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第一釘子戶」的故事是假的 | 短史記

「民國第一釘子戶」的故事是假的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下面這段「美談」:





「今天我們到蔣氏故居,就會看到蔣家面臨剡溪的大院右側,有一個『周順房千層餅店』,嵌在蔣家大院的一角,顯得有些另類。原來,蔣介石發跡後,準備把老家的舊房子拆掉擴建。周圍群眾接到拆遷通知後紛紛搬遷,可隔壁周順房千層餅屋的主人,對政府的拆遷通知並不買賬,執意讓蔣介石本人和他談搬遷的事。蔣接到手下人的報告後,並沒有難為這位昔日鄰居,只說了一句:『遷不遷由他去吧。』於是,這個『周順房千層餅屋』就這樣保留下來。」




因為叫板蔣介石,「周順房千層餅屋」有了一個「民國第一釘子戶」的美譽。




這段故事,究竟是真是假?



無史料可證的「美談」




最早記錄此事的資料,是1965年何國濤、張明鎬合作整理的《蔣介石在溪口》一文。





據何自述,該文最初由張明鎬(奉化人,曾受蔣介石之命擔任武嶺學校校長)口述,何國濤整理。後又訪問了蔣介石的廚司蔣小品、「兩位曾充侍衛官的蔣姓本族」、蔣介石的「機要秘書」汪日章、蔣經國生母之兄毛懋卿等人,並「從唐瑞福、朱贊卿、楊菊庭、孫義朵、徐汲清以及一向被蔣介石尊為老師的孫表卿那裡獲得有關補充資料」,才最終寫成。①




據該文稱,蔣介石擴建舊居「豐鎬房」時,曾讓眾多同族之人遷出,並為他們另造房屋。但有一戶叫「蔣小桂」的同族堅決不肯前往新宅,最終以金錢補償了事





「蔣介石踏上政治舞台後,老宅保留原式不動,另造新宅兩幢,一幢在祖堂後面,一幢在祖堂西首,最後又拆去新宅後面的不少民房,起造一排十間中西合璧式的新屋,供衛隊和宅內打雜僕役居住,屋頂有平台,便於瞭望警戒。此宅結構很普通,規模也不很大,但有一點很突出,就是樓與樓之間,都有走廊相連接,而且宅內樓梯特多,前面都有走廊,雨天不必走濕路。……溪口鎮上居民,多築有自造住宅,祖孫相傳,世居於此。蔣介石為了光耀門楣,在老宅周圍多次擴建新宅,迫使附近住戶遷離他們的祖宅。這些被迫移讓的住戶,都是蔣姓的子孫,共有十餘戶,即蔣雲金、蔣小福、蔣永福、蔣生才、蔣小雲、蔣林生、蔣興全、蔣公坤、蔣小桂、蔣周興等。豐鎬房的當事人雖然在上街另造房屋二十五間,供遷讓住戶居住,但這些住戶是不願離開他們的祖宅的,只是由於蔣介石位高勢大,敢怒不敢言,只得忍痛遷讓。其中蔣小桂一戶,因堅決不肯搬進新宅,由豐鎬房貼給少數遷讓費了事。」②




與溪口蔣氏有著姻親關係,曾在蔣家「豐鎬房」做過八年賬房的唐瑞福,也留有一份大體相似但細節頗有不同的口述資料:





「原來的溪口豐鎬房老屋,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現在的烏漆大門是老樣,『報本堂』從前也是堂前,只不過經過修葺一新。『素居』進門處的樓房和兩廂都是蔣介石發跡後修建的。

原住在那裡的有二十幾戶蔣家同族人家,豐鎬房為他們在上街造了二十五間屋移居,因上街好做生意,大家都樂意。只有一戶不願搬移,也沒有要他遷讓。

這形跡現在顯然可見。」③



按張明鎬的說法,住戶們「敢怒不敢言,只得忍痛遷讓」。按唐瑞福的說法,大部分住戶很樂意搬遷。




後者可能更接近事實

。據蔣緯國回憶,在溪口鎮,「家境好一點的人家住在上街,上街就是溪的上游,我們住在下街,屋名為豐鎬房。」④上街也確實好做生意,蔣家的玉泰鹽鋪,早年就是開在上街。

另外,上街新修住宅乃是樓房,以新換舊,以樓房換平房,也是很划算的事情。




至於不願拆遷者,張明鎬的說法是以給錢的方式解決問題,唐瑞福則稱「沒有要他遷讓」。二者孰是孰非,很難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張、唐兩文,

均聲稱被拆遷的乃是蔣氏同族之人

,未提及有異姓被捲入此事(奉化市政協文史委員會2012年編著的《奉化建築探勝》一書,稱不願拆遷之人名叫「蔣寶福」,與張文有所不同)。

在坊間有著「民國第一釘子戶」之譽的「周順房」,卻是周姓人家的產業。筆者未曾見到有任何親歷者的回憶資料提及「周順房」被蔣家列入拆遷範疇。




至80年代末,因統戰需要,溪口蔣氏故居經修繕後重新開放,不少遊客對豐鎬房的布局居然不是四方形,居然被「周順房」在東南角「霸佔」走一塊,感覺很疑惑;溪口當地負責接待遊客(主要是外賓)的工作人員,遂很「自然」地把「周順房」演繹成了抵制蔣介石拆遷的主角。如1987年台灣藝人凌峰率攝製組來溪口為《八千里路雲和月》取景,工作人員就給他們講了一個和本文開篇之「美談」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⑤




其實,並沒有任何材料能夠證明豐鎬房在擴建時,曾追求過布局上的方方正正。不過,周順房的後人提到:當年豐鎬房擴建,新建的東廂房,與周家放柴草、養牲畜的三間小屋太近,經協商後,

周家「為蔣家出讓了一間小屋,就是現在東廂房前的一塊竹園」

⑥,似較為可信——東廂房預定給宋美齡居住(實則宋從未住過),優化房屋周遭環境,當是情理中事。




綜上,一種比較保守的結論是:





1、要否定唐瑞福(豐鎬房賬房)這樣的親歷者的回憶,材料是不夠的。


2、要肯定「周順房」就是唐瑞福這些親歷者口中提到的「釘子戶」,材料也是不夠的。

3、豐鎬房擴建時,在拆遷中遇到的阻力不大,原因是給被拆遷者提供了遠優於舊日的居住環境。





圖註:豐鎬房平面示意圖。黃色部分是豐鎬房的主要建築。傳說中的「天下第一釘子戶」位於右下角空白處




「呈請官廳,勒令讓賣」風波



雖然「民國第一釘子戶」的故事真假參半,但蔣介石在溪口購房,確實是碰過釘子的。





時為1921年5月4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環境難打破,只有出俗為僧而已。周慶兄(

蔣介石族兄,蔣介石譜名周泰,此人譜名周慶)

頑強,出銀五百元、商售其典肆屋(臨街鋪面),為武嶺高等小學。不肯雲。

唯有呈請官廳,勒令讓賣,了卻一重公案。

蓋此事非理可喻也。人類以敬愛相尚,況乎家族之間。」⑦



蔣欲出銀五百元,購買同族的臨街鋪面,作為「武嶺高等小學」的校舍,與蔣母病重,遺言要求蔣以「所遺家產之半自辦義務學校,教授鄉里子弟之因貧失學者」有關。同族不願出售,令蔣憤慨,決心「呈請官廳,勒令讓賣」。雖然蔣辦學的動機很好,但這種做法,與「強拆」並無二致。




此事後續具體如何運作,語焉不詳。惟蔣介石稍後得到了這一臨街鋪面,是可以肯定的。

1921年6月,蔣母去世。蔣緯國回憶說:





「祖母過世之後,父親的經濟情況也稍微好一點,就買下豐鎬房前面一幢樓房,那幢房子雖然不錯,但是也有一兩百年的歷史,從前開過當鋪。」




這棟新買的房子,無疑正是「周慶兄」不肯賣的那棟「典肆屋」。




同年9月,溪口水災,蔣介石家中「典肆、正屋、扶梯浸沒水中約有七尺多深」,蔣緯國等避居二樓,以餅乾充饑度日。可知「典肆屋」此時已完成了產權轉讓。




至晚到1922年2月5日,「典肆屋」的一樓已被用作「禽孝區立完全小學」校舍。該日,蔣介石在給蔣經國、蔣緯國的家書中寫道:





「我前日接到你們上月十一日所發的信,方才曉得你們快要搬到城中去過年了。過年是在溪口家鄉最熱鬧最快活的。你們不在家中過年,是錯過了。近來仍舊搬回到溪口住了么?

我家中當店屋改做學堂,我已經同校長陳先生商量妥當了。如樓上房屋有空餘,你們只管去住在裡面;否則,你們不如到新屋去住便當些。

」⑧




略言之,1921年的蔣介石,雖已有資格主導化解族中糾紛,但名聲和影響力尚不足以威服溪口民眾,故先是購買同族臨街鋪面受阻,後欲利用本地「文昌閣」辦一座新式圖書館也難以如願。⑨蔣心目中真正滿意的武嶺學校,直到1928年才動工興建,至1931年底竣工。




在成為全國性的領袖人物之前,蔣對回鄉做事的感受是非常負面的,其日記云:





「鄉居極感痛苦,事事為俗人掣肘,無改良社會幾無機會」「鄉愿不死盡,殊鮮居鄉之樂,此後不願來鄉也。」……⑩





圖註:豐鎬房內部




注釋


①何國濤,《關於〈蔣介石在溪口〉一文的改正與補充》,收錄於《文史資料選輯 第85輯》。②張明鎬、何國濤,《蔣介石在溪口》,收錄於《文史資料選輯 第73輯》。③唐瑞福/口述、范學文/整理,《溪口舊事》。收錄於《蔣介石家世春秋》,《團結報》編輯部/編,1991。④蔣緯國/口述、劉鳳翰/整理,《蔣緯國口述自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P40。⑤馮華,《海外來客溪口行》,收錄於《奉化文史資料 第6輯》。⑥《周孝裕:我不是最牛釘子戶》,錦鳳網,2016/06/22。⑦蔣介石日記,1921年5月4日。⑧蔣介石,《致蔣經國》,1922年2月5日。⑨1921年4月30日,蔣日記中載有「置酒會才世房長及族人」,仲裁族內房屋分配之事。10月28日,蔣日記載有「興辦武嶺學校,鄉愿多作梗」之事,並提到溪口周姓代表人物周星垣「頑舊尤甚」。⑩蔣介石日記,1921年11月29日、30日。







推薦閱讀:




如此油膩且喪的「國學經典」在清代流行,並非偶然





這套恢復高考第一年的真考卷,你能得多少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真如高曉松所言,鄭成功是個「大倭寇」嗎? | 短史記
致遠艦殉國沉沒,存在三處可疑細節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