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閻純德:弘揚優秀文化守望文化自信

閻純德:弘揚優秀文化守望文化自信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專題筆談

弘揚優秀文化守望文化自信

文 閻純德

我喜歡這個座談題目。新時代的中華優秀文化如何傳承與如何發展,是我們當下與未來特別值得重視的大問題。

所謂新時代,我想所指無論是咱們中國還是世界,自然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咱們走過了「文革」,又走過了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現在雖然中國還有不少貧困地方,但是大多數地區基本實現了小康,這對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在人類歷史上該是多麼偉大的事情啊!

「文革」使中國遭受重創,傷害的不只是經濟,傷害最深重的應該說是文化。文化是一國生存之精神和靈魂,沒有文化,就無異於名存實亡。要摧毀一個人的信仰與道德,首先就是掃蕩其靈魂中的文化,「文革」就是這樣一次掃蕩中國文化的史無前例的「革命」。當下社會上流傳一句話:「文革之後無信仰,改革之後無道德!」此話聽似誇張,實則道出了相當的實情。文化的失卻,致使許多人信仰和道德下崗,那些貪官之所以肆無忌憚地瘋狂大斂國家之財,就是因為失去了守衛國門的信仰與道德,於是人便異化成了骯髒的蒼蠅和殘暴的老虎。在我看來,社會上不少負面的成因,皆源於失控的「文革」,這場由美夢演化成噩夢的浩劫,其後遺症最終使文化失去了高雅,使人失去了信仰與道德。這些人,不再想國家之想,不再憂國家之憂,思想和眼睛裡只有個人利益,一切金錢至上。

新時代,就是中國走和平發展的時代,即國內發展和繁榮經濟,全面實現小康,復興中華優秀文化;國際上,在兼顧本國利益的同時,亦兼顧他國利益,謀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各國共同發展。這就是21世紀中國和平發展之夢。

經濟要發展,文化得先行!有什麼土壤,長什麼草。現在的新時代,應該是文化引領下的時代,要使這個新時代運行得順暢,實現偉大目標,當然還得學習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以助我復興偉大的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們經常講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二者究竟有何異同?在人類發展史上,有的說先有「文化」後有「文明」,有的說先有「文明」後有「文化」,有的說「文化」和「文明」本來就是一回事。但是,一般來說,文明是物質的,文化是精神的和社會的。文化包括人的價值、信仰、道德、理想、文學、藝術等因素;而文明包含的是技術、技巧和物質因素。英國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說:「就廣義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文化或文明,是一個複合的叢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所獲得的全部能力和習慣。」德國文化社會學家艾爾夫雷德·韋伯(Alfred Weber,1868—1958)說:「文明是『發明』出來的,而文化是『創造』出來的。發明的東西可以傳授,可以從一個民族傳授到另一個民族而不失其特性;可以從這一代傳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凡自然科學及物質的工具等等,都可視為文明。」他還說,「文化是創造的,所以它是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的民族性的表現,只有在一定時間與空間內,能保存其原有的意義,別的地方的人,即使抄襲過去,也總會失去原意。」

現在,最一般的解釋是,文化是動態而漸進地發展的,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作為一個概念,廣義地說,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及人類自身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地說,文化系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此種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來闡釋的解釋,即所謂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關於文明,它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和理性社會體系。廣義的「文明」涵義是文化發展積極成果的總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尚,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達到一種的水平高度。這種解釋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中國式解釋。我們還是回到傳統文化上來繼續我們的討論。簡而言之,文化常指觀念,文明多指物質;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義概念。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物質及精神合二而一的完美表現,但並非所有文化都能結出文明之果,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礎。文化可以決定文明的命運,文明的程度可以影響文化的改變。我認為,文化與文明基本屬於異名共體。

繞口令式的闡釋文化與文明,歸根結蒂還是要認識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又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兩個需要釐清的既有聯繫又有差異的概念。

文化是人類在生存社會活動中的智慧創造,它既包括物質,也包括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領域的總和就是文化。文化既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也具有承襲性、變異性和凝聚性。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以文明的姿態起步時開始創造並延續下來的文化。我們的文化究竟幾千年了?是三千年、五千年,還是七千年?

近百年來,考古學家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進行了至今數百場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奇珍稀世文物,夏商周之後不論,僅就幾項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便可基本摸清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和文明史。

中華文化起碼有兩個源頭,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黃河文明,最先發現的是仰韶文化。1921年在黃河中遊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千年,即距現在約7000千多年至5000千多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秦晉豫三省為核心,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其中陝西省就有2000多處。另外,1987年在濮陽縣西水坡發現一處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45號墓穴奇特,布局神秘,「龍虎」陪葬男性墓主,東側置龍、西側置虎,以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稱譽為「中華第一龍」,其文化探究,斗轉星移,可謂最早的「天文曆法」的文化呈現。龍,「春分而登天,秋風而潛淵」,是中國上古最重要的崇拜對象,是古代農業文化中極富生命力的農業之神。長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是始於1933年發現的三星堆遺址,這一距今5000多年的古蜀文化遺址,是中國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除了城牆,更有罕見的數千件精美文物出土。三星堆文明超出了古蜀國的成都平原,還延展到陝西南部地區和江漢平原,明顯受到中原夏商文明的強烈影響,就是說三星堆文明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文化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領域,其中被世界考古學界公認的對於古文字的解讀與破譯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難題。遊學者論證古蜀國「三星堆」等遺址中古蜀國文字與古彝文化之間的「同源性」或「同一性」,肯定了已有9000年以上歷史的「古彝文」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字。一些棒形飾物上的刻畫符號,被稱是世界古文字史上的第一個字元,雲南呈貢金寶山出土的幾個古彝文陶符,經碳14測定,已有1-1.2萬年的歷史。古蜀國三星堆既是祭祀聖地,又是古道文化、古佛文化和祖靈偶像祭拜的集中之地,亦是多方探明和驗證中華文化文化歷史最佳的真憑實據。

人類演進的曙光是在先有了語言,然後才有文字。人類自從靠說話從事社會交流時起,就已經進入了游牧或農耕文明。中國文字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大約在6000多年前,中國象形文字就在勞動中由原始圖畫演變的文字萌芽。河南安陽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也使中國歷史與文化有了另一個確信的源泉。

一個國家的文明和歷史,不能僅僅以文字作為具體的起始象徵,那些具象的歷史遺存,比如出土文物也是文明和歷史的確切證物。中華文明一直被一些學者質疑:我們的文明史究竟有多少年?從我們近百年考古發現的無數歷史遺存中那些陶器、青銅器上刻劃的「文字」和神秘符號,就足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不會止在公元前2070年,起碼會早於5000年以上至6000年。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勞動中創造而形成的產物,是歷史運行和社會活動的積澱物,其核心是思想和哲學,其中既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包括自然科學。

中華文化到了夏商周已現繁榮之狀,從傳說中的伏羲和《易經》開始,中國文化便如朝陽照亮了中華大地。然後是老子、孔子、孟子等無數中華文化的先驅和先賢傳下來的思想和哲學,經過漢唐、魏晉、宋元、明清至民國的傳承與豐富,包括人文、政治、教育、科學、語言文字、文學、天文曆法及醫學、農學、建築、繪畫、書法,民俗,等等,都屬於我們取之不盡的傳統文化。

關於傳統,我再補充一句。曾有人問:「自由、民主、平等,算不算我們的傳統?」我的回答是:「算!」我們通常都把自「五四」運動之後逐漸融進我們文化傳統的這一思潮視為是來自西方,其實,此三者乃天生之意識,始自先秦,我們老祖宗的思想里就有自由、民主、平等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根苗。至於「自由、民主、平等」的口號之所以不那麼響亮,只因受歷代統治者的壓制才不得不沉默。不平則鳴!歷史上自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直到到太平天國運動,四五十次的農民起義和我們共產黨的革命,還不是為了爭取自由、民主、平等和能夠尊嚴地活下去嗎?!

樓宇烈教授如數家珍般講述了諸子百家以降許多具有極強生命力的先賢們的至理名言,這些中華傳統文化中沉澱下來的經典,都是中華兒女一代一代應該傳承下去的優秀思想和道德。且不說諸如《易傳》中說的「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詩經》里的「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學》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里說的「上善若水」及「天人合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禮記》里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尤其我們常引用的《論語》里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等擲地有聲之金玉良言,都是指導我們的精神導師。還有如孟子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君有道,從之,忠之,君無道,伐之。」這才是「君有道從君,君無道從道」正當的君臣關係;《論語·仁政》所說的「薄賦則民足」是仁政思想;晏子的「國為主要,君為次要」,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都是可貴的民本思想;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管子的「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等等,這些看似隻言片語,拿到今天,也可以作為國家「高管」效法的行政座右銘。

但是,傳統的並非都是優秀的。每個朝代都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而決定貶斥、褒揚和取捨。我們研究學問就得唯物地從百姓和學術立場出發來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有益於社會發展的是優秀文化,而對社會發展有害的是文化糟粕。當然,我們的先人也不是神仙,他們必然會受到時代的局限,留下一些於社會和後代有害的言論和思想。日常生活里,我們最愛拿「三綱」與「五常」一起說事,批判其貽害無窮的封建弊端。其實,二者不可同日而語,「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那種「君叫臣死,臣不死為不忠」及男尊女卑的思想,等等,則是實實在在的壞東西;而「五常」——「仁義禮智信」,倒是個好東西!前者是枷鎖,後者是文明,是禮樂文化最早的啟蒙。

總之,文明是物質的,文化是精神的,文明具有擴散性,文化具有凝聚性,凝聚性的文化會凝聚成傳統,好的文化傳統我們要弘揚和發展,糟粕要剔除。

要使中華優秀文化生生不息地承傳和發展離不開教育,而教育離不開讀書。有人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發展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2014年12月,聯合國有個世界人均年度讀書排行榜:前五個國家是:俄羅斯54本,以色列50本,德國47本,日本45本,奧地利43本,而中國是4.35本。這個調查不一定準確或科學,但我們國家缺少讀書風氣,卻是實情。讀書不讀書影響的不僅是人個,更是整個民族和社會。讀書是橋樑,是擺渡車,讀好書可以把人護送到文明的港灣。「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此話不是嚇唬人!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歷史,不了解世界,何以承傳優秀的文化,何以建設和繁榮我們的國家!

中華民族經歷過大苦大難,這使我們的文化性格更加自信和豐滿。走過彎彎曲曲的泥淖小路,再踏上灑滿陽光的大道,深信前方會有風雨。根據歷史的經驗,尚未形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肯定靠不住,因為一定有人會嫉妒,會破壞。但是,我們不畏懼,即使面前再有更大的千難萬險,我們都會以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的精神面對之!困難、艱險摧不毀我們的文化自信,阻攔不了我們創造美好家園的文化信心……

——載於《中國文化研究》2017年冬之卷。

作者簡介:閻純德(1939—),男,河南濮陽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漢學研究》雜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兼及文化及漢學領域。

《中國文化研究》2017年冬之卷

(總第98期)

目錄

[本刊特稿]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專題筆談主持人語——韓經太(1)

樓宇烈、胡德平、李德順、李榮啟、鄭大華、張志強、閻純德(3)

[「古代小說文體」專題]

主持人語——陳文新(25)

「唐人始有意為小說」這一命題不能成立——陳文新(26)

「唐人始有意為小說」芻議——程國賦(38)

魯迅「唐人始有意為小說」說補論——基於學術史的討論——吳懷東(51)

中國早期「小說」的文體特徵與發生途徑——陳民鎮(59)

[中國思想文化]

從《樂記》論孔子「述而不作」 ——楊合林、張紹時(79)

史學、歷學與《易》學——劉歆《春秋》學的知識體系與方法——程蘇東(89)

《國語》《左傳》用《詩》比較——張鶴(102)

論周宣王時期王朝禮樂的畸變——以《詩經》「公卿讚歌」為中心——李輝(108)

君子行禮,亦求變俗——北山學派的禮儀傳播與實踐——楊逸(117)

[中國典籍翻譯研究]

《聊齋志異》英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宋賢德全譯本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述評——李海軍、蔣鳳美(126)

論《易經》英譯文本批評的四重複合模式——兼談先秦典籍外譯文本批評——王曉農(136)

[中外文化交流]

依田憙家中日前近代文化比較觀探析——沈世培(146)

江戶初期朱子學派的詩文觀念及杜甫接受——張紅(160)

日本和歌理論對白居易的受容——以《古今和歌集序》與《文集百首》為例——文艷蓉(17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總有一天,你要學會和世界握手言和
幸福女人必有的五件奢侈品,你有幾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