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神分析不是「老爺車」(下)

精神分析不是「老爺車」(下)

作者Amy Novotney 發表於美國心理學觀察雜誌 2017年12月

翻譯:林然豐 審校:王曉芳

譯文僅用於學習交流,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版權屬於原出版機構

當代精神分析實踐

Shedler說,關於精神分析有一大誤解:20世紀初弗洛伊德發展出精神分析後,它就沒變過。他說:「精神分析領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心理學書本上描繪的還是上個世紀已過時的東西,人們仍然認為精神分析是每周來四五次,一次一小時,躺在沙發上的那種樣子」。也有一些精神分析師現在還是這麼做,不過如今大部分分析師是一周見一次病人。Tummala-Narra說,她和大部分來訪者一周工作一到兩次,療程有長有短,有些是幾周,有些是幾年。

這樣的治療聚焦於幫助病人更深入的理解自身,讓他們能明白自身那些困擾的背後因素,不再重蹈覆轍,Shedler說。「人們看起來遠沒有他們內在來得複雜,這是理解精神分析的重要角度,一方面你要看到他們呈現出的問題,癥狀或診斷,另一方面你還需要知道他們在心理層面潛在的問題。

這種療法和其他療法不同的是,它幫助人們發現感受、行為背後的原因,而這些因素剛開始往往不被來訪者意識到。其他療法更關注幫助來訪者調整當下無意義的想法。

「採用精神動力療法的心理學家,更感興趣的是一些臨床工作中複雜的細微的方面,更少把癥狀緩解看作是治療的成功」。紐約城市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精神分析心理學》雜誌編緝,Elliot Jurist博士說,「他們更願意追求幫助人們獲得心理健康這樣的大目標,而不僅僅是消除困擾他們的東西」。

Tummala-Narra會關注來訪者的過往經歷,如童年、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同時也關注當下的困難。「因為社會化最早是在家庭里發生的,我關注於來訪者從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輩以及其他生活中重要的人那裡,習得了什麼東西」。

她鼓勵她的來訪者順著自己的思路走,這就是著名的「自由聯想」。她會詢問來訪者童年早期的記憶,探索夢,從而進一步探討這些經歷的意義。「了解來訪者經歷的各個方面,幫助我和來訪者更深入理解他當前困苦的本質和由來」她說,這樣會促進領悟,並幫助來訪者形成新的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更富有成效、更令人滿意。

精神動力療法可以讓病人通過檢驗移情和反移情動力,來探索並修復他們的人際關係。Tummala-Narra說,舉個例子,如果來訪者對族裔或種族歧視有不舒服或充滿矛盾的感受,治療師有可能會去迴避或者弱化來訪者生活中這方面內容,她說:「這樣一來,來訪者會無意識的和治療師一起迴避或弱化這些部分。與這些僵化或活現的動力進行工作,在動力性治療中是至關重要的,這麼做,能創造機會讓雙方進入一種特殊的關係,讓來訪者真正的有能力去忍受和處理那些痛苦的情感體驗。

Shedler也同意這樣的說法,他說,這是精神動力學與其他療法在觀點、視角上最重要的不同之處,「病人與治療師建立的關係,就像一個窗口,呈現著病人與他人關係的是非對錯,我們不只是聽病人問題的來由,實際上更是在諮詢室中去親身體驗那些問題」。

展望未來

鑒於這些支持精神分析療效的研究,Jurist表示,他相信更多的從業者會對提供精神分析服務持開放的態度,他說:「我希望這樣有利於減少人們對精神動力性思維方式的反感,並從中選取有價值的東西運用到工作中去。」

與Jurist一樣,Adephi大學心理學院院長Jacpues Barber博士,也希望隨著精神動力性療法的有效性證據的增多,會增加研究者及從業者對它的興趣。他指出,不幸的是,在美國,籌集研究動力性療法的經費很難,因為這種研究需要大量樣本,又難以開展。

Barber說:「我們知道,對所有病人都有效的療法是不存在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判斷某種病人用什麼樣的療法最合適。我想這是下一代人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在專業領域內,Tummala-Narra認為也需要向學生,教授及教師指出,在當代實踐中,精神分析理論具有有效性和適用性。她說「我們需要擴大視角,去思考使心理療法有效的因素,而不是依賴於某種技術或方法」。

賓州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同時開設精神分析取向私人小診所的Ken Levy博士,他反饋說,會談小組、期刊和心理學部門需要更多去考量多元的見解和想法。他說「一些偉大的心理學成就,就是在持有不同想法的人們中誕生的」,比如Walter Mischel的認知-情感個性理論,就是來源於客體關係、依戀理論等動力性理論。Mischel當初提出,人格是不存在的,對這一說法,人們持有不同的觀點,從而引發人格研究的復甦,現在他的理論走在了人格研究的前沿」。

附錄一:精神分析與精神動力性治療

對於運用精神分析理論工作的治療師來說,「精神分析」和「精神動力性治療」這兩個詞常常交叉使用,不過在實際運用中,它們是有區別的。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有兩種特定的含義,首先,它是一種理解臨床現象的理論,或者說是從整體上理解人的理論。其次它是用來描述一種高強度的經典治療形式,這種治療通常每周進行幾次,持續長達數年,過程中病人躺在躺椅上,由被認證過的分析師來進行。

精神動力性治療部分來源於前面講的那種經典治療形式,但也不完全是。

精神動力性治療

精神動力性治療有點像精神分析,它是基於對人內心運作做出假設的精神分析理論,但在技術上和傳統精神分析很不一樣。精神動力性治療是短程的,15次的短程治療也是有的(類似於CBT的療程),通常是一周一次,面對面諮詢。治療師不一定是被認證的精神分析師,卻是接受過精神分析或者精神動力治療培訓的,他們注重自己的治療取向。在美國心理學會第39分會(精神分析)里,「精神分析」一詞涵蓋了所有精神分析取向療法的範圍,研究和治療。

附錄二:精神分析為何名聲不好

Nancy McWilliams博士,她寫過多本關於精神分析方面的書,同時是Rutgers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指出,1900年代中期,人們開始冷落精神分析,甚至鄙視它,造成了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個是,在1950年代,60年代,研究和實踐精神分析的人看不起其他療法,導致精神分析逐漸失去它的地位。McWilliams說。「從事精神分析工作在精神病學領域是受人尊敬的,因此吸引了很多人,這些人大多是異性戀白種人,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保住自己在精神病學領域中的地位」。

波士頓大學諮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授Tummala-Narra博士說,那時,許多精神分析機構從大學中剝離,與學界隔離,只招收精神科醫生到機構內參加培訓。並且,對於需要開展精神分析療效研究的呼聲,精神分析學者也沒有什麼興趣。而CBT和其他類似療法則通過各種研究,向人們展示著令人信服的療效。

沒有特效藥

另一個讓美國心理學家不滿的是,這種療法不夠積極,太老套。McWilliams說:「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理想化,自助書籍,特效藥。而弗洛伊德的信念是,精神分析師能幫助人們化神經性痛苦為普通人的不愉快,這與我們的文化不相容。美國人深信沒有什麼是「治」不好的。」

McWilliams說,並且與歐洲人不同的是,美國人通常看重個人的獨立性。而大多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讓來訪者與另一個人(分析師)產生更深的聯結,能夠帶出更深層的情感。

過時的理論

賓夕法尼亞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Ken Levy博士,開設了一家動力性取向私人小診所,他進一步提出,一些弗洛伊德早期提出的精神分析概念,如俄狄浦斯情結,性心理發展階段,在現代人看起來都顯得過時和怪異,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他說:「當你讀一些間接資料時,比如一些提到弗洛伊德的教科書,會覺得很荒唐。不過,他的很多觀點已被人們融入到更廣泛的心理學理論中,但人們通常不會具體說是來自於他,更不會歸功於他」。

Levy說,「治療聯盟」這個概念來自弗洛伊德,經過精神動力學學者們的發展,被廣泛運用。這個概念在心理治療中是如此有用且重要,以至於很多理論想撇開這個概念和精神分析的關係,為自己所用。

全文完。

聚心理

微信號

我愛我心理諮詢中心

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