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文章節選自《紙影尋蹤:曠世發明的傳奇之旅》(三聯書店2018年1月刊行)。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與微信後台聯繫。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蘭亭序》神龍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 | [英]亞歷山大·門羅

紙的蹤跡開始於在中華大地出土的少量零星殘片。在公元前最後幾個世紀,一種厚的絲織品被用作書寫材料,並在它的基礎上產生了另一種用桑蠶絲下腳料做的縑帛。這種新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赫蹏」。「赫蹏」是由動物纖維製成的,它可算紙的近親,但絕對不是紙,因為嚴格來講,它不是用木本或草本植物的纖維做成的,也沒有經過浸解這個流程。以植物為製作原料是紙的第一個明確特性,但是「紙」的中國漢字卻不是來源於紙本身的特性,而是來自絲。「紙」這個字的左半邊是一個意為「絲」的偏旁,偏旁是漢字意思的指示者。在這個例子中,它看上去像是底部畫線的大寫字母E,這個漢字右邊的部分只是用來表音。這個中國漢字就是「紙」,它的聲調先落後起,就像一個翻轉的斗笠。

與絲織品的混淆讓紙的早期歷史變得撲朔迷離,但是「紙」這個字似乎從來都只是用來表示「紙」。在王朝的官方史書記載中,紙和絲都作為書寫材料出現過。公元前12年,漢成帝的皇后、能歌善舞的趙飛燕給一個剛為皇帝生了兒子的宮女在赫蹏上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要求這名宮女自殺,那個新生的男嬰後來被殺。)公元前93年,當太子去見就快駕崩的父親漢武帝時,皇帝的特務頭目江充建議太子用一張紙遮蔽住鼻子,因為「上惡大鼻」。在學者許慎於100年前後編寫的《說文解字》中,「紙」被描述為「絮-苫也」,這種清晰描述表明「紙」這個字不表示絲織品。

1975年,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發掘了一個墳墓。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在其中發現的秦簡中,「紙」這個字在歷史上第一次露面。

人毋故而發撟,若蟲及鬚眉,是是恙氣處之,乃煮賁屨以紙,即止矣。

在同一個世紀,一個奔馬雕塑被安置在中國南部的一個墳墓中,馬背上馱著的東西是被宣稱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紙殘片,雖然它的年代從沒有被獨立測驗過。大部分發掘出的紙片屬於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它們大都出土於中國西北部,那裡乾旱的氣候使古代垃圾場到了現代成為文物陳列館。其中一些紙片是包裝用的,它們褶皺的表面寫有所包裹中藥的名字。

紙碎片首次出土是在貧困和偏遠的中國西北部,而不是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富庶城市附近,這不是巧合。竹簡和縑帛是富人用的書寫材料,地位尊貴,完全配得上生活在中國東部和中部的貴族、高官、詩人和皇帝的毛筆。而紙只是一種便宜物件,只有那些買不起竹簡的人才會用。竹簡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和書寫密不可分,並逐漸取得高貴地位。況且,儘管竹子在廣袤的中國大地多有生長,但在中國最遠的北部或西北不適合種植。另外,氣候乾旱的西北部比濕潤的南部更適合保存紙。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出土漢簡

紙的發明很可能出於偶然。例如,根據從3世紀起留下的歷史記錄,為重新利用舊的絲織品,浣洗婦人會先將它們進行清洗,洗完後,再花二三十天漂白。用這種方式處理舊絲織品在公元前3世紀和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很普遍了。洗凈漂白的舊絲織品在平坦之處晾曬久了,會形成平滑的薄片,可以拿來做上好的書寫材料。許多中國學者和顯貴此前很久就在縑帛上寫字作畫,因此這種新發明在當時看起來並非重大革新。不過由於缺乏證據,這只是推測。也可能是尋求出售新奇珍品的商人發明了紙,用它製作裝飾品、服裝、傢具、窗戶、風箏、打掃用具、模型或玩具。在一個不乏能工巧匠和寫作者的國度,紙可能被重複發明了好多次。如今,沒有歷史學家認定紙是作為書寫材料被發明的,但紙張第一次被用於書寫的意義遠大於它被發明出來的那一刻。歷史學家至少向我們提供了一位象徵性人物去回顧紙的歷史。將紙放在毛筆下寫字並不是蔡倫的主意,但可能是蔡倫和他效勞的皇后在歷史上首次意識到紙的這一潛能。歷史公正地確認了他們對普及紙所做的貢獻。

蔡倫於1世紀晚期成長於耒陽——位於中國長江以南,是湖南省的一個小城。從公元前4世紀起,隨著成群結隊的漢族人遷移到湖南砍伐森林、開墾田地、種植水稻,那兒成為漢族的移民中心。

蔡倫作為政府官員在75年之後平步青雲,這一年他入宮為宦官,這項工作的一部分職能是當皇室成員的內侍管家。他在漢和帝登基兩年後成為皇帝的私人顧問,之後出任尚方令(置辦和掌管宮廷器物),管理帝國工匠,負責製造傢具、刀劍和其他皇室所用諸器物。正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研究如何高效率地造紙。

在89年或90年,漢和帝視察了洛陽的國家圖書館,在此碰到了蔡倫——一個在先帝當政晚期入宮的太監。7後來,一位學者被召入宮,這名學者對於圖書有異乎尋常的熱情,命令各郡國向皇帝進貢紙,很難想像他們沒有討論過將造紙這項技術和書寫融合起來。97年,蔡倫成為宮廷作坊的頭目,並提議對樂器和武器重新設計。皇帝看到帝國圖書館混亂不堪,竹簡木牘雜亂成堆,書籍內容混亂不清,他要求蔡倫深入研究並仔細整理。但是蔡倫需要一種更合適的書寫材料做記錄。

蔡倫成長的南部溫暖小城耒陽氣候濕潤,比乾旱的北方更適合造紙。苧麻是一種東亞本土的蕁麻科植物,在湖南北部十分常見,如今棉紡廠在紡織過程中產生的苧麻下腳料依然用來造紙。在蔡倫出生以前,苧麻就用來製作布料,可能是像苧麻這類植物纖維的氈合(氈合是指將纖維搗碎,緊壓和凝結的處理過程)過程使蔡倫想到可以將它用於造紙。在蔡倫生活的時代,當地人會用楮樹皮做衣服、毯子和包裝材料。通過加水,樹皮可以被捶打成原來的十倍大,碎片可以首尾相連地黏結在一起,形成像紙一樣的平面。一個工人一天只能生產出兩到三張這樣的平面——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

蔡倫認為氈合比捶打高效。他創製了一種植物纖維紙,原料繁多:桑樹皮、大麻、破布、亞麻、舊衣服和漁網。雖然蔡倫最開始造紙時利用了他南方老家隨處可見的楮樹,但此後,為數眾多的樹皮、植物的韌皮纖維、草和其他植物纖維都被用來造紙,僅舉幾例:桑樹、竹子、苧麻、大麻、稻草、捲心菜的莖、薊、金絲桃、草皮、錦葵、椴樹皮、玉米苞葉、金雀花、松果、馬鈴薯、蘆葦、七葉樹樹葉、胡桃樹皮和黃麻等。

蔡倫將樹皮、大麻、破布和亞麻用水浸泡,很可能會再加以漂白,然後將這些原料搗碎加水後做成紙漿,這很快成為造紙過程中盛行的浸解手法(在水中浸泡纖維成為紙漿的過程)。將一片紗布繃緊固定在竹子框架上做成抄紙器,把它插入紙漿再提起濾水後便得到一張紙,將紙揭起晒乾後即可使用。可見,造紙有兩個關鍵因素:它的原料必須是植物纖維,必須經過浸解這一流程。其他地區的一些書寫材料,工序看起來相似,實質卻不同。例如,中美洲造「紙」術,誕生時間不晚於5世紀,可能還要早數個世紀。雖然也是將原料放在水中浸泡備用,但是中美洲人浸泡原料是為了便於捶打併纏結成片,而不是為了做成紙漿。只有後者才是真正的浸解,這是極端重要而又難以逾越的技術界限——與波利尼西亞人後來用的書寫材料類似,中美洲人寫字用的「阿瑪特」表面粗糙,不適合快速、複雜和全面的書寫。在西班牙征服者到達新世界以後,西班牙國王的宮廷醫生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托萊多(Francisco Hernández de Toledo,1514—1587年)準確指出,與表面平滑的歐洲紙相比,「阿瑪特」質量低劣。蔡倫生產的紙,不僅適合書寫,而且生產效率也很高。同一個工人通過捶打樹皮一天只能生產兩到三張紙,但是用蔡倫的方法一天卻可以製造兩千張紙。如果說蔡倫是使得紙廣泛應用於書寫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師,那高瞻遠矚的鄧皇后則是促進紙和書寫結合的媒人。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浸解:在中國中部,蒸煮竹纖維是造紙流程中的一個環節。盛有竹料和水的大桶下面是燃燒著熊熊火苗的灶膛。這種「蒸汽浴」(照片拍攝者在日記中如此描述)能夠將竹子煮軟,有利於竹纖維分解。這張照片由羅馬天主教傳教士南懷謙(Leone Nani)拍攝於20世紀初,這張非同尋常的照片展現了他1904—1914年在中國農村地區所看到的景象。南懷謙在華期間,統治中國的帝國(這一體系在兩千多年前建起,同紙出現的時代幾乎處於同一時期)最終滅亡(版權所屬:宗座米蘭外方傳教會檔案館)

鄧綏是漢朝太傅高密侯鄧禹的孫女。她於81年出生在南陽的養牛之鄉。據官方傳記記載,她六歲就開始讀《尚書》,十二歲時讀《詩經》和《論語》。她的母親批評她不管居家之事後,她白天做家務,夜裡則讀書不倦,被家人稱為「諸生」。父親認為鄧綏比任何一個兄弟都要出色,經常同她商議事情。她甚至還得到了超自然力量的讚許:一個相面術士告訴鄧綏,她臉部的骨相同傳說中的商王朝創建者湯是一樣的。

95年,她進入後宮,並成為後宮中姿色最出眾的女子之一。熱忱的漢朝歷史學家寫道,鄧綏身高七尺二寸,謙恭端莊,每次參加宴會都衣著樸素。她深得漢和帝寵幸,當和帝的皇后於102年被廢黜後,鄧綏被皇帝選中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

106年的中國處於財政危機中,漢和帝駕崩,鄧綏臨朝聽政,她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是中華帝國的實際掌權人,當然她面臨著明顯的權力挑戰,因為女性最高統治者在中華帝國很罕見。她兩次打開帝國糧倉賑濟饑民,興修水利,削減皇家祭祀大典的名目並儉省膳食。她一天只吃一餐,減少宮廷御馬的食料,削減了侯爵封地收益,削減了土木營造,裁撤官署,削減官爵。她平定了西部和南部的嚴重叛亂,治理了帝國多個地區的洪水、旱災、冰雹和風暴。她在政治謀略方面擁有特殊天資,不過她的遺產首先是在藝術領域。她始終保持了書卷氣,反對陳腐的官方教學方式。她注重提拔「方正」「敦樸」「仁賢」之士。即使作為太后,她依然保持了對儒家典籍、歷史、數學和天文學的興趣。她甚至命令鄧氏家族約七十名成員和皇室成員一起學習經史,並親自監督他們的考試。她在統治期間贊助的一項主要事業是校訂五經,她選定蔡倫在藏書閣監督這項工作的進行。藏書閣位於帝國宮殿的東觀。

114年,鄧太后裁撤了蔡倫所領導的部門後,給他加官晉爵並賜予封地。蔡倫成了鄧綏的私人顧問,而且可能為她管理家務事。根據《資治通鑒》(這本書多達二百多萬字,記載了跨越中國近14個世紀的歷史)記載,鄧綏拒絕了當時四方郡國(例如,今天的中國西南地區,越南和朝鮮)的其他各種貢品,要求它們每年只進貢筆墨就可以。官方的《後漢書》也記載了此事。(另有史料記載,3世紀以後東南亞開始向中國進貢紙。)

她鼓勵蔡倫進行造紙實驗,資助他的研究工作,密切關注相關進展。當蔡倫取得成功後,鄧綏在宮廷中推廣「蔡侯紙」,這標誌著紙在帝國高層的第一次露面。在此之前,用紙寫字被認為有損精英人士的尊嚴。(例如,現存的一封寫於鄧綏去世後幾十年的信件中,一名官員對於用紙寫信向對方表示歉意。)

蔡倫通過仔細鑽研和一系列實驗改進了紙的質量;他的前輩沒有製造出如此適合筆墨的書寫材料。在蔡倫和鄧綏所做工作的基礎上,9世紀,中華帝國在首都長安建起隸屬於皇家圖書館的造紙廠。這個造紙廠在四個造紙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有一些歷史學家將它比作行會)的指導下生產。

鄧綏在121年去世,這一年,蔡倫的紙獲得官方認可,雖然政府在以後幾十年中繼續使用竹簡,但紙的應用愈發廣泛。鄧綏去世後,她在朝廷上的對手迫害了她的家人及親屬,指控他們謀反,還令蔡倫接受廷尉傳訊。蔡倫沐浴後穿上朝服,飲毒藥自盡。

蔡倫的遺產是一種新型紙,造紙原料採用的是遍及中國南北、生長迅速的多種植物。在2世紀餘下的時日,紙的質量不斷改進,價格逐漸下降。紙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被廣泛運用的書寫材料要感謝蔡倫的工藝和鄧綏的先見之明。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中國中部地區造紙作坊中,工人將新抄造的紙緊壓晾乾。義大利傳教士南懷謙拍攝了這張照片

紙還需要同竹簡的穩固地位競爭。竹簡畢竟同中國最受崇敬的寫作——從典籍到政府歷史記載再到個人詩文寫作——密不可分。竹簡的特有形狀(將竹子削成長條形)很優雅地符合文學習俗,從而滋生了紙並不適合嚴肅書寫的意識。在同一歷史時期,人們認為縑帛是一種更加可敬的書寫材料,部分是因為它質量好,與精英人士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蔡倫改進紙二十年後,學者崔瑗在一封寫給友人葛龔的信(無疑是由首創於周朝的政府郵政系統遞送的)中說道:「並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

在190年漢朝首都遷回長安以後,這個王朝的最後三十年混亂無序,前景難測。政治和社會秩序的瓦解給紙帶來了巨大機會:它引導精英再次質疑這個朝代的根基,包括它的正統儒家信仰。在極端混亂的社會狀況下,以竹簡和縑帛為基礎的書寫體系很難維持,這一體系被書寫的傳統習慣(遵循簡潔又語焉不詳的書寫方式)和漢朝的政治秩序所束縛。竹簡數百年來被天然地等同於它表面的書寫內容所呈現的價值,然而,就其尺寸來說,它限制了作者表達內容的篇幅。另外,在社會動蕩時期,收藏竹簡文獻的藏書閣易受攻擊,而且想要妥善運輸書籍也很困難。

然而,與竹簡相比,紙易於生產,能容納更多文字;用途的多樣性減少了它書寫體例方面的限制,增加了自由發揮的餘地。紙是一張張空白頁面,它允許作者無拘束地書寫,如其所願地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作者能比以前更多次地修改草稿。他甚至能夠把單張的紙摺疊成數頁,然後將一部長篇作品寫在這張紙上。總之,紙能使作者恪守敘述準繩,緊緊抓住寫作主線,令中心點貫穿文章始終,當然不是說作者以前無法做到這些,但是紙能將這一切都更為迅捷地呈現在作者眼前。作者不必事先在大腦中把所有文字都籌劃好,他有更多空間更細膩地去表達感情,並且可以探索新的書寫體例。紙讓他對作品有了更大的掌控力。

紙能夠使朋友之間超越空間的限制進行交流。在紙與竹簡併用的年代,知識分子繼續用竹簡書寫正式的政府公文,但是他們在給別人寫信時最開始是用竹簡和木牘,從2世紀初期起開始用紙(由於書信這種文體在文學史上地位平凡,這種轉變相當順利,而被奉為圭臬的《論語》並沒有用紙書寫)。一些2世紀的用紙書寫的信件中,很多知識分子驚嘆於能夠以這種方式如此容易(而且便宜)地與相隔千里的朋友交流。生活在2世紀的馬融和竇章,就是這樣兩位好友,雖然相隔兩地,他們卻通過頻傳書信保持密切友誼。官方的《後漢書》記載了他們的交流:

融集與竇伯向書曰:「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跡,歡喜何量見於面也。」

對於像馬融和竇章這樣的士大夫,紙有助於他們同其他藝術家和學者進行更便捷、更深入的交流,因為他們閱讀和撰寫文章更加容易。紙推動書寫者發出更加獨立的聲音,寫出更多字數,它還幫助他們聆聽到更多其他書寫者的聲音,即使他們遠在數百里之外。據官方史書《晉書》記載,著名文學家陸機(261—303年)因很久沒有收到家書感到不安,陸機問他養的狗「黃耳」能否為他送信,「黃耳」邊搖尾巴邊吠叫以示回應。陸機於是將信放入竹筒中系在「黃耳」脖子上,後來,他驚喜地發現「黃耳」帶著回信從他的家鄉凱旋。《晉書》大膽宣稱,陸機用狗送信「其後因以為常」。

緊隨書信出現在紙上的是賦,這兩種文體在東漢滅亡後都變得欣欣向榮。此時紙已贏得儒家典籍的青睞,不過在這之前紙已將不那麼高貴的題材拖入文學的聚光燈下,使得一度被認為並不高雅的作品贏得了新的賞識,其中包括不那麼傳統的詩文體裁,人們發現這種不太嚴肅的體裁更加具有表現力。

雖然2世紀起,紙本書籍就越來越流行,不過紙相對於竹簡的優勢從3世紀中期才開始體現,因為規模化生產降低了它的成本,有助於它社會地位的提升。即使蔡倫所發明的紙的價格還有大幅下降的餘地,當時已經顯出相對於竹簡的成本優勢。當然,學者和政府官員早在2世紀就已經使用了紙,尤其是在寫作私人性質的文章時,這大概是因為他們要自己出資購買用於書寫這種文章的媒介。在3世紀早期,就有了紙成為政府官員文具事例的相關記載。由此可見,在蔡倫和鄧綏去世後一個多世紀,中國便已經進入紙時代。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盲人學者伏生憑記憶向同為學者的女兒羲娥口述《尚書》,她將伏生的方言翻譯成官話再講給跪地伏案整理的晁錯。(這幅畫最異想天開之處就是晁錯用紙寫字,因為紙在一兩百年後才成為經典書籍的載體。)這幅作品或許創作於15世紀晚期,在伏生授經大概一千七百年之後。明朝畫家杜堇運用適宜的形式主義藝術手法表現這一場景,有力地闡明了傳統中國文明的頭等大事——保存經典(?2014,圖片版權屬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藝術之源資料庫/佛羅倫薩斯卡拉圖片庫)

4世紀,伴隨王羲之的成長,中國形成了一種紙文化。正是在這種文化中,他得以學習技藝。353年,這位書法家五十歲,他邀請了四十一位包括詩人和書法家在內的朋友,在紹興的蘭亭參加年度春季消災儀式(舉行洗濯祭禮以祛病祈福)。這群人坐在亭子旁邊的溪水畔,洗濯自己以免除厄運。僕人們將裝滿酒的小荷葉杯放入溪水,杯子順著水流的方向朝他們漂來。當杯子停下時,面前的賓客要麼喝了這杯酒,要麼就寫一首詩。到這天結束時,王羲之和他的朋友總共作了三十七首詩。

王羲之決定寫詩時已經半醉。他拿起用鼠須做的毛筆,在縑帛上潑墨寫下《蘭亭集序》,從此行書作為流暢、飄逸的字體流行開來。王羲之創造了一種有韻律的字體流派。這是他最出色的得意之作,到現在也依然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書法作品。這幅作品問世後,對它的研究就沒有停止;儘管從7世紀中葉起,對它的研究要靠摹本,因為原作已經不存於世。王羲之隨後又寫了超過一百幅《蘭亭集序》,但是沒有一幅比得上原作雅緻、有生氣。在流傳了數百年後,唐太宗李世民最終通過詭計得到了《蘭亭集序》,649年他去世時作為陪葬品埋入墓地。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明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故宮博物館藏

紙和書寫的成功結合對於知識的傳播具有孕育作用。到了4世紀,書卷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是奢侈品了,它的平價使得人們對紙本書籍司空見慣。伴隨著這種轉變,知識不再被精英階層所壟斷;隨著知識的釋放,紙迎來令人驚嘆的大規模生產。語言史學家顧立雅(Herrlee Creel)估計,從公元前1500—前1000年,即書寫在中國充分發展起到18世紀中葉止,在中國出版的書籍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地區所有語種的書籍總和。這個帝國的遼闊疆域和好學之風是原因之一,但是,若沒有紙的興起,這不會成為現實。

王羲之去世後,他的很多幅書法作品作為隨葬品埋入墳墓。他寫下的文字是他留下的最大遺產。他通過毛筆字的形體和特性來表達文字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如同辭典能給文字釋義一般。中國書法將文字的意義和書寫者的心境相融合,這標誌著書寫者的地位不斷提高——他們再也不僅僅是一個抄寫員。王羲之的書法飽含熱情,別具一格,略帶憂傷,他當之無愧是新的紙時代的奠基者之一。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紙影尋蹤:曠世發明的傳奇之旅》


[英]亞歷山大·門羅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1

ISBN: 9787108060402 定價:45.00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購買)

一項中國發明是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的?為何其傳播與世界三大宗教的發展互為因果?其表面又何以凝結了人類最重要的理念?

紙在中國漢代的宮廷里改良,為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追溯了這項發明的跨時空旅程,故事從西域的佛經翻譯者開始,穿越中東阿拔斯王朝的知識世界,最終來到歐洲伏案工作的宗教改革家和近代科學家面前。作者旁及歷史文化的點點滴滴,更饒有興趣地描寫了那些攜帶紙張、在絲綢之路上絡繹於途的信徒和商人。正是因為紙,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交流成為可能,進而打開了曾經長期關閉的各種可能性,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歷史的走向。

—END—

歡迎點贊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8年1月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沉澱歷史 喚醒時間 遇見自己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紙張是怎樣被用於書寫的?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紙影尋蹤》,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