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決定命運的選擇

決定命運的選擇

人生由一系列的選擇組成。每一次都是風險和機會的權衡。機遇永遠和風險共存。選擇,考量不僅是眼光和膽量,還有最重要的,隊友是還是

戰國時期,秦國惠王當政。手下兩大牛人,司馬錯和張儀。

戰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因為那是一個天天打的年代。各國之間互掐。日日年年,不亦樂乎。

所以當秦的鄰居,蜀國和苴國掐架時,秦是以吃瓜群眾的態度看著。等戰場上膠著狀態的兩方,都扛不住時,抬頭一看,秦立在一邊,都趕緊招呼:

「快把瓜皮扔到那邊腳下,趴下了,給你送個新瓜。」

兩邊都找秦國幫忙,都以割地作為回報,國家領導們的腦袋都被門夾了。

作為戰國時期最喜歡掐架的,秦王躍躍欲試已久,入場卷都到了,再不上場,怎麼混?但是又擔心自己一折騰,家門口邊上的韓國,虎視眈眈,搞點妖蛾子,也受不了。於是和兩大謀臣商量。

司馬錯說,打蜀國,張儀主張,攻韓國。

秦惠王:

「算盤打起來,我聽聽都是啥理。」

張儀主張拿下韓國,是這麼想的:

周王朝天下7分,當時以秦,楚最強。而周王室擠在一角,韓夾在秦與周之間。

秦若進功蜀國,誇越秦嶺,作戰難度高不說,難免驚動天下。韓有可能趁此機會打劫本國。

張儀認為:

「先私下和魏,楚兩國締約,提前分好贓,這2國早就對周不滿,秦攻下韓,他們一邊搖旗吶喊,敲山鎮虎,韓邊上周王室看見這個架勢,知道大勢已去,為了活命就交出九鼎和寶器。秦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則帝王之業成。

相反,蜀國是秦西邊偏僻落後的國家,戎狄當頭領。興師動眾,勞命傷財地打下來,並不能揚名立萬。有話說,爭名的要在朝廷之上,爭利的要在市場之中。蜀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市場和朝廷。「

張儀最後慷慨激昂:

「大王不去爭名天下,反而與野蠻人爭利,乾的都是小買賣,如何創立帝王大業!」

正所謂:

為了君王天下事,俱因生前身後名。

司馬錯等張儀說完,立刻反駁:

「錯!國家要富庶,先多佔地盤,軍隊要牛x,百姓先要吃香喝辣。建立王業,不先廣布恩德,怎麼收買人心?地盤,經濟,人心這三個條件具備了,王業才能水到渠成。」

原文是,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司馬錯又說:

「現在大王的土地少,我國的百姓貧困,還處在起步階段。應該先從基礎,容易的事做起。眼下蜀國地處偏僻的西邊,首領又正各種花式作死中,國民怨恨。現在出兵,分分鐘揍趴下他。蜀國的土地財富和軍隊,就是我們嘴邊的肥肉!而且天下還認為我們是正義之劍,代表了人權!

這次出兵,不僅利潤豐厚,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發揚人權的好名聲。多麼現成的便宜!簡直就是天上的掉下來餡餅。

另一方面,如果現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禍患無窮!」

最後,司馬錯發表總結成詞:

「周王室,是天下的宗室,韓國,是周國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兩國一定會聯合起來,共同採取對策,他們一定還會拉攏齊國和趙國。到時候,楚,魏這不靠譜的兩個盟國,那有什麼節操?

周王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給魏國,這2國即刻翻臉,掉頭來打我們。秦國屆時幾面受敵,這就是危險,所以攻韓不如攻蜀那樣萬無一失。」

秦惠王豎起大姆哥,說:

「說的對!」

結果,秦出奇兵,動用秦國特種兵武卒乃,千里奔襲,晝伏夜出,悄無聲息的斬首行動,取下蜀國。

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秦國派出大臣陳庄去監視蜀侯。蜀國物產豐富,成為秦國的大糧倉和兵源地。秦也就因此更加強大富庶,從此把諸侯國遠遠的甩在後面。才有以後一個單挑六國的戰績。

飛黃騰達與萬劫不復,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所謂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又有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今天的選擇決定明天的命運。國運,家運,人運,角度不同,道理一樣。

秦惠王用人唯才,卻又不專聽專信。希望大家都能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逢笑談古今事 的精彩文章:

世間自有萬古愁
世間自有萬古愁(上)

TAG:相逢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