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FGO廚力放出!玉藻前新形象的考據

FGO廚力放出!玉藻前新形象的考據

原標題:FGO廚力放出!玉藻前新形象的考據



本文作者:海軍元帥鐵木真


看到前幾天龍娘的帖子,有感而發,給狐狸科學地洗一洗。 結果寫了將近三天,遊戲之作,非嚴肅。


一、中國篇:從「妲己」之名開始

0.概述


本篇主要提出用日名制分析妲己身份的可能性,試圖從該角度推斷「妲己」的真實身份,並利用史實和出土文物資料,推測其可能的地位及形象。目前獲得的結果可以驗證已知事實,說明此可能性確實存在。


1.疑點


相信不少朋友看到這兩個字,都會覺得這名字有些奇怪。實際上這正是最值得懷疑的地方,也是考證的突破口。


鑒於許多文獻共同指向「妲己」這一個名字,司馬遷對殷商的考證也被出土甲骨證實誤差不大,所以姑且認為這個名字本身是大體可信的,尤其這個很常用筆畫也很簡單的「己」。(他就搞錯了幾個順序,人名基本沒錯。雖然除了妲己他一個商王配偶的名字都沒記)


傳統的解釋有不少,主流的說法是「妲」是字,「己」是姓。然而在商末西周的文字中,作為姓多次出現的是「妀」(左己右女)。這也符合我們普遍的認知:上古大姓基本都是女字旁,或許是母系時代的遺物。例如「上古八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也有說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都是這樣。目前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上,據統計有三十多個姓,也基本都是帶「女」的。雖然有說法認為「己」是「妀」被簡化後的結果,但竊以為說服力不算充足。比如剛才舉的那些姓,不少至今還在使用,也沒被人強行把女字旁去掉。而且「己」也是那個時期經常出現的,可見兩者並不是一個字,用途也不相同。這是問題之一。



「己」的寫法



「妀」的寫法。右邊多寫(畫?)了個「女」。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於,這種解釋是用周人之制來反推作為商代宮廷貴婦的妲己。


商代留下的資料匱乏,周對商的繼承又很多,古代學者試圖用周的禮制逆推商代的情況,也無可厚非。但是如今看來,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例如這一套對女子的命名規則,其使用背景是周人以「同姓不婚」等為基礎的婚姻制度。正如時人所言,「姓」是用於「別婚姻」的。然而商代,還處於族內婚與族外婚共存的階段。她們沒有周人那一套規矩,因此起名時也沒有「姓」的要求。而根據迄今為止的出土文物,商代女性的命名方式確實和周並不相同。


甲骨和銘文中發現的對女性的稱呼不少,有「婦」「妻」「妾」「母」「妣」等。比較常見的是「婦X」。後面那個字,一般是族或方國之類的名字。例如武丁的王后「婦井」,就是來自「井方」 當然也有例外,有族名和這個字不一樣的,還有不知道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的。。。 諸婦地位不等,也有人認為並不都是商王的妻室。其中較為重要可以進入祭祀的,在兒子輩稱為「母X」,再之後稱為「妣X」。後面的字不再是各種無規律的名,而是用十天干之一。


還是以「婦井」為例,在甲骨中有另一個名字:「妣戊」,這是後代的叫法。銘文上還被稱為「後母戊」,這是兒子輩的叫法——當然,這個名字,大家想必更加熟悉了。



至於「妲」字,古人有認為是女官名,今人也有認為本來就是「婦」的誤寫,不過影響不大,並不和她宮廷貴婦的身份衝突。所以我們的重點仍然放在「己」上。 另外說一下,我查了不少資料,沒發現這個「妲」字在那時出現過,可能確實是後人誤傳。商代貴婦雖然地位頗為重要,但所有史料幾乎都沒有記錄,基本都是近現代發掘出來才有所了解。古代文人對唯一的特例妲己摸不著頭腦並不奇怪。


在進一步分析之前,要介紹另一個概念——日名。


2.日名與族名


如果去查一下歷代商王和他們配偶的話,會發現這群人名字很奇怪。事實上這些並不是他們的本名,而是所謂「日名」。例如這次我們要討論的妲己,她的丈夫就是圖裡最後那位「帝辛」。此人本名叫「受」 個人覺得這個名更奇怪…… 「帝辛」是正式的日名。最為大眾熟知的「紂王」則是周人給他的謚號。而圖裡第二行那位「大乙」,就是著名的商湯。


這套命名系統是採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給重要人物命名。這一系統的具體規則、原理,目前仍然無法弄清。與其相關的組織,也是眾說紛紜。不過根據現有材料,學者們已經可以確認,它們不僅僅是廟號,也用來稱呼尚在世的人。


擁有日名意義非常大,這代表所有者有資格享受「周祭」。目前看來,王族中,只有商王、法定配偶、繼承人,才有這個權力。例如帝辛的兩個兄弟,微子啟和微仲衍,就只有本名(啟、衍),沒有日名。而他的兒子「王子祿父」,就有日名「武庚」。


因此,這個「己」很可能證明,「妲己」此人不止是地位不明的「諸婦」,而是有日名的商王正妻。


這個猜想也能解釋一些其他問題。例如,商代母系遺風還比較濃厚,母系族群的影響力非常重要。(有人直接稱為「子以母貴」)出現了有日名的繼承人(包括因為各種原因未能繼位的),那麼必然有一位同樣在祀譜中的母輩。目前已知帝辛有兒子武庚,但是沒有其他人的記錄。且按照周人對商的防範程度,如果第二位有繼承權的人在,不可能沒有痕迹,所以武庚應該是僅有的繼承人。因此,帝辛存在一位正妻也是合乎邏輯的,而她很可能就是這個被稱為「己」的女子。


目前已經發現的規律,比如王的法定配偶中沒有「乙」、「丁」兩個字,配偶與商王日名不相同,都與「己」的日名並不矛盾。而另外一些,例如商晚期以偶數天干為尊,以奇數為卑,反而可以證明這個猜想。


當然,「己」還可以作為地名,不過這與猜測並不矛盾。商代確實存在「天干十日」為名的氏族組織,可能與太陽崇拜有關。例如商的先公們多在辛日祭祀,可能出於高辛氏的「辛」族。而伊尹則出於「丁」族。雖然後來政權完善後,所有十天干都被商王族獨佔,不過這些族群仍然存在。他們擁有自己的聚居地、族軍,有強大的勢力。而商末金文中此類族名出現很多,以「丙」為最,其次就是「己」。 也有人認為天干十個字就是由這十個族群而來的


另,這也說明這個「己」與上文說的妀姓沒有關係了。那個是祝融八姓之一,這個則是另一體系里的。


貞:勿御婦好於丙? (殷契粹編)


這個丙顯然是地名


丙祖丁父乙 (《三代》爵銘文)

乙亥(中略)(惟)王正(征)井方。丙。 (《三代》鼎銘文)


這兒就是表族屬了。


己冉 (《三代》鼎銘)


「己」族的一個例子


亞若癸、丁、乙(師),受(授)乙 (旗?) (《三代》鼎銘)


一堆打不出來的。。。


大意是說癸、丁、乙三族族軍,組成一個「師」,授予乙族旌旗來指揮。三族組成部隊的情況在甲骨中也比較常見。 最早的三編製師、旅,就是這個時代出現的。


總而言之,由於年代久遠,難免出現偏差和歧義。但最終所有的可能都指向一點,這位女性並不是後人想像中的戰俘、貢品,而是一位地位顯赫、背後勢力強大的重要的人物。


(至於所謂「有蘇氏」,這個明顯是夏代部族風格的名字怎麼穿越到商末來了,我也是懵逼的。上文說的對人名記錄比較靠譜的《史記·殷本紀》里就沒提過有蘇氏,而且就算有,也該叫「蘇方」之類的。。。個人猜測或許是個地名,也許是妲己的封邑之類,被後人當做了氏族名吧。不過實在無法考證,只能暫且這麼猜了。)


3. 「天下之惡皆歸焉」

想繼續探究 洗 的話,還需要了解那些罪名到底是什麼情況。但是現在廣為流傳的,基本都是後世杜撰的。最早的譴責,還要去看《尚書》。


《尚書》各篇有真有偽,好在現在基本能確認其中一部分是有史料價值的。而關於我們話題的部分,可見於《牧誓》《微子》等篇,以及真《泰誓》殘篇,《酒誥》部分等。


例如《牧誓》中相關的部分,這是周武王在牧野的誓師詞: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姦宄於商邑。


真古文《泰誓》,武王在孟津的誓師詞: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


內容差不多,總結一下:


首先,聽信婦人;其次,破壞了祭祀的規矩;第三,不用親戚,任用平民和四方拋棄族群來投奔他的人;最後《泰誓》多了一條,不用雅樂,自己搞了新曲子討好他老婆……


通篇並沒有對此人配偶的譴責。另外《酒誥》中指出酗酒


另外《微子》一篇也比較有意思,因為它是從其他舊貴族的角度寫的:

天毒降災荒殷邦,方興沈酗於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長舊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用以詔容,將食無災。降監殷民,用乂讎斂,召敵讎不怠。罪合於一, 多瘠罔詔。


罪行包括:酗酒,不怕上天威嚴,不聽舊貴族的話。老百姓偷吃祭品他都寬恕。用重刑和殺戮橫徵暴斂,讓人生怨。


對比下,會有很有趣的發現:周人放在第一位的「聽信婦人」,沒有了。但是對輕視天威不重祭祀的譴責仍然在。


這看起來很不正常,結合史書中缺乏,我們現在根據出土文物了解的商代史實,就能推出原因了:商代諸婦本來就是國事的重要參與者,其中地位高的能從事祭祀、軍事、財稅、農業等各項活動。有人因功受封,有人則本來就是強大方國/部族的領袖。所以,對周人來說接受不能的任用婦人的行為,在商人看來是很正常的。殷商的舊貴族們雖然厭惡紂王,但是他們也想不到能從這個地方下手去黑。畢竟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也是常識。


至於酗酒,那個是普遍現象。周文王也是號稱「飲酒千鍾」的。當然,那個時候的酒和米酒差不多,度數很低,喝撐的可能性不比喝醉低。。。這個事情值得黑的,可能就是釀酒浪費糧食了吧。 當然,說是這麼說,如果你不是九尾狐狸之類的話,在那個年代還是少喝。當時的酒器是青銅,裡面的鉛會被米酒里的酸溶解,喝多了會鉛中毒的。。。後來羅馬人也吃過這個虧


另一個地方就是舊臣們譴責國君刑罰、搜刮過重,但這和不斷有人逃來投奔他,百姓幹了偷吃祭品這種當時極其嚴重的罪他也不管相矛盾。我們只能認為,這個「重刑」是有針對性的,只用來對付老貴族,試圖從他們的腰包里搶來資源、錢財甚至逃亡的屬民。本質上和後世「強幹弱枝」的政策並無不同。


只是後人只把「紂王」當做一個符號,從春秋戰國開始不斷給人家加戲。原始文獻中未提及的比干故事被補全,妲己的人設(??)也逐漸成型。乃至其他各種故事,都日漸完善了。子貢說「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恐怕就是最好的總結吧。


( 當然,這些故事往往也是有原型的,如果找到原型就會發現其實還是能找到聯繫的。例如崇侯虎,崇是地名,是商的重要屏障。虎侯是爵位,是和商王同族的重要諸侯。崇侯虎實際上是一系列作為商王鐵杆小弟和周人在邊將對峙的當地諸侯的稱號,後來被當成了一個人。


飛廉、惡來父子倆,是逃離氏族去跟商王混的典型,最後力戰而死。另外說起來,他們是秦始皇的祖先。。。


還有個紂王妲己冬天研究人為什麼耐凍的故事,也有人認為是譴責紂王「行為悖亂」衍生來的,原始的故事可見於《竹書》,是帝辛大冬天跳淇水裡游泳去了,他自己就是那個不怕凍的……)

4. 祖甲改制,武乙射天,與帝辛棄厥肆祀


除了前面所說這些,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祭祀。這在當時十分重要,甚至可能是一切問題的來源。


而要討論這個問題,需要從祖甲改制開始。


祖甲的經歷很曲折,他是武丁的兒子。武丁功勛赫赫,殷商如日中天,但是武丁表示想把繼承人定為祖甲的時候,祖甲認為自己不能搶哥哥的繼承權,於是跑到民間去了。武丁死後他哥祖庚繼位,祖庚也死後,祖甲才返回。繼位後祖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歷史上褒貶不一。有「帝甲亂之,七世而隕」的說法(祖甲到帝辛一共七代),但周公很推崇他。按周公的說法,祖甲在老百姓中待過,因此知道民間疾苦,繼位後能保護百姓。(《尚書·無逸》)


祖甲的改革有不少,首先是重新修訂公布了商湯的刑法,(不過這種修法的事情歷史上基本都是被黑,挺迷的。。。)然後還強化了父死子繼制,試圖避免當年「九世之亂」那樣眾人爭權的情況再次出現。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在祭祀方面。接受祭祀的範圍被削減了。所有自然神都被排除在外,上甲之前傳說色彩濃厚、無法考證的先王們也不再祭祀。伊尹之類前朝的重要官員也被排除。


另一方面,王族先王受到更大的重視,示壬以下的商王配偶也全部予以祭祀(以前最多祭五代)。祭祀和占卜的規則、範圍等也被嚴格規範。


顯然這些改革是對祭司的權力下手,並強化王族。


到他孫子武乙的時候,這人做了很多現在看有些行為藝術的行為表示自己勝過老天爺。最後他弄了個皮囊裝上血,掛樹上,一箭射爆,然後宣稱自己把天射了。相傳最後武乙在黃河渭水之間田獵(其實是古代的軍事演習)時被雷劈死了。此時王權和神權的衝突已經極其尖銳,很多人認為武乙實為死在戰場,這和當地崛起的部族(可能就是周人)有關,祭司集團顯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此後改革略有反覆,但到了帝乙帝辛時再次推進。上文列舉的譴責,應該都是由此而生。雖然從出土甲骨看,帝辛事情祭祀活動仍然是正常的,態度上不能說不虔誠,但祭品的數量並不如前,尤其活人祭祀的現象在這個時期極大減少。當然,祭司集團關心的並不是祭祀活動本身和虛無縹緲的神靈,而是自己的利益。雙方的仇恨不可能就此消解。另外不僅是制度上,軍事上也有相當激進的舉措。郭沫若先生總結卜辭,認為武丁之後還有一位戰功顯著的未知名君王,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帝辛。而商末期,確實也發現了殷商文化大幅擴展的現象。然而內部的問題已經無法挽回了。具體的表現就像上一段所說的那樣,舊貴族和商王已經近乎決裂。相信大家看了這一段,就能了解為什麼舊臣與祭司會痛恨商王,甚至最後帶著禮器投奔周人去了。


從祖甲開始,商王朝已積重難返。歷代國君試圖改變這一切,但是難度太大了。商人重鬼神,在這個群體中和教權鬥爭顯然會很慘烈。再加上當時氣候逐漸變冷,災荒時有發生(周人那邊也有「大飢」的記載),人心渙散。內外交困下,縱使最後有一次爆發,也難以挽回了。

這也能解釋牧野之後帝辛的奇怪行為。


我們知道當時商的主力在外,實際上是國都空虛時被偷襲的。但是在牧野迎戰失敗後,帝辛沒有回都城,反而去鹿台自盡了。


大家有興趣可以找找商代都城遺址的還原圖,這種大城在當年並不是好攻破的。然而明知主力尚在,卻不回城固守待援,結論只可能是,他已經根本回不去了。


「台」不止是宮殿。在上古時,它還是一種防禦設施,有軍事作用,可以理解成一種要塞。帝辛不在政治中心的都城壓制各方勢力,反而在旁邊修了個台常年待著。可能在最後,無論殷還是朝歌,作為貴族集團勢力最發達的都城,都已經容不下他了。而他器重的新貴族、邊地諸侯和提拔的「小人」,要麼被周人逐漸蠶食消滅,要麼在外忙的焦頭爛額無法趕回,要麼勢力太小,根本無法與老貴族抗衡。甚至我們也可以懷疑,所謂倒戈,到底是什麼情況,其中舊貴族們(例如和周人已經往來不短的微子啟)和祭司們(例如投奔周的那些),又起了多大作用。


(以往說法是「奴隸」倒戈,但是現在根據考古學家的統計,商代其實不能被稱為奴隸社會。因為就沒有多少奴隸。。。武裝奴隸倒戈的事件,也非常值得懷疑了。)


不過周人的描述有一句是非常貼切的,帝辛在這裡已經是孤家寡人了。


回到我們討論的核心人物,還有另一件需要說明。根據目前發現的規律,商王同時期只有一位正妻。自祖甲以來,能找到的先王與先妣更都是一對一的。雖然有殺紂王二妻/二嬖妾的說法,但是前者能查到的出處都指向《逸周書·世俘》和《尚書·武成》。然而我在這兩篇里並沒有找到對此的描述,實際上這和商代制度也不符。後者出自《史記·周本紀》,但是商代妻妾制度尚未成熟,此說似不足信。按太史公「兼存異說」的慣例(同一件事不同說法,就視來源放在不同篇里),《周本紀》里這個說法應該是來源於周人,而《殷本紀》中來自殷商的記敘更為可靠,即直到最後也只有妲己的記錄,被殺的也只有她自己。(這也符合上文推論和一般常識,妲己是殷商政權重要人物,因此必須剷除。而把人家兩個侍妾戮屍都要大書特書,卻不提王后,未免有些不對勁。)再結合上文分析,可以認定,她就是那個唯一的王后。


妲己在這場鬥爭中顯然是站在她夫君一方的。從周人的描述看,這些「罪行」雖然出於商王,但無疑是受了妲己影響,所謂「用婦人之言,自絕於天」。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歷代商王持之以恆與神權鬥爭的背景,也不了解殷商政權中妲己這類女性的地位和話語權,想當然地下了這個結論。然後又被後世借題發揮,最終形成了一連串的惡名,兩口子一起成為符號性的存在。


(最後補一句。武乙之後其他商王也有射天的行為,帝乙帝辛都做過。後來宋國的國君也有繼續這類行為的。雖然一直被黑,但否定神權卻是一種開風氣之先的行為,甚至可以說一直影響著後世。


甚至周人自己,也有男孩出生,要射天地四方以明志(《禮記·射義》)的禮制。 可能就是這種精神,造就了這個頗為特殊的文明吧。 那年頭不怕神的文明才是特例

5. 結語


現在,根據如上的分析,和其他已知的文獻材料、考古證據,我想我們可以勾勒出這位「妲己」真實的一面了。


她是商王的正妻,唯一的一位法定配偶,那時世界上最強大國度的女主人。王國的疆域北過燕山,西跨太行,南至現在湖南、江西,東達海濱,以至於今日有學者認為那時才是中央帝國最初的雛形。她以十個太陽之一作為象徵,註定要被載入祀譜,被子子孫孫永遠銘記。她的兒子是這個國度無可置疑的繼承人,王族的一支是她的後盾。她手中有一個已經較為成熟的三編製旅作為族軍,擁有在戰爭、祭祀、內政等國家大事上的發言權,並藉此支持她的夫君繼續改革。可能她也像先妣們那樣,本身就是一位強勢諸侯,甚至曾親自荷戈執鉞進入戰場。


我想這才是她應有的姿態,才是上古時代九尾狐的形象,才配得上塗山氏的遺惠。


後世附會的宮斗故事和殘忍小把戲,邏輯上並不能成立,因為在那個時代,她根本用不著這些。愛惜自己皮毛的狐狸,怎麼會和鼴鼠搶食呢。


而其他的一些疑惑也迎刃而解。比如周人指責紂王寵信妲己,後人也有衍生的故事。但早期政權中,寵信后妃導致的外戚得勢問題,卻並無一絲痕迹。妲己的母國在整個帝辛朝,於文獻中默默無聞,好像周人宣傳時忘了這件事一樣。而看到這裡,我們已經能給出原因:根本就沒有外戚。或者說,外戚這一族的族長,就是她自己。


然而,隨著周的襲擊,內部的動亂,王國土崩瓦解。這一切也都煙消雲散了。


不知她是何心情。我們恐怕永遠理解不了——也最好永遠不能理解。


據記載,商亡後,箕子回中原朝見周王,路過殷墟時,寫下了《麥秀》。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亡國之音哀以思」。與帝辛觀點相左而出走的老派大臣箕子都如此感傷,以至於留下這「第一首文人詩」,讓後人感慨了三千年。王后的心中,又會是怎樣的呢。


大部分文獻沒有記錄帝辛與妲己何時相遇,但基本上都認為,他們死於同時。如果按照《竹書》的年代計算,他倆在一起四十三年。


竊以為如果僅僅是「沉溺美色」的話,就算是狐狸,四十三年也會看膩的吧。


6. 後續 純腦補部分


商周之間的仇恨持續了很長時間。


(《紀年》):文丁殺季歷。《晉書·束皙傳》


《紀年》曰:帝乙處殷。二年,周人伐商。


二十三年,囚西伯於羑里。 (《史記.殷本紀》:「紂囚西伯羑里。」)


……


可以說,連續三代人,每一代商王和每一代周王都有死仇。至於周人的同盟「姜」姓,如果他們真的與羌人有關的話,那麼商的存在本身就是他們的威脅了——即使商王自己也在努力擺脫血腥的習俗。


關於妲己的下落,大部分都認為自殺或被殺了。不過如果還有後來的故事 比如月球版 ,那麼她最終還是得以脫身的。我們也可以依據文獻中的隻言片語想像一下。


從虎視眈眈的武王和深仇大恨的姜子牙眼皮下逃生,可能放過她的是誰呢。


列擊紂躬,叔旦不嘉。(《天問》)


意思是武王要求諸侯們排著隊砍紂王的屍首,周公旦認為這不好。


而商亡時,阻止太公殺戮商人,提出懷柔政策並說服武王的,也是周公旦。(雖然後來三監之亂他也被懷疑,只能自己給自己收拾亂局。)


如果這個故事有後續的話,這個心懷惻隱的人,只能是這位日後開創禮樂、鑄成文明精神內核的周公了吧。


不過畢竟是純腦補,也只能到此為止了。之後的事情,就完全是想像的空間了。


二、印度篇:多冷的隆冬!多冷的隆冬!……


我知道日本傳說里有一段狐狸在印度的故事。顯然這個故事是日本人自己編的,不過到底有沒有原型呢?我對此一直很有疑惑,不過並不知道怎麼去查證比較好。這時,我發現我有個印度熟人。


這人祖父是當地的婆羅門祭司,我就找他去詢問, 為此還給了他兩包鹵牛肉 。在 禁忌的誘惑 下,他去詢問了一番,得到以下結果。


首先,至少在他們那邊通行的故事裡,並沒有狐狸變成女性然後怎麼怎麼樣這種題材。他們那邊倒是經常用狐狸作比喻,比喻對象是一些古代哲人 都是男的 ,用來形容「亦正亦邪的智慧」。


倒是有一些蛇的傳說,說她們變成漂亮的女性然後害人的。不過也就這些了。


我不能確定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因為印度不同區域文字語言都不一樣,有本地特有傳說太正常不過了。可惜並非專業人士,只能暫且認定,這個部分的故事純屬虛構了。


好了,考證完畢, 大家來跳個舞吧。


天哪~~~狠啊~~~挨餓~~~


三、日本篇:???


什麼?我都 吹 考證了這麼長一段,還不能吊打?


社科院 《商代史》 (卷一《商代史論綱》宋鎮豪 ;卷二《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韓江蘇,江林昌;卷九《商代戰爭與軍制》羅琨)


張富祥 《商王名號與上古日名制研究》


張光直 《商文明》


王暉 《殷商十干氏族研究》


朱鳳瀚 《金文日名統計與商代晚期商人日名制》


王迅 《東夷文化與淮夷文化研究》


唐際根 《殷墟:一個王朝的背影》


宋葉 《殷商疆域研究》


《史記》、《竹書紀年》(古文、今文)、《尚書》、《禮記》、《逸周書》等古籍



補:剛才發現了一個挺有趣的。如果按照文獻記錄,宋國奉殷祀。而按照殷制,沒有傳位給自己後代,甚至被廢的先王先妣也被祭祀。也就是說宋的祀譜裡頭應該還有帝辛妲己,作為名義上的祖先之一。


……所以說狐狸是孔子名義上的老祖奶奶


另外微子啟也沒有傳位給兒子,有人認為是因為他在商亡的過程中作用太過微妙。而且據說他兒子公子朱和他政見不合,所以傳位給他弟弟了。後世歷代宋公是沒什麼存在感的微仲衍的後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GA玩家社區 的精彩文章:

《流放之路》破浪錘重擊無限暈,全部BOSS變木樁
《爐石傳說》全程快攻騎傳說經驗分享

TAG:NGA玩家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