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外求身,夢中索夢,吳鎮漁隱作品欣賞

身外求身,夢中索夢,吳鎮漁隱作品欣賞

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嘗自署梅沙彌。浙江嘉興魏塘鎮人。工詩文,善草書。擅畫水墨山水,又長墨竹,人物、雜卉隨意點染,亦能超塵出俗。山水師法董巨,墨竹則宗文同,俱能自辟畦徑。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

吳鎮,年少好劍術,成年後與其兄吳瑱同受業於毗陵(今江蘇武進)柳天驥學習易經,自此韜光養晦,講天人性命之學,堅持高尚志氣,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長住魏塘,深居簡出。為人抗簡孤潔,一生清貧,高自標青,隱居不仕,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曾在村塾中教書,於錢塘等地賣卜。《歷代畫家姓氏便覽》說吳鎮「村居教學自娛,參易卜卦以玩世」。他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遊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作靈感。於六十八歲(1347年)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春波客舍,專寫墨竹。吳鎮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時與友人會於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有《梅道人遺墨》2卷,系後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吳鎮工詩文書法,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鬱憤。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於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乾濕筆互用,尤擅帶濕點苔,自有一種蒼茫沉鬱、古厚純樸之氣,給人以「水墨淋漓幛猶濕」之感。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墨竹宗文同,為文同後又一大家。吳歷評價吳鎮的繪畫說:「江山無盡、萬里長江兩卷,……渾然天成,五墨齊備,蓋仲圭擅長,非後學者所能措手。」「五墨齊備」是吳鎮用墨的高超之處,為更好地發揮墨效,吳鎮在選擇作畫材料上很有講究,畫梅竹喜用紙,畫山水則喜用絹。畫山水用絹,因為絹有厚度,纖維富韌性,多次渲染而不皺摺。吳鎮非常熟悉筆、墨、絹的特點,作畫中的五墨並施而不膩,反覆皴擦而不脹,產生了濃而潤、濕而厚、澀而不幹、枯而不燥的藝術效果。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潑墨,學者甚多,皆粗服亂頭,揮灑以自鳴得意,於節節肯綮處,全無夢見。無怪乎有墨豬之誚也。」吳氏的墨法,傾倒了元以後的歷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惲南田、四王、吳歷、八大山人等均對吳鎮墨法大加推崇。

《洞庭漁隱圖》軸,紙本,縱146.4cm,橫58.6cm,故宮博物院藏

《洞庭漁隱圖》是吳鎮六十二歲的作品,採用「一河兩岸」式的構圖,近景畫雙松挺立,枯樹橫斜,隔岸則是迤邐的山坡,與水邊盪槳的漁舟,十分忠實地呈現出江南水鄉澤國的景象。雖然布局簡略,但添加邊角的簽名,以及上方的題詞之後,別具一番寧靜典雅的情調。

《洞庭漁隱圖》構圖類似倪瓚的「三段式」:下面坡岸以干筆畫三株樹,兩株松樹高大挺直,一株柏樹側其後,藤蔓纏身;中間是湖水,一小舟載漁夫盪其中;上面是遠山的坡岸、汀渚。山上木葉茂盛,水邊水草葦葉叢生,向兩邊披拂,這在前人畫中似不多見。濃墨濕筆點葉,點苔,彰顯草木的旺盛,生機勃勃。坡上的礬頭,以及坡石的濕筆長披麻皴,顯示了他師法巨然的淵源,加上水草的弧曲,與樹榦的挺直剛柔相濟,乾濕對應。小舟置於畫面的右邊,略側,與水岸的橫平,形成小側角,而這對破除水線及樹榦造成的橫平豎直的視覺極為有益。

《洞庭漁隱圖》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巒蔥鬱,長鬆勁拔,漁舟細小如葉在水面飄浮。構圖用闊遠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複的自然之美,內容亦為畫家長年活動的湖澤沙渚,黃蘆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濕筆濃墨點苔,充分發揮了水墨氤氳的特性,抒發了幽閑澹遠的情致。自識:「梅花道人戲墨」,「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白方印。幅上又自題詞:「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攪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並書。」

《秋江漁隱圖》絹本水墨 縱189.1厘米 橫88.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江漁隱圖》是吳鎮的名世之作。畫中近景三株古松挺秀蒼潤,松下樓閣數幢;中景高崖斜聳,一道清泉順勢而下,山腳林木郁然,村塢隱隱約約;遠景平巒淺灘,低橫於畫幅中間,突出了主山的峭拔與天際的遼闊。開闊的湖面上,一位戴笠漁者駕一葉輕舟隨波蕩漾。在水的表現上,通過錯落的橫坡將湖水婉轉地由近推遠,增加湖水的層次感,避免了大面積水域的死板。山的造型雖屬奇險一類,卻因用筆的沉著圓厚,沒有險惡之意,使畫面的意境亦趨於平淡天真。畫家在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畫面中,墨氣淋漓地表現一種「漁隱」的情懷。畫上自題:「江上秋光薄,楓林霜葉稀,斜陽隨樹轉,去雁背人飛,雲影連江滸,漁家並翠微,沙涯如有約,相伴釣船歸。」此詩不但描述所畫之景,而且引發畫意,表達了畫家欲做煙波釣叟的心志。

《漁父圖》軸,絹本,墨筆,縱84.7cm,橫29.7cm,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喜作《漁父圖》以抒其懷,平生所作《漁父圖》甚多,今存世《漁父圖》四幅,其畫景物基本相似。此幅作遠山叢樹,流泉曲水,平坡老樹。坡旁水澤,小舟閑泊。一漁夫頭戴草笠,一手扶漿,一手執竿,坐船垂釣。筆法圓潤,境界迷濛幽深。畫風師法巨然而又有變化。圖上正中草書「漁父辭」一首:目斷煙波青有無,霜凋楓葉錦模糊,千尺浪,四腮鱸,詩筒相對酒葫蘆。並款署:「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戲作《漁父》四幅並題。」下鈐二印。可知吳鎮原作為四幅《漁父圖》,此軸即其中之一,是吳鎮繪畫的代表作之一。圖上有清人王鐸詩題。

《漁父圖》是吳鎮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漁隱」 為主題,在一片江南山水之中,畫一位「漁父」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釣。這類作品在他存世的畫跡中最多,也是他最喜歡和最擅長的繪畫主題。吳鎮在《漁父圖》等作品中的「漁父」題材,也是吳鎮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而這個主題思想又是和他本人的內心思想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漁隱」 的傳統在中國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視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並常被用作文藝作品的主題,以表達作者避世遁隱的願望,其中尤以「漁隱」的素材最為普遍。時至元代,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於是,「漁隱」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

吳鎮善作「漁隱」題材的山水畫,傳世《漁父圖》即有多幅,漁父圖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幅。漁父圖中描繪江南水鄉景色,平岡叢樹,一漁父駕小舟逍遙於湖彎水色之間。漁父圖墨色蒼潤,山石、樹木、枝葉都注意到了墨色濃淡的交替運用,藉以表現層次關係並突出主要物象。筆法多變,皴擦點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筆能力。湖山間幽僻清寂的意境躍然紙上,給人以遠離塵俗之感。吳鎮的《漁父圖》大都以秀勁瀟洒的草書《漁父群》相配,詩、書、畫相得益彰。即如此圖中所書:「目斷煙波青有無,霜凋楓葉錦模糊。千尺浪,四鰓鱸,詩筒相對酒葫蘆。」詩為畫圖點睛,真切地表達出「一葉隨風萬里身」的隱逸情思。

感謝收看,陽陽說畫致力於為您呈現精美畫卷。

歡迎收藏轉發,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處留言。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陽說畫 的精彩文章:

當代第一,元朝,高克恭作品欣賞

TAG:陽陽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