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物質是如何從無中生有?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物質是如何從無中生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經》,我們該如何理解它?若要理解這句經文的含義我們首先要知道有和無這兩個概念的意義。看到無這個字我們首先會想到空無和虛無,認為無這個字就意味著無有和無物。看到有這個字我們就會想存在和實在,從而有這個字就意味著實有和有物。於是有生於無就被歸結為如的從空無一物有產生實在的問題,但是我告訴你,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因為根本就不存在從虛無中產生實有的道理。

那麼,老子為什麼又要說有生於無呢?其實老子所說的有生無實際上就是萬物生於道這個概念。有指得是可被人們感知覺經驗的萬物,無則指得是不可被人們的感知覺經驗的道。有和無是一組意義相對的概念,判分有與無的標準是可否被人們的感知覺官能經驗到,所以有指的是可以被我們的感知覺器官經驗到的實在,而無指得是不能被我們的感知覺機能經驗到的實在。

在老子學說中,宇宙中有兩種實在同時並存,一個是無限的自在的實體,但它卻不能成為人們感知覺的經驗對象,只在這個意義上它才是無,而在實質上它卻是有,因為它是宇宙中可以被感知覺機能經驗到的實在之所以為是的原因,沒有它經驗中的萬物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它也一個實有,只不過是一個不能成為人們經驗對象的實有。由於不能被我們經驗到,所以才稱它為無。

在我們經驗中沒有一件事物是永恆不變的,一切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所以,我們說經驗中的事物都是時間和空間中的有限存在。它們雖然有限,但卻有很真實,我們可以觀察它的形狀丶形態、顏色丶等屬性,我們還可以使用觸覺感知它的硬度丶重量丶等屬性。在我們看來它們才是真真實實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之為有。

所以,老子講有生於無實際上講得是可經驗的萬物生於不可經驗的道。老子所講的道雖然不可經驗但卻是一個實體丶實在,實際上還是一個有,所以老子說有生於無,實質上還是有生於有的,可經驗的有生於不可經驗的有,而不是有虛無和空無中生某個存在物。比如,一個杯子就不可能憑空產生。但是我們可以說電磁波可以使我們的手機發生信息,手機產生的信息與電磁波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理解為有生於無。如果我能穿越到古代,讓古人看我的手機信號,並將電磁波的理論解釋給他們聽,那他們肯定會一頭霧水,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憑啥你說有就有呢,在這個狀態下手機的信號在古人看來就是無中生有的。老子所說的有生於無也要這樣來理解才合理。

其實我們對有無的這一理解在經文中也是不證據的。經文第十四章中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我們對這段經文做如下解釋:用我們的眼睛不能觀察到的事物,我們稱它們為「夷」;用我們的耳朵不能聽到的聲音,我們稱它們為「希」;用我們的觸覺不能知覺到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微」。因為它們超出了我們感覺範圍以外,我們再也找不到什麼手段可以獲得關於它們的信息,所以說我們再也無法對它們進行追問和究詰了。由於它們都是一樣的無法為我們所認知,所以我們乾脆就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物質,並命名為「無」。講到這裡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古人所講的「無」,並非是指虛無和空無,而是指超出我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認知範圍以外的自然事物。由於我們無從對其感知,所以才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事物,並勉強用「無」這個詞對其加以命名。所以有、無這對範疇,也並不是抽象的概念。「有」用來命名或指陳可以通過我們的視覺觀察,可以通過我們的聽覺聞聽,可以通過我們的觸覺知覺到的所有的自然事物。而「無」則是用來命名或指陳超出我們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的認知範圍以外的所有的自然事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助讀
《周易》坤卦代表什麼意義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