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天在中毒,學學中醫對「毒」的認識!
「是葯三分毒」,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說明藥物的副作用。原因很簡單,中醫把病因歸於整體的不平衡,而藥物就是用來恢復整體平衡的。不過,藥物都有其特殊的偏性,它往往恢復了某一局部的平衡,同時又造成另一局部的不平衡,只是對整體來說,以局部小的不平衡換來整體大的平衡,利大於弊而已。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藥都是有毒的,中醫經典著作也經常把中藥稱之為毒藥。
與中醫不同,西醫把人體的病因歸於局部的細胞病變,而用來殺死病變細胞的東西稱之葯,而能夠殺傷或致死細胞的東西稱之為毒。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人們經常誤解中醫上「毒藥」的概念,甚至把中醫上用來治病的良藥看成是不可食的毒藥,如砒霜,中醫認為它含有的重金屬離子可以吸引大量水分子在它周圍有序排列,形成一個大水包,從而堵塞某些經絡,是治療某些功能亢進性疾病的良藥,而西醫卻根據西藥的原理把它定義為毒藥,從而拒絕用它治病。
顯然,造成這種對立的根源在於藥理的不同,西藥的標靶是病變細胞,而中藥的標靶是病變細胞的營養通道,即中醫上的經絡。西藥以殺死病變細胞為根本,而中藥以疏堵細胞的營養通道為根本,對於細胞功能亢進引起的病變或病變之前,中醫就用堵法,即用中藥堵塞細胞的營養通道,缺乏了營養供應,亢進的細胞自然恢復正常;對於細胞功能低下引起的病變或病變之前,中醫就用通法,即用中藥疏通細胞的營養通道,得到了更多的營養,低下的細胞功能自然增強。對比一下就知道,西醫治病的力量來源於藥物,而中醫治病的力量來源於整體,中藥只是用來恢復整體管理的一種手段,因為在中醫看來,局部細胞之所以病變,是因為整體管理上的失控,只要恢復了整體的管理,病變細胞就可以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
理解了中藥的藥理,就知道中藥的「毒」字,其實就是該味葯的偏性,即偏於溫涼寒熱的藥性。中醫所謂的「以毒攻毒」,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說便是「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就是要利用中藥的寒熱偏性(也就是「毒」性)來祛除(或中和)人體內的熱寒病邪的偏性,這才是中醫「以毒攻毒」的正確理解。而如果用反了,便會偏上加偏,邪者益邪,如同火上澆油或者雪上加霜,便會加重病情,甚至要了人命,如不少體質虛弱的人,濫服六味地黃或洋參蟲草,其實就是陰葯補陰邪,最終導致死亡。從錯用方葯這個意義上說,倒是可以用今天「毒」的含義來理解了。
很多人喜歡把中藥和食物機械地分開,其實,任何食物都是有偏性的,具有葯的性質,只不過這種偏性較小而已。如果真要在食物和藥物之間劃一個標準,只能說偏性三分以上的稱為藥物,偏性一二分的稱為食物。正是食物的偏性較小,如蘿蔔、白菜、大米、黃豆、蘋果、鴨梨等,可以當飯菜、當水果天天吃或經常吃。但是,它們的偏性我們不能忽視,因為長期食用某種偏性的食物,就會產生累積性效應使它具有和葯一樣的性質。
人們常說,「饅頭沒毒,但吃多了照樣得病」,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饅頭就是毒藥。同理,蛋白質、脂肪、糖,它們都是人必需的營養成分,但如果食用過量,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現代的「富貴病」就是由此引起的。特別是一些偏性較大的食物,更要節制,如中醫認為西瓜是偏性(「毒性」)寒涼的水果,任何人吃西瓜吃多了大便都會不成形,甚至拉稀。所以對脾胃虛寒的人來說,應當慎食或禁食西瓜。類似西瓜的,偏性較大的水果,如龍眼,後世有人把它入葯,弄出個「歸脾湯」,就因為龍眼的偏性(「毒性」)充其量兩三分而已。


※量子概念的東西都是騙人的,轉出去,別讓朋友上當!
※未來的新中醫是這樣的,你已經OUT了!
TAG:中西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