦

2017中國讀書報告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港珠澳大橋將通車:你知道這項大國工程究竟有多牛嗎?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2018年春運,很多人準備「逆行」到大城市過年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藝術|中國最忙的崑曲小生施夏明說,崑曲的好時代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