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蘭嫂名字的由來

周蘭嫂名字的由來

據記載,1936年春紅軍長征期間,陳毅、陳丕顯同志曾來到江西省大余縣遲江彭坑一帶,住在當地村民周籃嫂的家裡,並召集游擊隊員開會,研究組織反清剿和開展統一戰線事宜。為加強各地的領導和便於指揮游擊鬥爭,堅持贛粵邊游擊戰爭的中共中央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同志來到彭坑,與負責大余池江片工作的少共贛南省委書記陳丕顯一起開展統戰工作,研究游擊戰策略。陳毅到彭坑後,在革命群眾周三娣家後山上搭棚隱蔽居住。但由於陳毅在1934年8月的一次戰鬥中腿部受重傷,在艱苦的戰鬥環境中缺醫少葯,腿傷時常複發,村民周三娣和丈夫劉漢光便邀請陳毅到自己家中居住,方便其治療腿傷。

上世紀八十年代,《周蘭嫂》的小人書深受許多讀者喜愛,風靡全國。周蘭是否真有其人?她名字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蘭即「籃」。取其諧音。

信豐縣油山西北山谷里的彭坑,有一位姓周的婦女,乳名叫三娣。周三娣經常冒著生命危險,提著竹籃為游擊隊員送飯、購買物資、探聽敵情,在陳毅居住養傷期間,周三娣還用當地的土法為陳毅治癒了腿傷,被陳毅稱讚是「一位高明的醫生」。經常在敵人眼皮底下給游擊隊送飯、遞情報。

1936年端午節的前一天,她包了一夜粽子,第二天,她挎著滿滿一籃子粽子,冒著大雨偷偷上了山,天雨路滑,她重重地摔了一跤,鮮血直流,當她出現在游擊隊住的茅草棚時,全身都濕透了。當時恰好陳毅也在,看到此情此景陳毅非常感動,親切地問:「大嫂,你叫什麼名字呀?」警衛員小聾牯也說:「是呀,大嫂,你經常來給我們送吃的,就告訴我們名字吧,將來革命勝利了,也好來報答你呀。」「鄉下女人,沒什麼名字,你們就叫我三娣吧。」陳毅風趣地說:「鬧革命,男女平等,你該安一個好名字!」三娣笑著說:「大老劉,那你就幫俺安一個吧。」「大老劉」是陳毅的化名,游擊隊員和熟悉的群眾都這麼叫。「大老劉」就是點子多,看著裝粽子的籃子:「有了,大嫂,你經常提這個大籃子給我們送東西,這可是只革命的籃子呀,我看你就叫周籃吧。」大家都覺得好,從此周籃就成了三娣的大名,游擊隊員都親切地叫她周籃嫂。

在艱苦卓絕的游擊鬥爭中,陳毅深深體會到只有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克敵制勝這一真理。他在《贛南遊擊詞》中寫道:「靠人民,援助莫相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期間,陳毅、陳丕顯特地看望和宴請大余縣參會人員,並問起周籃的情況。1990年5月上旬,中顧委常委、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和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劉建華到大余縣視察工作期間,專程到池江彭坑看望周籃的後代,併合影留念。

為了紀念陳毅、陳丕顯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84年,大余縣人民政府將周籃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了維修。國務委員、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了「陳毅同志舊居」匾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新談事 的精彩文章:

TAG:小新談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