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與認知升級——第二講

《道德經》與認知升級——第二講

引言:道德經講的並不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而是通往這個境界的路徑——認知升級。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秒;常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二講

上一講的一個讀者留言,把《道德經》稱為「相對論」,這個說法對錯且不說,至少是有助於我們去理解《道德經》的。

有和無的關係,是最基本的矛盾統一的關係(矛盾統一用我們古人的話叫做相剋相生,後面會多次用到)。惡便是善的無、愚便是明的無、勇便是懼的無。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段話,我們來舉個例子: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國家的經濟突然開始高速增長,探究背後的原因,發現一年前該國政府出台了大幅減稅的政策,這個政策導致了經濟的起飛。

減稅政策出現在經濟增長之前,從無的角度看,它不屬於一產二產三產、不構成GDP的任何科目。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此處的「天地」並不是狹義的天和地,而是我們所觀察研究的事物。後面的「萬物」也是一樣。

另一方面,減稅政策確實導致了經濟增長,所以從「有」的角度,它是經濟增長的因。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強調高手應該「因而不為」,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因果關係,並把這個因做好,從而導致好的結果。但是因為別人並沒有建立這個因果關係,所以會認為這個高手啥也沒幹(「無為」)。

筆者認為,道德經論述的重點就是如何升級認知。有的角度和無的角度,都可以幫助我們認知升級。

故常無,欲以觀其秒;

當我們去解釋經濟增長,某君說經濟之所以增長,是因為第一產業增長了、第二產業增長了、第三產業也增長了,這種解釋就不能算作「無」的視角。因為三個產業的增長都是表面的、可直現的,不是背後的、本質的原因。我們拋開表象,探究背後,找到減稅政策這個更深層的驅動力,就叫「無,以觀其妙」。妙在這裡的意思就是背後的原因。「常無」,就是從更深層、更未知的角度分析問題。

要補充說明的是,整個社會的認知都在升級,當減稅和經濟增長的邏輯已經被世人所知後,便不可稱之為「無」的觀點了。我們需要不斷的探索未知,擴展自己和人類認知的邊界。

常有,欲以觀其徼。

當我們得知減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後,從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範圍去研究這個影響,這就是「有」的視角,就是「有以觀其徼」。「徼」是事物演進的過程的意思。「常有」,就是從更大範圍(更長的時間、更大的空間、更多的因素)分析問題。

兩者同出而異名

不管從無的角度、還是有的角度,分析的都是同一個問題。角度不同,而本質統一。

同謂之玄

變化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不管從有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從無的角度看問題。都需要研究變化。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研究有和無相互轉化的過程和原因,是我們提升認知的關鍵。轉折點,是找到更深層原因的關鍵點。

回到前面的例子,分析經濟停滯轉變到經濟增長那個時點發生的事情,是我們找的減稅這個原因的入口(「妙之門」)。

變化是不會停止的,減稅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果也必定是有限的,當經濟增長再次陷入停滯,就又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時點。

在一個小男孩的心裡,他的父親都是偉大的。忽然有一天,他開始覺得父親很平庸,就是這個小男孩長成少年了。後來的一天,他再次認識到了父愛的偉大,就是這個小男孩成熟了。

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牛頓的三大定律完美的解決了物理世界的所有問題(人們只知其有,不知其無)。正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了牛頓力學的有效邊界(發現了牛頓力學的無),升級了人類的認知。

補充:修身就是認知升級

芒格說:「擁有一個觀點的前提是你最能否定它」。可見他一輩子都在升級自己的認知。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洽的認知世界,往往是那些你不能接受的東西,通過努力去理解它、接受它,最後實現了認知的升級。換言之,就是這個一開始讓你難以接受的東西讓你認識到了自己認知的邊界,然後通過把原來的「無」部分變成了「有」,擴展了自己的認知邊界。

所以我們要感謝那些在我們身處絕境的時候,再踹我們一腳的人,是他們給我提供了升級認知的機緣。是為逆增上緣

很多人把《道德經》所描述的內容理解為「一種至高的境界」。誠然,能寫出道德經的人,一定是掌握了認知升級的方法,並且多次完成升級的,一定是境界很高的人。

但道德經本身所說的是認知升級的一般規律,不管我們自己的境界如何,只要我們計划走認知升級這條路,都可以從《道德經》里獲得正能量。

換言之,道德經講的並不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而是通往這個境界的路徑——認知升級

後記:

有的讀者會說,這樣講《道德經》似乎太平常了。不太符合讀者心理「玄妙高深」的既有認知。這裡解釋幾句:

1、《道德經》所說的分析方法,在2500年前人類智慧啟蒙的階段是比較先進的,在兩千多年的時間中,這些方法已經逐步進入日常,這就是《道德經》對後世的影響。

2、如果《道德經》因為太難懂,沒有影響到後世的認知和實踐,那麼它就如瑪雅文化的神秘符號,不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3、這就像一個人,裝裝神秘有助於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但是最終還是看能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道德經》無疑在造福世界和製造神秘感兩方面都達到了巔峰。

4、不能夠成為常識的知識,就無用!所以,認知必然伴隨著神秘感的垮塌。

5、馬哈西說:認知比相信崇高

歡迎繼續關注《道德經》第三講: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業家讀四書 的精彩文章:

TAG:企業家讀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