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當下流行大字,學習《書譜》好像沒有出路?

當下流行大字,學習《書譜》好像沒有出路?

愛因斯坦:「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風向

 星空下的鋼琴曲 1

張宇樺 

00:00/02:45

臨帖幫的書友群,有時沉寂,有時激烈。那一日,群里盛傳戊戌以至春日已來,但我想,即便如此,丁酉就這樣過去了嗎?

時間是線性的,今日的成績多是昨日的艱辛,此時的不堪往往是曾經的放浪,丁酉留下的問題一定也會帶到戊戌,於是徵集書友的學書疑問,今天選幾題談談我的看法。

發力與支點

不會發力,筆按得太死,總是找不到支點

學習書法是分階段的,不同的階段要干不同的事情。

剛剛入門階段,會不會發力根本無所謂的,我在控筆班的課程中,對用筆做了兩個體系的分類,第一個是「形」,第二個是「勢」。

所以初習階段,核心問題是掌握各種形的用筆方法,順的逆的,方的圓的等等。這是第一步,過去寫描紅,也是在於對形態的理解,對筆鋒表現能力的掌握。

所以你說的筆按的太死,很多人都會經歷這個階段,主要原因是,寫得少!

有了大量書寫的累積之後,執筆緊或是松,下筆都可以會自然一些。而「按的太死」容易造成的結果是,線條會僵,行氣會滯。

所以你在夯實對形的把握能力的基礎上,多寫,然後去理解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這是理解勢和進行發力的思想基礎。

筆法,有一半是「暗物質」,就是看不見但大量存在的,存在何處?

存在點畫內部,也存在筆斷之處,點畫快慢之處、筆斷之處,便是行氣遊走所在,行氣遊走,必然有筆勢。

這張圖畫的雖絕對,但能幫你理解筆勢

所以讀帖很重要,至於發力,如果你理解上面的解釋的話,發力就會很簡單,就是「端點」慢,調鋒蓄力,「中段」快,發力行筆,如此而已。具體內容我在控筆課和書譜課中有詳細示範,可以再看看。

在此,我再引入我常用的」自行車「理論,來看待書法,你現在的問題是,車子騎得「沉」,蹬起來都有些費勁,更不會變速,而變速其實是熟練後的問題,你現在需要解決的首先是大量騎行,熟練掌握各個零件的使用方法, 熟練掌握起步、前行、拐彎、剎車的操作方法,而後忘記如何起步、前行、拐彎、剎車之時,便是你變速滑翔之日。

最後,關於支點:枕腕,則腕為支點,運指;懸腕,則肘關節為支點,運腕運指(擺動和轉動);懸肘,則肩為支點,身體和兩腳為支撐,運指運腕運臂;懸人,則...道理相同。詳見挖掘機操作說明書。

重點是指腕配合,詳見《基礎控筆》課程、《書譜六段字》課程。

另:我的一位朋友,近日賦閑在安徽老家,每日騎行幾十里,不知對書技有否提升,哈哈。

《集王聖教序》的出處

還是寫不好《聖教序》,想想還是墨跡的筆法加入的不好,分析不夠,寫著寫著跟刻刀走了。有點感覺,要找出《聖教序》里的字對應的墨跡字嗎,我認為這樣學,收穫可能會大些。老師有《聖教序》字的出處的書嗎?請推薦一下

目前能看到的出處,就是唐人摹的王羲之的那些帖。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說明你在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常用的句式就是:「假如...,那就...」

假如我有筋斗雲,我花2分鐘,飛到你桌前,給你寫兩下,都解決了。假如我可以上天入地,我把懷仁老和尚給你叫出來,別怕,有我在,讓他當面給你講字都是從哪來的,還費那些功夫幹嘛。

但現實不然,你說要把《聖教序》的每個字找到墨跡原帖,我告訴你,幾乎不可能,或者說,完全不可能。

按理說,過去1000年,肯定會有學書者和你有共同的想法,但沒有留下來任何資料。可見,這個大工程很難完成。

不僅如此,《聖教序》中的某些字,王羲之原帖里也沒有,是拼合偏旁部首而成的,所以無形中,又增加了工作量。

再退一萬步,這個偉大的工程實現了,《集字聖教序》中的每一個字,都找到了墨跡本,你認為你會直接得《聖教》遺法嗎?

不見得,你又會思考,假如有個人,會給我把聖教序中的每一個示範一遍,那我一定會寫得更好!

再退兩萬步,有人給你這麼搞了,你可能會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讓他給你把如何出帖再示範一遍,第二個問題,假如有個時光機器,能回到東晉當面看王羲之寫多好。

如此循環,一直是「求魚」,而非「求漁」的狀態。

如何「求漁」?一字一字的過,當然有可能實現夢想,但不如理解用筆的基本原理之後,再一字一字的過,效果會更好。無非是起筆、行筆、收筆。

《哪些人不適合學《集王聖教序》?》一文中,我講過很詳細的鋒的問題,你現在完全可以去寫一段時間唐摹本王行書,對筆鋒加深理解,然後再回過頭來消化《聖教序》。

另外就是多看,看古人如何表現《聖教序》,看今人如何表現《聖教序》,是一個絕佳的、免費的、看了有收穫的途徑,特別是把你正在臨的部分和他們比較比較。

《書譜》的出路

當下流行大字,學習《書譜》好像沒有出路,不知道繼續還是趕緊換方向^O^^O^

這句話,說的很功利,不知道應該用」有遠見「還是用」有投機傾向「來評價。

但無論如何,這麼現實的思考問題,也很合情合理,畢竟,作藝需要有自己風範。

看這幾十年的書壇動向,吹了多少「風」,廣西現象、學院派、現代書風、民間書法、新古典、章草風、明清調、宋人風....等等。

除了學院派和現代派(他們似乎實在解構傳統,建構新的書法藝術理念),而其他「風"其實都是在回歸,回歸傳統書法,所以《書譜》風也曾經是紅極一時。

當今書壇的主流也是在回歸,有人認為太過保守,保守到所有的國展似乎都是新人展,所有的展覽都是拼技術而已。這沒辦法,千年古國,只有更大面積的回歸傳統,才能將其文化發揚光大,只有如此,更多傳統的、現代的、探索的才能被更多人所理解。

從參展奪名的角度來看,《書譜》確實比較難以出奇,更何談制勝,一來因為好寫,寫得人非常多,基數大,二來因為審美疲勞,評委見得太多,除非出彩,很難入圍。

但話又說回來了,任何帖都可以加入作者的審美理想的,《書譜》可以寫得不一樣,小字寫成大字,大字寫成小字,本身就是投展的一個策略。

所以,最後問題來了,你把《書譜》寫到什麼程度了?你理解的多深刻了?你要換《書譜》,能否扔了《書譜》還能寫出「書譜調」?再有,現在蘇米風颳起,你是否能夠快速抓住其特點,趕在這趟風吹走之前出成績?

用《書譜》正手腳,再用《書譜》建立一套個人的技術學習方式,其他帖也只需要套用方法而已,那換帖還不是跟玩耍一般,否則,任何帖你都是要從頭學起的。

問題又回歸到我們如何學習書法上來了,再回過頭來看這些「風」,其「領風者」多是對自己喜愛的書帖,作深入的研習。

陳海良,《書譜》寫得如何?很不一樣吧,他可以上溯王家各草書帖,下探宋元明清名家,現在又在思考如何打破二王,一個線頭扯起來一串線索。

梁小鈞,草書如何?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小字寫成擘窠之書,獨步書壇。

與其當跟風者,不如當領風者,領風者不過是找到切入點,往下深挖而已。

但這句話,說著容易,但對於普通的愛好者,哪怕是「發燒友」而言,似乎都有些難,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自己現在什麼處境?是真的可以去搞其他「門派」了,還是自己想多了?搞清楚後,換與不換就是順理成章了。

學《書譜》若只是為了「正手腳」,那麼你的基本功有了,去學別家當然是好事。如果一塌糊塗,還是建議把基本的技術都學到了,再換也不遲,不然就是帶著同樣的問題到處臨帖而已。

今天先回答這三個問題,

還有幾十個問題,

陸續回復!

隨緣點贊

歡迎關注和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臨帖幫 的精彩文章:

聊《書譜》,我們聊到了康里巎巎
怎麼才算學會筆法了?《書譜》裡面這麼說!

TAG:書法臨帖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