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言傳身教 家訓傳世——傳承司馬光家族的優良家風

言傳身教 家訓傳世——傳承司馬光家族的優良家風

司馬光不僅自己勤勞儉樸,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並寫了《訓檢示康》的文章作為家訓傳承。他的後人秉持著勤勞節儉、耕讀傳家的祖訓,和睦、融洽地居住在一起,讓優良的門風很好地傳承了下來。直到現在,司馬家的後人還聚居在司馬光祖塋和祠堂所在的小晁村,延續著司馬光遺留的家訓和優秀家風。

言傳身教 家訓傳世

——傳承司馬光家族優良家風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古代著名史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他的生活十分儉樸,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容,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

「至誠」教育顯功效

司馬光出生於一個世代讀書做官的家庭。父親司馬池是進士出身,歷任地方和朝廷官員,以廉正仁厚享有盛譽。他在繁忙的公務之餘,非常注意子女的家庭教育。他對孩子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文學、史學、勤政、愛民等,而最初的教育,則是從修身開始。

司馬池非常重視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司馬光五歲那年,有一次,他想把胡桃去掉皮,但自己不會做,他就叫姐姐來幫忙,還是去不掉。姐姐離開後,有一個婢女過來,用熱湯替他順利把胡桃去掉皮。等他姐姐回來問他說,這個誰幫你做的?他就騙姐姐說,我自己做的。後來,父親知道真想後當場訓斥他:「小子怎敢說謊」,這六個字影響了司馬光的一生。從此,他不敢再說謊了。年長以後,他便把這件事情寫到紙上,策勵自己一直到死,從沒有說過謊言。

誠信賣馬便是個典型的誠信事例。有一天,司馬光要賣一匹馬,這匹馬牠的毛色純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溫順。只可惜夏季會有肺病,他對管家說:這匹馬夏季有肺病,一定要告訴給買主聽。管家笑著說:哪有人像你這麼笨呢?我們賣馬怎麼可以把人家看不出來的毛病說出來呢?司馬光不認同管家的看法,對他說:一匹馬多少錢事小,對人不講真話,壞了做人的名聲事大,我們做人必須要誠信,要是我們失去了誠信,損失將很大。

清朝名臣陳宏謀總結司馬光的一生時曾寫到: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後人對司馬光蓋棺論定之語,也是一個「誠」字。

親歷親為的榜樣

司馬家族是個大家庭,幾十口人和睦相處。家族成員向來勤儉自立,辛苦經營,治家有方。

在這種家庭環境的熏陶中,司馬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養成許多優良的品質。他做了父親後,也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等賢士當助手,還讓兒子司馬康也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司馬康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編書長達15年,他始終堅持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及同僚們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樸。編修《資治通鑒》的時候,司馬光居住在洛陽城郊西北的一個小巷中,居所極為簡陋,僅能擋風遮雨。夏天為避暑熱,他請工匠挖地丈余,用磚砌成地下室,讀書寫作於其間。當時有位名叫王拱辰的大臣與司馬光是鄰居,他的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叫朝天閣。所以當時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

司馬光為官清廉,不收任何人送給他的禮,就連皇上的賞賜也不受。仁宗皇帝臨終前立下遺詔,賜予司馬光等大臣一批價值不菲的金珠。司馬光考慮到國家財力不逮,便領銜上書請免。力辭再三未果,只好將自己的那份珠寶交諫院充作公費。司馬光為官40年,僅有薄田三頃,所得薪俸大多周濟了窮人。其妻去世時,竟拿不出錢來辦喪事,只得典當薄田置棺埋葬。臨終時,床簀蕭然,唯枕間有《役書》一卷,故當時名相呂公著為其輓詞云:「漏殘餘一榻,曾不為黃金。」

重視嗣子 家訓傳世

司馬光一生只有一位張夫人,是禮部尚書張存的女兒,婚後三十餘年,張夫人育有兩子:司馬童年、司馬唐,都早年夭折。後來,司馬光將其兄子司馬康收做嗣子,根據大宋法律,嗣子完全等同於親生子。對於司馬康的教育,司馬光更是盡到了一位父親所能及的一切,雖然從血緣上說,司馬康不是他的親生子。

司馬光注重嗣子不僅體現於自家,也體現在他的治國理念中。宋仁宗沒有親生兒子,司馬光力主宋仁宗在春秋鼎盛之際,便立嗣子以繼承國統。這是件皇家非常忌諱的事,但司馬光一再上奏,希望仁宗「果斷力行」,同時指出,那些不希望過早立嗣的人,心裡都是打著小九九,各想付立其所依附的宗子們。基於司馬光的堅決主張,宋英宗才得以在仁宗生前便確立嗣子儲位。

宋英宗即位後,打算尊崇自己生父為皇考,司馬光對此堅決反對。他引經據典論證「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私其親」,大意是說,既然被收養作為收養人的法定繼承人,就不能再保留與親生父母的法律關係,這與近代收養法的原則大體一致。

司馬光年老時,社會風氣日漸奢侈,人心浮躁,官場的人競相講排場、比闊氣。他感到這種風氣會對子孫後代造成不良的影響,於是,特意寫了一篇《訓儉示康》的家訓給兒子司馬康。在這篇家訓中,他先從自己的經歷談起。我出生於一貧寒家庭,清白的家風世代相傳。自己的性格從來是不喜歡豪華奢侈生活的,小時候,大人要給孩子們穿上有金銀裝飾的華美衣服時,自己總是害羞脫掉它。接著,他列舉了真宗時的宰相李沆、仁宗時的宰相張知白、春秋時魯國大夫季文子等人勤儉傳家的例子,又舉了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公叔文子、晉朝太傅何曾、太僕石崇、本朝萊國公寇準等人奢華鋪張以致後代招禍的例子,論證「成由儉,敗由奢」這一古訓。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司馬光的言傳身教下成長,司馬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從小嚴謹,博覽群書,敏學過人,歷任校書郎、著作佐郞兼侍講等職務,並作為父親的助手參加了《資治通鑒》的編撰工作。他生活簡樸,為官清廉,被後人譽為「為人廉潔,口不言財」的賢人。《宋史》中專門有司馬康的傳記,附在司馬光列傳之後,「途之人見其容止,雖不識,皆知其為司馬氏子也。」

註:上文根據本人編著,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家風——中華精神的傳家寶》一書改編,適當做了增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川歷史微課堂 的精彩文章:

清廉勤儉 詩書傳家——傳承林則徐家族優良家風

TAG:百川歷史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