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顏飯系列——始皇帝的相貌儀容、身量氣度等考據

顏飯系列——始皇帝的相貌儀容、身量氣度等考據

前言

一提起秦始皇,也許你腦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學歷史課本上的經典配圖:老丑、肥胖、臉部扭曲、鬍子一大把。。。歷代帝王像似乎都是一個畫風,而且還都不怎麼好看。

但那真的是他嗎?你可曾好奇過歷史上真正的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子?

你可曾想過他也許氣宇軒昂、英俊瀟洒、儀錶堂堂?

也許你會問,我們又不能穿越,你怎麼知道他長啥樣?

是的,我們是都沒有見過,但史書的隻言片語中卻仍然留下些蛛絲馬跡,留給後人想像。

寫此文的目的,並非真的因為作者是外貌協會的,而實在是因為看過了太多說法與爭議,故忍不住發表對始皇帝的相貌儀錶、身量氣度的相關考據和推測,雖不敢言多麼精準獨到,但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文中所有引據皆可自史書和相關資料中找到出處 ,所涉及的一切人物、做出獨到一切評價都盡量拋開個人的喜惡與主觀偏見總結而出,如仍有不盡之處,歡迎隨時補充和拍磚。

撰文:嘉蘭

編輯:秦夢蒹葭

(本文部分引用資料來自相關書籍和論文)

1

關於始皇帝的相貌

關於始皇帝相貌的記載,首見於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寫,來自戰國軍事家尉繚的私語: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那這段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具體翻譯一下:

1.「蜂準」,自唐代就開始通行的《史記.三家注》集解徐廣曰:「蜂,一作『隆』。 蜂,蠆也。高鼻也。」 《太平御覽》直接作「隆準」,可見古人認為蜂準即「高高的鼻子」。

2.「長目」,無論怎麼解釋也就是狹長的眼睛了。另一解,則古人「長」也通「大」,《太平御覽》也直接作「大目」。

3.「摯鳥膺」,查遍各類漢語詞典,無不告訴我們,摯鳥是一種兇猛的鳥,如鷹、 雕等。古人云「猛獸不群,鷙鳥不雙」,「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家注》:「鷙鳥,鶻。膺突向前,其性悍勇。」形容一種如雪山上的兀鷹般的鷹視虎步,糾糾不群,氣度悍勇無雙。

4.「豺聲」,聲音威嚴洪亮。相術上有"狼顧豺聲"的格局,參考此處語境,主要與後文的「天下皆為虜矣」相對應,主要是為了突出秦王其人的野心勃勃。而「鐵骨錚錚」郭沫若竟曾就「豺聲」一詞作出推斷,認為「豺聲」表明氣管炎;「摯鳥膺」表示雞胸,其胸形、鼻形變異與氣管炎常發,顯示他是個軟骨病患者——顯而易見,此論是十分荒謬的。史學界大部分專家也認為,秦始皇是一個英武瀟洒、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贊先生在《秦漢史》中曾推斷,「他並不是後世所想像的生長著一副嚴肅的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親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據史料記載,大梁人尉繚來秦國得秦王政賞識,不但得以重用,平時見他時秦王政也是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秦國貴胄一樣。

然而,沒過多久,尉繚就不甘願只做一個君王身邊的幕僚,於是便『拿嬌』使了次『小性子』,打算離開秦國另謀高就。說是離開卻不是真要走,他就是想要嚇嚇秦王政,性質跟現代社會有能力的員工用辭職來要求老闆加薪差不多。

秦王政知道尉繚要走,也真如他所願執意挽留,並委任尉繚為秦國尉。

在這件事情里秦王政完全是典型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君形象,一點也不計較尉繚沒身份、沒地位、沒名氣的『三沒』出身。不僅如此,還以禮相待,賜予尉繚平等於貴族的衣食等級。要知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服飾等級是有森嚴的穿戴規矩的,哪怕是富商巨賈,身份只要是平民階層也不能越級,不能穿著只有王孫貴族才能穿的絲綢衣服,否則是要殺頭的。

明知尉繚耍小心眼兒也未追究,而是挽留了他封了高官。但因尉繚是布衣,沒有實際辦事經驗,也沒有在秦為官過,所以秦王政才用他的計謀,但由李斯負責施行。

結果哪知尉繚不但不感知遇之恩,反而在事後逢人就說:「秦王政這人鼻樑高挺眼睛狹長,氣度悍勇無雙,豺狼一般的聲音,這樣的樣貌是缺乏仁德,有狼虎野心的人。這種人貧困時容易對人謙和,一旦得志必將輕易反過來吃人,天下都將是他囊中之物。」他對秦始皇『形象』的描述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只是,司馬遷他到底是怎麼知道尉繚不怕死的膽敢在君王眼皮底下大放厥詞?要知如果此話被史官記錄,那為何誰都知道的事情,唯獨只有秦王自己不知。而這被記錄言詞的史卷不但沒有因所謂的「焚書坑儒」事件而被毀,更幸免於難與項羽火燒咸陽城的三個月中,最後還在一百年後傳到司馬遷的手上,被寫進《史記》?

想想都覺得十分荒唐、十分可笑,卻又不難理解。

畢竟太史公是西漢臣子,又秉承儒家的史觀,難免對這位逆天而行的始皇帝喜歡不起來,寫史時亦不能免俗地摻雜了些許成見於其中,然而稍加思考便能發現,兩人隔代,並無照機會面,何況期間先有胡亥趙高之流為禍天下,中有楚漢爭雄,後又有西漢所就的一番霸業,故而期間種種誇張描述與抹黑前朝自然不少,兼之項羽一把火燒卻咸陽宮,又屠滅嬴秦宗室及滿城百姓搞得腥風血雨,種種史料焚毀缺失嚴重自不必說,真正見過始皇帝的人基本也給滅得差不多,更毋論之前六國貴族復辟勢力根深蒂固,滿城恐慌之時,口耳相傳以訛傳訛的種種誇大其詞之說了。

那麼,歷史的真容到底是如何呢?如今相隔兩千多年的我們,能否撥開迷霧一窺其真容呢?【百家講壇臉="=】

嘛,自然而然的,想看孩子相貌如何,必然要先從父母下手。

身世(傳承基因)

首先,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始皇帝的生母是趙姬(真實姓氏已無從可考,便姑且按照《東周列國志》中所載,姑且稱她為「趙姬」吧。)趙姬這個人呢,出身雖素有爭議,但不論是身為富家女還是善舞者,有一點還是毫無爭議的,那就是她是一個姿容殊麗的美人,而男孩的相貌通常隨娘。

關於父親的問題。關於始皇帝的生父,史學者曾有爭議,《史記》中司馬遷更是說得朦朦朧朧模稜兩可,而班固的《漢書》中,更是乾脆有失偏頗地以「呂政」稱之。那麼史實究竟如何呢?

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之母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的確是沒什麼可質疑的;又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而後,太史公卻又在《史記·呂不韋列傳》里說,呂不韋將有身之姬獻於異人,這與「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記載是吻合的。從此看來,一冊《史記》,記述卻是前後矛盾的。乍看之下,似乎連司馬遷自己也不知道始皇帝的真實身份,「僅以聽聞記之」而已,所以前後記述頗為自相矛盾。

然而,太史公所撰的《史記》一書雖有局限,卻在先秦史料短缺空白者多的背景之下愈發彌足珍貴,歷代史家多信其所載,其中以清人梁玉繩為之辯論最力,但梁卻跟很多文人,包括明人王世貞及湯聘尹一樣,質疑「不韋獻匿身姬」的說法。在他所著的《史記志疑》中,他根據唐初孔穎達《春秋左傳註疏》所云:「十月而產,婦人大期」,指出若趙姬懷孕不到十個月,屬於早產,始皇帝才有「呂政」之嫌,若始皇帝不足十月而告之以「足月」誕生,異人決無不知的道理,而且古代修史,難免很多時候都要服務於政治,為了證明本朝得位「順天應人」,故對前朝故事多有曲筆、抹黑污衊之辭,許多地方可信性存疑。由於漢承秦祚,惡盡歸秦,兼之昔有始皇帝之弟,長安君公子成蛟以「呂不韋說」擁兵造反於先,既有如此好梗,抹黑前朝焉能不用?故太史公也不敢公然在史書中替秦始皇翻案,故此記下「不韋獻匿身姬」一事,但亦同時提到始皇「大期而生」,來暗示歷史真相。梁玉繩也認為,一般人相信「不韋獻匿身姬」一事,應為誤讀《史記》的緣故。

近代治先秦史名家馬非百不但質疑「不韋獻匿身姬」,更指《史記》中「奇貨可居」的版本實屬偽造,其中最重要一點是呂不韋封邑的記載。據《漢書·地理志》所言,秦代並無河南之名,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至漢高祖時,始改名河南郡。呂不韋之采邑顯然不會是河南郡,而是戰國策所記載的「藍田十二縣」。此外,馬非百指司馬遷在記述六國史事時,多數引用「戰國策」,惟獨「奇貨可居」一事別據他說,令人奇怪。此外,「不韋獻匿身姬」一事只在《史記》記載,並沒有其他同時代的文獻記錄,按照郭沫若在《十批判書》的說法,在史學上屬於「孤證」,可信性成疑。

另一方面,便是郭沫若,亦在《十批判書》提及其他疑點:

1.「不韋獻匿身姬」一事與春申君將懷有身孕的李園之妹,獻給無子的楚考烈王的情節雷同,過於巧合。

2.《史記·呂不韋列傳》又有「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之說,顯然與前文「趙姬乃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自相矛盾。

除此以外,翻譯《呂氏春秋》的外國學者約翰·諾伯洛克(John Knoblock)教授及傑弗瑞·瑞傑爾(Jeffrey Riegel)教授認為,這種說法純是用以誹謗秦始皇及呂不韋,而按照現代醫學理論,「呂不韋生父論」中所謂的趙姬「懷胎十二個月」,根本就不可能成立,這是因為人類的妊娠時間只有266天(不足九個月)。

事實上,根據預產期可以推測末次月經,根據醫學上推測預產期的方法,反過來推就是月份+3-9,日子-7,12個月相當於四個星期/月,48周已經是過期產了,按先秦時代是不可能的,現在生活水平較好,過期產相對多見,但一般也不會超過預產期半個月。而先秦時期北方光是能吃的東西就比較有限,生活水平再好也比不過現在,而且逢過期產,先天性甲低的發生率高,先天性甲低就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智障(然而事實證明,雄才大略一掃六合的始皇帝顯然不可能是個智障~)

綜合上述觀點,有關「奇貨可居」一說,應棄《史記》中的「不韋獻匿身姬」一說,而採用其「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者,以上諸般,足以證明「不韋獻匿身姬」一事全屬子虛烏有。

故而,即便相隔兩千餘年,撥開籠罩於始皇身世之上的迷霧其實也不困難——始皇帝的生父,毫無疑問是秦莊襄王贏異人(子楚)。

那麼回到正題,繼續談臉——異人(子楚)的相貌如何呢?

秦莊襄王嬴異人,為安國君與夏姬所生。早年間因為母親不甚得寵,自己在父親二十多個兒子之中又排行居中,不受父親重視和寵愛,故而派往趙國,做為質子。

就是這樣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點兒背倒霉孩子,在趙國遇上了一生之中的兩個貴人——其一便是大商人呂不韋,呂不韋其人,是個頗有政治遠見的前景投資者,接觸中感到異人雖處身落魄之中,儀錶氣度,待人談吐卻皆是不凡,是一支隱露鋒芒的潛力股——便為異人傾盡家財,東奔西走。終於讓異人得以拜會了一生中的第二個貴人——安國君寵妃,華陽夫人。關於異人面見華陽夫人的場景,《戰國策·秦策第五》有著一段清晰的記載:

「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悅其狀,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曰楚。王使子誦,子曰:「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王罷之,乃留止。間曰:「陛下嘗軔車於趙矣,趙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國,皆西面而望。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邊境早閉晚開。」王以為然,奇其計。王后勸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韋為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王后為華陽太后,諸侯皆致秦邑。」

異人就這樣憑藉著華陽夫人與呂不韋的支持坐上了王位,而當時落魄的異人僅憑一面之緣便讓當時眼界頗高的華陽夫人「悅其狀、高其知」,從而認為義子,又得呂不韋傾囊相投,便足可見其儀錶談吐定是極有魅力的。

2

關於始皇帝的氣度

說完了父母的長相,再說說始皇帝的氣度如何吧。由於科普篇幅不宜過長,能達見微知著即可,便取兩件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一下吧。

這裡筆者想說的第一件事,是一件大家都是知道的著名事件,荊軻刺秦。不過這裡我們要提到的不是荊軻,而是荊軻的助手,燕國官三代秦舞陽。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忤視。」由此不難看出,秦舞陽也算得上是個勇士,雖也不是真正的武勇,但畢竟也是年紀輕輕,也算得上頗為不錯了。後來荊軻攜其入咸陽宮,面見秦王嬴政:「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攝。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前。」」由此可見,昔年十二當街殺人,另觀者不敢忤視的秦舞陽,見到嬴政亦嚇得抖若篩糠,足見其氣場威儀。

然而除卻氣場威儀,他的度量更是堪稱廣博;畢竟氣與度。合二為一,才可稱之為「氣度不凡」。

下面要說的事件,便可見其「度」:

公元前237年,時年二十七歲的秦王嬴政野心勃勃想要一統六國之時,出了一件事情,用現在的話來說,可以稱為「間諜門」。

這件事情的主角是位韓國人,名曰鄭國,在列國間也算頗有名氣,是一名水工。卻是由韓王暗中派來秦國——原來,見秦國日漸強盛鋒芒盡顯,日漸孱弱的近鄰韓國深恐被強秦吞併,便採取了「疲秦」戰略,以聞名列國的水工鄭國入秦鼓吹興修水利工程,實際目的卻是藉此削弱秦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其無力擴張。

鄭國之事敗露後,漸以失勢的秦國頑固貴族勢力便蠢蠢欲動,一面主張車裂鄭國,一面紛紛進言:列國來秦為官謀生之人,大多是為了故國利益來充當間諜,必須驅逐一切來客。

震怒與壓力兼而有之的情況下,秦王嬴政倉促下達了「逐客令」,意欲驅逐他國客秦之人。後來的丞相、時任客卿的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出於對個人處境的擔憂和秦國興衰的訴求,他措辭精闢地寫下了一篇《諫逐客書》上遞秦王嬴政,有力闡述了「客」對歷代秦國的貢獻和不可或缺性,其主旨明確,論證充足,文筆精彩,令歷代的文編匯選皆不敢遺漏。

正所謂「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位首位一統天下的千古一帝秦皇始皇帝,氣度也當真不是蓋的,本就深諳「商鞅法度」之精妙,後得韓非之大成的年輕君主得此提點,猛然醒悟,遂罷逐客令。

在鄭國坦承,「始臣為間,然渠成變秦之利也」,修此渠固然是「為韓延數歲之命」,卻「為秦建萬世之功」後,始皇帝仔細衡量利弊,決定讓鄭國繼續主持完成這項宏偉工程。在大一統的前夜,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始皇帝沒有犯教條主義、莽撞武斷地因間弒才,更未被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而束縛,而是堅持了一種全新的評判標準:為增強秦國國力、提高農業生產力、利於富民強國、一統天下而再度委任鄭國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個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歷時十餘年,渠首設在瓠口,從渠首到注入洛河處,全長300公里,灌溉田地四萬餘頃。渠成後,畝收一鍾,關中之地成為沃野,大大增強了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又將該渠被命名為鄭國渠,以紀念鄭國的功績。

故而,綜合以上種種史料,不難看出始皇帝,絕非如郭沫若所言,是個「相貌猥瑣、虎狼心而寡恩」的暴虐之君,而是一位儀錶俊美、氣勢威儀、度量恢弘的開國之君。

3

關於始皇帝的身量

那麼,討論完相貌,咱們再來聊聊身量——

關於始皇帝的身量如何,史書學者歷來都是兩極化嚴重,說其高大魁梧者有,說其矮小雞胸者亦有——此段中引據較多,除卻史料分析之外,亦有很多來自於給力的考據黨前輩們,然而因之許多考據資料傳閱甚廣,原作者已不可考,然其所用引據卻都已經過作者的一再查閱和求證,有理有據的才篩選總結了放上來的,但求儘可能貼近史實——特在此說明。

始皇帝的生父秦莊襄王前面已經說過,通過其首面華陽夫人的「悅其狀,高其知」就足以推測出,其人雖在歷史上沒有太多的大作為,但一定也是相貌堂堂、儀錶不凡的,且其身量也一定不錯,因為楚服比較挑人,楚人的審美整體也偏向「頎長之美」,從風靡一時的深衣曲裾(最開始為男女皆可穿著)便不難看出。

除卻子楚之外,關於身量氣力有明確記載的還有一位——這個人便是始皇帝的曾祖伯,秦武王嬴盪。

秦武王嬴盪不但身高體壯、勇力超人、重武好戰,更是常以鬥力為樂——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時,曾舉起一尊巨鼎,以生命書就了舉重運動的新篇章——這就是《史記?秦本紀卷五》所記載的:「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死。」

雖然這位曾祖伯嬴盪死得有些可惜,但憑此一事,其身量魁梧,康健武勇的形象也足可見矣。

若說憑藉直系與隔代親屬,便貿論始皇帝身量究竟如何,還是不夠的,那麼我們繼續推論——這一次舉證的例子,正是他本人。

這次不得不提的——卻是一把名劍——「轆轤」,亦稱為太阿劍、秦王劍、宇宙鋒,荊軻刺秦之後,它還多了個名字:背手劍。

在這裡順便科普一下「轆轤」這個名字的來源:

東周時期至秦漢,中原古劍的劍首普遍做成圓盤形或圓形。漢代仍承其制,劍首多為圓盤形。對於這類圓首之劍,時人有一個形象的稱謂,即『鹿盧劍』。『鹿盧』又寫作『轆轤』,系一種提水工具。它是在井上設支架,上裝可用手柄搖動的圓軸,軸上拴繩索、繩端系水桶。搖動手柄時,繩索纏繞於軸,水桶即被提升出井。在我國農村,這種簡單機械至今還有廣泛應用。以鹿盧名劍,當是取圓首劍的柄部形狀與鹿盧圓軸的形狀相似。「古劍普遍在莖部裝夾木並纏繞緱(音同「鉤」)繩,而圓首之劍,纏緱後的劍柄形狀就與纏繞井繩的鹿盧圓軸非常相像了。」「因此人們就稱圓首劍為鹿盧劍,而後人也多以鹿盧來形容古劍之首。」

那麼,這把「轆轤」到底是有多長呢?很遺憾的,其實物至今不知存於何處,而在史書之中亦未有過多記載,只素聞歷代學者均說其「劍長四尺有餘」或「劍長四尺三寸」,且不知這「劍長四尺三寸」之中是否包涵有「莖」(即劍柄),如果只是劍身長度,則「轆轤」的長度還要增加許多,倒與許多學者之前所推的「秦王始皇帝佩劍長約在一米四至一米六八之間」的說法相契合,然筆者對此持說法還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不論秦王身高再如何魁梧,劍長若能夠趕上一個女人的身高,佩戴使用起來,也怕會頗為不便。然而到底不曾見過實物和太過詳細的記載,故而也只能盡所能地去憑藉現有資料進行考據和推斷——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與出土文物看來,當時青銅劍的長度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而在秦代,關中秦劍的長還要更上層樓,已有出土超過80厘米的,最長者更是將近95厘米,根據兵馬俑出土實物還可證明,至秦代,青銅劍鑄造的工藝水平已相當之高,不但80厘米以上的長劍較為多見,劍身上均勻鍍鉻的工藝更是比歐美早之千年。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鍍鉻、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劍者——百兵之君也,而君王所持之劍,自會是當時技藝水平的巔峰之作,那麼這把劍戰鬥力究竟如何呢?眾所周知的荊軻刺秦事件中,有著明晰的體現: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得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戰國策·燕策三》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葯囊提荊軻也。」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

——《史記·刺客列傳》

從上所看來,荊軻刺秦一事,不管是《戰國策》還是《史記》中的記載,都是大同小異的,筆者前後兩相對觀之下,倒覺《史記》中所載其實更為詳細一些,而且關於此事的細節也頗為可信。因為上面樓主所貼的最後一段,太史公的自述,也已說出了關於荊軻刺秦一事的述者,白話翻譯一下就是——

「太史公說:「世上人說荊軻他履行太子丹給予的使命,而使{天落米,馬生角},太言過其實。又說荊軻刺傷了秦王,都是不對的。最初公孫季功,董生和夏無且交遊,完全知道整件事,向我是這樣說的。」

這段記述中,除卻路人甲公孫季功、董生外,還提到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夏無且——便是荊軻刺秦一事的親歷與參與者,那個曾以葯囊提荊軻,扭轉大局的侍醫。

雖然夏無且的生卒年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夏無且在秦滅以後歷經亂世,幸運地活到了漢朝。,西漢一個名公孫季功的人、還有上文提到的董生也就是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都與夏無且成為了朋友,是他們把這件事轉述給司馬遷的。

而太史公司馬遷與公孫季功未必不相及,公孫季功的記載相對少些,但是董仲舒卻聞名於世,二人都曾在漢武帝劉野豬……呃,是劉徹,手下為臣共事,相識乃是必然,與之前面提到的公孫季功,亦未必不可為忘年之交,雖然夏無且生卒年不詳,然而稍加推測便也不難理解,當歷過滄桑亂世的秦宮舊臣夏無且,與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相見如故,結為忘年之交,提起當年刺秦一事,仍是不免唏噓,便將之細節如何盡數告知董仲舒……而董仲舒出生於公元前179年,司馬遷出生於145年,比之司馬遷年長34歲的董仲舒與司馬遷是為同朝之臣,亦為忘年相交,故而司馬遷找他問故,也是情理之中。也是因為有夏無且的過往親歷,《史記》中對於荊軻刺秦一事的記述,是相當靠譜的。

好了,前面扯了那麼多,咱們現在回歸正題——始皇帝的身量大約如何呢?

從《史記》中荊軻刺秦一事的記載上,其實也不難推出些許。

當時圖窮匕見,變數突來,情景頗為驚險急驟。而荊軻,畢竟是被燕太子丹所青眼相加奉為上賓的刺客,又有「壯士」之稱,縱然劍術或許不比蓋聶,其身量卻起碼不可能矮矬瘦小吧,而秦王政在被他緊拽右側衣袖的突發情況下,尚可引身自起、借匕首之利掙斷衣袖(注意「衣袖」這裡,其實有個細節,歷來容易被考據者忽略,那就是根據先秦時期的漢服形制,且不說君王之服料子結實與否,層數至少也有或者是超過三層,當時的情況,荊軻既要拽住衣袖傾身行刺,必然不可能之虛虛扯住一層,也就是說這一個「自引而起,袖絕。」的動作,怎麼說也至少是一氣兒掙斷了三層布帛衣袖……雖借匕首之利,但其反應速度與爆發力都可見一斑),隨後又「環柱而走」,並沒有被拼盡全力的「壯士」荊軻追上。

試想一下——若他真如司馬遷所寫、郭沫若所推斷那般的有著「摯鳥膺」(即雞胸,也就是軟骨症的一種特徵)、「蜂準」(即馬鞍鼻)、「豺聲」(氣管炎。)「長目」(疑當作「馬目」,如此方與上下文的「蜂」、「摯鳥」、「豺」、「虎狼」等動物名匯為類,「馬目」則是形容其眼球突出。),換而言之就是軟骨病+個子很矮(軟骨病患者長不了多高的)+短腿+生理缺陷+氣管炎…………試問這樣的他,也能跑得過「壯士」荊軻?更何況前面也曾提到過,始皇帝之威儀,能夠嚇得「年十二,殺人,人不敢忤視。」秦舞陽抖若篩糠,又怎會是一個面容猥瑣、身量矮小的二級殘疾者所能做到的呢?

故而通過以上具體事件分析,兼之之前對始皇帝曾祖伯秦武王嬴盪的一番考據,足見身為標準西北男人的始皇帝,身量也是當屬魁梧的。

然而說到現在,尚有一點未曾細究——我們之前已說過秦王所佩「轆轤」劍長四尺有餘(且還不知算不算劍柄),那麼作為這樣一把絕世寶劍的持有者,始皇帝的身高大約能到哪個層次呢?為什麼逢刺時反應如此之快的他,仍會數次拔劍未遂呢?

研討下面的內容之前,我在這裡先補充一條關於秦之一尺,到底有多長的數據:

根據目前普遍的說法,秦之1尺=23.2 厘米,這個數據經過考古人員的反覆推敲與測算,應該還是很準確的,然而,很多人卻是往往忽略了,秦尺還有大小之分;

吳承洛在《中國度量衡史》》中提出的數據是秦尺長27.65厘米(「周尺之一丈為秦尺之七尺二寸」),此說多年來頗遭冷落,然而,前些時候秦俑考古隊的同志為文考證,肯定了吳氏之說,看來這個問題還有重加研究的必要。

秦半兩錢「徑一寸二分"(《史記·索隱》引《古今注》所云)重十二銖。十二之數都和秦的崇水德,「水數六」有關。據《泉匯著錄》,半兩錢約合市尺一寸一分,小者九分。實測,平均可按市尺一寸,即3.33厘米計祘。秦尺(大尺)如按27厘米余計,則其一寸二分正合市尺的一寸,而23.厘米乘一寸二分,則只長2.77厘米,比實測半兩錢之徑小得多了。

如果說23.1厘米是秦小尺之長,則秦大尺一尺應是小尺的一尺二寸。《呂氏春秋.仲夏適音篇》云:「斷兩節間之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黃鐘長八寸一分,與三寸九分,「合而為十二寸,即律呂全數。全數之內斷去三寸九分,餘八寸一分即為黃鐘之長。」(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語)。已知秦小尺長23.1厘米,乘1.2,其結果27.72厘米。大尺即度律呂全數者。

前面提到黃鐘尺長為黍尺(24.63厘米)的九寸,即22.167厘米,但秦代卻是以小尺的九寸,即20.79厘米為黃鐘之長的。其故何在?原來秦「音上大呂」(《史記·封禪書》)。古黃鐘之長原為黍尺之九寸; 大呂為八又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四寸,按此比例推祘,大呂之長適為黍尺的8.428寸,等於20.78厘米,這20.78厘米正是大呂之長,短於古黃鐘之長。由秦之黃鐘其名,大呂其實,正可見「音上大呂」之說不謬。以秦代大尺論,大呂之長約為其75%。這種以大尺為度律呂全數者,並用於度乘輿、法冠、兵符之長、乘騎馬之高、法錢之徑等場合。商鞅所定的23一厘米的尺子只用於日常交易之中,而度乘輿、法冠、兵符、乘騎、錢徑,則用27厘米余的尺子,大尺小尺並行,各有分工。

23.1厘米的1.2倍為27.72厘米,這就是秦大尺一尺之長。秦以後,北魏前尺長27.8厘米,隋萬寶常律呂水尺長27.396厘米,與秦大尺似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吳氏數據27.65厘米,雖欠精確,然也不算離譜。

前面也說過了,轆轤劍長四尺有餘(除卻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及傳說推測之外,在《文選·吳都賦》劉淵林《注》亦有云:「秦零陵令上書日:荊軻挾匕首,卒刺陛下,陛下神武扶揄長劍自救。」因此完全可以推測,既為顯示大國天威,又為防身,那麼作為野心勃勃的秦王,所佩帶的「轆轤」長過四尺也是很好解釋和理解的,只是這裡不知記載中的「四尺有餘」是沿用了大尺還是小尺。)

而人張開雙臂兩手指尖之間的距離與身高基本上是一致的(當然,以劉備打頭的個別人除外=-=)。那麼,若秦王是身高一米八幾到一米九幾的個頭,單臂長亦不會超過90厘米,長過四尺的「轆轤」,斜跨於腰側顯然會十分不便,且不好看;何況秦人採用正坐法,當時還沒有龍椅,秦王接見荊軻時,應是坐於殿上漆案之後,而他既能瞬間引身而起,也足能證明不會為劍長所累卡在案下或是絆腿絆腳,才能夠迅速避開荊軻拼力的一刺:

(圖片來源自百度)

而根據筆者的N次親身嘗試(筆者所佩秦劍,算上劍柄按秦小尺算,四尺余,別提秦王那把劍長四尺余還不知算不算上劍柄的「轆轤」了……),而在緊急奔跑的情況下,想用手從背後拔出四尺有餘的長劍,不論劍鞘鬆緊,都顯然是非常困難的。當時情況緊急之下,朝堂大臣俱喊「王負劍」,關於「負劍」的具體含義又是什麼呢?

個人比較傾向的說法是:「負劍」的意思是「推劍於背」。也就是秦王一手持鞘向上方移動,把背後長劍的劍柄向背斜側推,即將劍斜推拉向肩頭或是腰部的一側,一手握住並壓低劍鞘,另一手向劍柄斜上方用力,這樣就等於延長了持柄一側手臂活動的距離,自然很容易拔出長劍了。

關於《史記·荊軻刺秦王》,唐代司馬貞《索隱》:「王劭日:古者帶劍上長,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於背,令前短易拔,故云王負劍。」「令前短易拔」的目的就是要給拔劍之手(不知秦王是否右撇子,故不說左右)提供拔劍出鞘的足夠長度。拔劍的方式與劍的佩帶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根據兵馬俑的佩劍方式和秦王劍長的推測,得出「長劍負於背後」的佩劍方式,則「推劍於背」說,顯得還是很合理的。

(圖片來源自百度)

然而,仔細一看便不難看出,這樣的動作對於負劍之人的身高(佩劍長四尺余,佩劍之人的個子顯然矮不了)與腿長(荊軻壯士表示障礙跑速必然還是可以的,腿短的如何躲得過……)都是相當有要求的,試想,若秦始皇真是個形容猥瑣、身量短小之人,又怎能在接連的奔跑與躲閃間還能順利完成這樣的負劍動作呢?

綜上所述,不難推測,雖然史書中對於秦始皇的身高並無明確記載,卻可以根據轆轤劍「四尺有餘」的劍長及「王負劍」的動作——筆者曾以「四尺有餘的秦劍」輔以不同身高的漢子,做「負劍」動作,親測多次後得出結論,秦始皇的大致臂長應該在183--189左右,而成年男子的臂長之和,基本約等於他的身高,數值浮動誤差不會很大。由此親測,也更能證明,秦始皇應是一位儀錶俊美、魁偉軒昂的帝王。

秦始皇帝

【秦始皇吧及秦朝吧官方訂閱號,致力於探索歷史上真實的秦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始皇帝 的精彩文章:

戰國秦漢服飾概述

TAG:秦始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