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次世界大戰,德軍都渴望速戰速決,只因為要實現此人的天才戰略

兩次世界大戰,德軍都渴望速戰速決,只因為要實現此人的天才戰略

前言:「施里芬計劃」,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擔任德軍總參謀長施里芬元帥制定的德軍兩線作戰的方案,其核心思想是「速戰速決」;即利用德軍處於內線、並且軍隊質量佔有優勢的有利條件,先發制人打垮法國,再轉向東線對付俄國。

能夠設計出如此完美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施里芬對法俄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都做了細緻分析。法國鑒於普法戰爭的經驗教訓,在德法邊境修建了大量的築壘地帶,因此從邊境直接攻打法國對於德軍來說就變得異常困難。

兩次世界大戰,德軍都渴望速戰速決,只因為要實現此人的天才戰略

法軍壁壘

加上法國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製造先進武器的能力,也非常容易使德軍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而東線的俄國要相對落後一些。其廣袤的領土,過時的基礎設施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僅意味著完成戰爭動員能力的時間比法國要長得多,也意味著德軍必將在東線陷入持久戰。

因此,施里芬將目光投向了法國的鄰居——比利時。

比利時的地形以平原為主,擁有發達的道路、橋樑系統,有利於德軍快速行軍。並且比利時是個小國,沒由戰略縱深,這意味著德軍一旦通過比利時領土就能夠進入法國。

兩次世界大戰,德軍都渴望速戰速決,只因為要實現此人的天才戰略

一戰德軍

在施里芬設計的作戰方案中,德軍主力將分為東西兩部分。其中,西線是德軍第一階段重點進攻的目標。而西線的德軍又分為佯攻或者防禦的左翼和主攻的右翼。按照他的設想,西線德軍的左翼應以19個師牽制住邊境上的法軍。

而主攻的53個師則應以儘快的速度打開經比利時的通往法國的通道,趁邊境的法軍重兵集團被左翼牽制住的時候,集中力量攻陷巴黎,進而從法軍背後發起進攻,再與左翼形成包圍將其全殲。

施里芬判斷,俄國至少要花費六到八個周才能完成戰爭動員,因此德軍要在俄國完成之前的時間差將擊敗法國。鑒於德軍主力已盡數調往西線,此時東線就務必採取守勢,即僅以10個師配合奧匈帝國軍隊在東線防止俄軍進攻東普魯士。

兩次世界大戰,德軍都渴望速戰速決,只因為要實現此人的天才戰略

東線戰事

「施里芬計劃」是1905年提出的,他本人則於次年退役。由小毛奇元帥接任總參謀長一職。他認為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塹壕、堡壘、鐵絲網已經變得越來越常見。加上其配置的重機槍、野戰炮使得防禦的難度被大大降低。

而這一時期,法俄兩國的實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法軍裝備的重機槍和輕重野戰炮的數量大大增加,並且有了一定數量的作戰飛機。

而俄國的動員能力和機制也有顯著提高。因此,施里芬的方案雖然戰略上總體是正確的,但在戰術上必須做出調整;西線德軍的左翼和右翼分別為55個師和23個師。同時,東線也不能忽視。

戰爭爆發後,德軍於1914年8月初在比利時的列日要塞遭遇意料外的頑強抵抗,使得法軍獲得了寶貴時間用於整頓巴黎周邊的防務。這年9月,英法聯軍取得了馬恩河戰役的勝利,德軍也被迫在西線轉入持久戰。

兩次世界大戰,德軍都渴望速戰速決,只因為要實現此人的天才戰略

馬恩河戰役

同一時期,德軍雖然在東線取得了坦能堡大捷,但由於其盟友奧匈帝國實在是過於「爛泥扶不上牆」。至1915年春季的喀爾巴阡山戰役後,東線也轉入了陣地戰。至此,德國還是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泥潭,「施里芬計劃」徹底破產。

但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施里芬作戰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實施得十分到位。德國的隆隆裝甲戰車,僅僅六周就打敗了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也算完成了施里芬的夙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