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文喜:只要是竹子做的樂器我都能弄響了

王文喜:只要是竹子做的樂器我都能弄響了

府城人物:王文喜 採訪人:韓宵鵬

王文喜,祖籍天津,1947年(農曆四月初八)生於北京,是我國著名快板大師王鳳山先生的次子。王文喜快板技藝精湛,繼承了王派快板的表演風格,人稱「快板王」。

王文喜年過七十,仍在明府城內的芙蓉館天天登台。芙蓉館同行尊稱他為「王老爺子」。老爺子身體硬朗,中氣十足,隨時隨地樂於與同行切磋,高興了,拿起自己的板子就來一段。「只要是竹子做的樂器,我都能把它弄響了!」他會打的竹板種類多,能把幾片竹板打得上下翻飛,讓觀眾眼花繚亂,不知該看他的板兒還是該聽他的曲兒,往往顧了看他的手勢就忽略了曲兒;顧了聽曲兒就看不真板兒。

他性格開朗快活,像個老頑童。在快板界,他對手難覓,只怕以後要學周伯通,自習左右互搏。四歲登台相聲門派里的娃娃腿兒

曲藝界講究師承,但王文喜屬於娃娃腿兒。娃娃腿兒這個概念起源於梨園行,指的是門裡出身的藝人,他們的父母一般也是行業中人,所以從小就在園子里泡著,耳濡目染,從小就練功,甚至有上台的經驗,這叫娃娃腿兒。

王文喜的父親是相聲大師王鳳山。王鳳山是王派快板創始人。王鳳山7歲學唱數來寶,16歲拜師老藝人海鳳,在天橋撂地賣藝。後拜朱闊泉為師學習說相聲,同時讓快板藝術登上了曲藝舞台。1955年,王鳳山加入天津市曲藝團。晚年為馬三立捧哏,合作十餘年。

王鳳山

王文喜出生於北京,張口就字正腔圓的京腔。4歲時,因為北京天橋討生活的藝人太多,生活艱難,王家人舉家來到山東省的濟南府,在南崗子、大觀園一帶撂地。

撂地是相聲術語。解放前表演相聲時,演出場所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撂地還是王鳳山創立的「王派快板」的專有行業名詞,是數來寶藝人最主要的接近成熟藝術,而為大眾接受的街頭表演形式。後期經過王鳳山的創造性發展,王派快板脫離了撂地的原始狀態,走入書館。

王文喜說,他跟隨父母在濟南表演撂地的時候,剛滿4歲。一家人租住在濟南經四路緯一路永慶街13號。那個地方靠近當時熱鬧繁華的大觀園,永慶街一帶的四合院住著很多藝人。

王家表演撂地的時候,在場內放一張破桌子,演員站在後面演,身後就是後台。前台的演員演出的時候,其他人就在後台喝水、歇息。後台放的一堆笸籮有大用處。每隔二三十分鐘,到了時間節點,後台的人就一人拿一個笸籮到前面收錢。一分錢一分錢的,收斂到一起,放進錢箱里。

王鳳山帶的這個小團體有十幾口人,除了王家人,還有濟南本地的曲藝演員。因王鳳山年齡稍長,濟南本地藝人包括馬金良、馬俊生、王少安等,都叫王鳳山一聲師哥,其實他們拜的不是一個師父。本地藝人表演用的是濟南方言,與王家人演的北京曲藝形成不同的風格,演出形式也不止相聲、快板,還演出京劇。

每天的演出時間從上午9點,一直持續到半夜,飯都倒替著吃。那時候,王文喜的父親王鳳山主要表演數來寶、快板、拉樣片;母親王鳳雲(藝名)主要演太平歌詞、雙簧、單口評書。

王鳳山

「我們家老太太人很聰明。她本來是唱梅花大鼓的,後來因為沒人給她彈弦子,十幾歲又改學曲藝,藝名叫王鳳雲,她的很多本事是跟我家老爺子學的。」王文喜回憶,母親王鳳雲的拿手絕活是太平歌詞。表演時一邊唱,一邊拿白沙在地上寫字。她記憶力超群,能唱全本的《白蛇傳》、《西廂記》。

到了飯點兒,往往由王鳳山或王鳳雲單獨登台,表演單口相聲。一個人撐足40分鐘,留住觀眾,其他人趕緊到周圍填飽肚子,回來繼續演。那個時候,年幼的王文喜登台,就主要表演快板。

「一天下來,少的時候能掙100多塊,最多的時候能掙300多塊。」王文喜說,乍一聽好像掙不少錢。其實,養活一個班子,生活並不富裕。父母離異

隨母親常住濟南

上世紀五十年代,王鳳山與王鳳雲離異。1955年,王鳳山離開濟南,參加天津曲藝團。「我家老太太是個硬氣人。她說,你們王家門兒的技藝我從此不演,兒子我要留下。」王文喜說,就這樣,父母分道揚鑣,而他隨母親留在了濟南。

馬三立與王鳳山

1956年,王鳳雲組建濟南市曲藝曲劇隊,自任團長。主要成員還是當年一起撂地的老夥計。

隨著新中國成立,藝人逐漸不在廣場上撂地討生活,而是紛紛找到了單位或組織。1957年,年僅10歲的王文喜考進濟南市曲藝團,成了每天上班的「公家人」,當時每個月的工資是16塊。1959年,王鳳雲的曲藝曲劇隊也歸入濟南市曲藝團。1963年,很多演出團隊下放到區級政府,王鳳雲的隊伍歸入槐蔭區,成為槐蔭區曲藝曲劇團。生性愛自由的王鳳雲不適應體制內的生活,於1964年出走,再次組建市中區群眾曲藝社。

王文喜沒有跟隨母親出走,而是繼續留在濟南市曲藝團。學藝的都知道藝多不壓身。王文喜說,他的快板技藝主要是父親和大哥教的,他們離開濟南時,王文喜還不到10歲。「光會打快板,只怕你將來吃不上飯。」母親出主意,讓兒子在曲藝團學打擊樂。就這樣,小鑼、大鑼、梆子、大鼓……王文喜一樣樣學。在團里既給戲曲節目伴奏,自己還負責快板演出。

不久,國家進入10年動亂時期,市曲藝團解散(後來又重組)。「冷鍋貼餅子——出溜了。」回憶往事,幽默的王文喜冒出一句歇後語。

這時候,王文喜也沒閑著,他到歷城縣豫劇團幫了9個忙。身上有絕活兒的王文喜果然不愁飯吃。很快,歷城縣豫劇團和濟南市呂劇團都動員他過去。「兩家人搶著要我。我選擇了呂劇團。」王文喜說。傳承與發揚

集三人快板特色於一身

王文喜說,父親的後半生享譽天下,載入中國相聲發展史冊,但他的前半生生活坎坷,在老一輩藝人當中也很有代表性。

王鳳山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跟隨母親乞討為生,後來拜師學藝,走上曲藝表演之道。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學習新段子時經常要人先為他誦讀。好在他記憶力驚人,一般的段子,聽四遍就能記住,而他又有「見什麼唱什麼」的本事,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創立以「俏」字著稱的王氏快板,讓快板這門藝術登上曲藝舞台。他的快板輕巧明快、節奏強烈;板起板落半說半唱,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緩而不散;表演瀟洒自然,從容大方;颱風嚴謹踏實。

「舊社會,說相聲、打快板的是下九流,社會地位很低。到了我們這一代,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就不同了。我10歲進市曲藝團,就是正式職工,單位給計算工齡,到2007年退休,工齡50載。」王文喜說,解放後,曲藝演員地位提升,出去演出,觀眾都尊稱一聲「先生」。

作為王派快板的傳承人,王文喜會的竹板種類很多。他的牛胯骨、薩拉基、拉子板、四頁板、快板……都存放於芙蓉館後台,他每天帶著這些樂器登台,為觀眾表演。

這些竹板類樂器都是他根據父親的遺物和記憶,親手製作並改進的。他做的牛胯骨每隻安裝著7個銅鈴,再配上紅布,煞是好看,舞動起來聲音響亮悠遠,當前國內已少有人懂得耍牛胯骨了,不愛好曲藝的人更是聞所未聞。

他製作的快板都打著「王派竹板」的烙印。「我們家的快板都偏沉,在手裡打得很快也不容易飛。」王文喜說,他的快板承襲了老爺子(王鳳山)和大哥(王文元)兩人的特色,又加上了他自己多年的體悟和獨創,所以是三個人的綜合。

王文喜 郭德綱 張存珠

而今,他和濟南另一位相聲泰斗——張存珠一起,每晚在芙蓉館登台。平時他和同行切磋、帶帶徒弟,日子過的充實。每晚登上舞台,面對觀眾,一起范兒的瞬間,是他最快活的時刻,因為他又能又說又唱,把王派快板的「俏」帶給觀眾了……(來源:濟南明府城 作者:韓霄鵬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濟南 的精彩文章:

Hellobike空降濟南 市民直呼「最美單車」來了
國產航母為何命名山東艦?專家道出其中深意

TAG:愛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