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喉嚨、下巴、下顎——情緒溝通中心

喉嚨、下巴、下顎——情緒溝通中心

GIF

發聲器官包括喉嚨、下巴、下顎的結構和功能。

臉部發聲器官的緊張壓力與動作對應哪些情緒記憶和活動呢?由於這個身體心理部位對應各種表達的動作,例如說話、哭泣、大笑、咬牙、微笑、皺眉、聞味道、吃東西、吐痰、尖叫、吞咽等,如果這個部位充滿健康活力,這些情緒和動作就可以順暢地表達出來。反過來說,如果這些動作受到限制而無法完全表達,就可能造成阻塞、累積緊張壓力。

喉嚨肌肉大多壓抑著表達的恐懼……緊縮的喉嚨可以屏住呼吸。例如小孩子想對著父母大叫,可是大人不准他叫,於是他便把聲音壓在喉嚨里,所以聲音變得很緊或很小。喉嚨很容易感柒疾病。也常咳嗽,有時我們想大笑卻笑不出來, 因為緊縮的喉嚨和急促的呼吸使我們的笑聲無法從腹部發出來。所有的笑聲都從喉嚨擠出來,結果我們想笑得更暢快時卻咳嗽起來……恐懼常造咸喉嚨緊縮,使聲音變得微弱、聽不清楚……這種現象說起來很有道理,因為喉嚨部位的能量中心是溝通的中心。

下顎底部通常就是我們忍住眼淚、不讓自己哭出來的位置……小時候的咀嚼習慣往往使得下顎肌肉(咬肌)壓抑著憤怒……磨牙習慣(銼牙症)通常都是壓抑的憤怒所造成的。下顎的位置大多由咬肌的鬆弛和緊張程度來決定。如果小孩子無法向父母傾訴內心想說的話,他大概會收縮下顎肌肉而咬緊下顎,結果便過分咬緊牙根(暴牙),有時候也會造成「s」和「z」的發音不清楚,因為發這兩個音的時候上下牙齒必須咬合才行。

我們封鎖在下顎、喉嚨和嘴巴的情緒壓力實在大得驚人,很難相信這麼一個小小的部位竟然容得下這麼多的感覺、表達和記憶。

在一次集體治療中,有位女士說她很想疏解喉嚨和下顎經常感受到的緊張壓力。她非常肥胖,甲狀腺功能不良,我想這是因為她把壓抑的哭泣和尖叫都積壓在喉嚨里。她的煙癮很大,似乎無法表達心中的感受。她在為期四天的接觸治療活動中提出這個問題,當時參加的學員都聚在一起討論。

我和她一起走到房間正中央,她開始向我解釋為什麼她的煙癮會這麼大,為什麼她覺得下顎的壓力很大。其實不用她說我們也都看得出來,她的下顎傾斜,聲音相當刺耳。我決定採用生物能運動來幫助她放鬆緊張的下顎:我請她咬住毛巾的一端,用力咬,而我拉住毛巾另一端和她拔河。這種方法會加劇喉嚨和下顎的肌肉緊張,將這個部位的感覺加以誇大,可以使治療的工作變得比較容易。我不斷地用力拉,她也咬住毛巾不放,兩人僵持了將近十分鐘。

最後她張開嘴咳嗽起來,喉嚨和嘴巴也開始震動、發抖。我鼓勵她把當時感受的情緒全說出來,不要壓抑任何感覺。過了一會兒,她的尖聲哭泣漸漸轉為有意義的字句,開始對多年不曾見面的父親說話。她不停地叫罵、詛咒了三十分鐘,痛罵父親從小就以兇惡又不合情理的方式對待她。看來她一直想叫父親閉嘴、想用同樣的吼聲回敬父親,可是她怕如果對父親大叫,後果可能就會很凄慘。

當她把這些長久以來哽在喉嚨里的情緒廢物丟棄之後,她整個身體心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尖叫和哭號停止之後,她又啜泣了一陣子,因為她重新發現了自我。

我們不敢說那次的治療效果能維持多久,不過我想這種吶喊大概稍微減輕了她的重擔,她也學會如何表達負面的情緒。在那次四天的聚會裡,她的聲音前後聽起來不大一樣,而且我注意到她後來幾天就不再抽煙了。最後幾天,她的情緒一直很好,看起來也比剛開始的時候輕鬆多了。

下顎所壓抑的情緒並不是只有暴力和憤怒,事實上,幾乎任何一種由嘴巴或臉部表現出來的情緒都可能卡在下顎和喉嚨里。在另一次的工作坊里,我發現了另一個以發聲器官壓抑情緒的例子。

下一篇:《下顎心理學》。

心理學碩士,同時擁有醫師資格證(中醫或西醫)的跨界醫才。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別躲別藏,跳出迷茫,只要有才華與夢想,這裡就是你的舞台!

心醫個案預約

心醫,用心理學療愈身體疾病,北京心醫健康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唯一一家心醫機構,擁有心醫專家團隊,掌握最核心的心醫診療機密,擁有多項知識產權。

心醫個案適合人群:

1.希望通過純天然的方法治療疾病。

2.病痛難忍,跑遍各大醫院,卻查不出任何問題。

3.沒有疾病,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健康素養。

4.想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成因,預防與治療的醫生。

患者問:「心醫」是做什麼的?是治療身體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的?

心醫答:「心醫」是治療身體疾病的。很多身體疾病是由於從小到大一些負面情緒的積累,過往的創傷,沒打開的心結等引發,如工作壓力大等都可以引起身體疾病。「心醫」通過療愈這些問題來治癒身體疾病。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引起了身體病痛,但還不是心理、精神疾病。

掃碼可以購書

讀者反饋

1.最初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目錄,一個個平常耳熟能詳的成語,此時生動昭示著疾病的成因。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不再是各自為營的「零部件」,而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夥伴,時刻以TA們自己的方式,提示著我們健康的方向。本書視角獨特、形式新穎,運用古今中外各種故事、寓言、名言警句,對疾病的形成追根溯源,深入淺出地闡述疾病的成因和化解之道。本書作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將本應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講述得鮮活生動、妙趣橫生。讀本書的過程,就是一趟自我治癒的過程。

——中方元建築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楊總

2.這既是疾病的心聲,也是作者的心血,更是醫生的良師益友。換一種思維看醫學,改變一種觀念看病人,是對傳統醫學的顛覆 ,也是醫學的一種進步。

——河南某醫院院長

3.還在學習《疾病的心聲》中,感覺已經超出純醫學的範疇,你以精神學理論為基礎,涉略儒釋道,闡述人生道理,未病先治,有病坦然面對。讓自己的意識和潛意識有機融合統一,達到一種至高境界!這對養生與治療有至關重要作用!

——北京市某政協主席

我們尊重原創,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路和網友推薦,如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歡迎原作者聯繫我們,謝謝!

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