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房子》作者維吉尼亞·李·伯頓的創作世界

《小房子》作者維吉尼亞·李·伯頓的創作世界

《小房子》作者維吉尼亞·李·伯頓的創作世界

一、作者簡介

維吉尼亞·李·伯頓(Virginia Lee Burton,1909-1968年),美國作家、兒童書籍插圖畫家。1909年8月30日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牛頓中心(NewtonCenter),她的父親是麻省理工學院首位教務長,母親則是一位英國詩人兼音樂家。

維吉尼亞·李·伯頓從小就生活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氛圍中,在她童年時,人們聚集在市中心唱英格蘭民歌、圍著五月柱跳舞,每逢生日和聖誕節,父親送給她的禮物不是玩具,而是許多精美的繪本,也常給她讀繪本。因此,她對繪本始終保持著極大的興趣。

8歲時,由於母親的健康原因,伯頓全家搬到加利福利亞的一個小鎮,那裡住著很多藝術家,鎮里有三座劇場,經常有各種表演、綵排。

波頓兒時的理想是做一個芭蕾舞蹈演員,中學時她得到一筆獎學金,去舊金山跟一位舞蹈老師學習芭蕾。

高中畢業後,她沒有上大學,而是繼續學習繪畫和芭蕾舞,路途遙遠,她每天要坐火車、換輪渡、再轉有軌電車去學校,至少要花兩個小時------她用來捕捉各種生活場景、給陌生人畫速寫。

雖然她得到與紐約的芭蕾舞團簽約的機會,但因為要照顧腿部意外骨折的父親,伯頓放棄了心愛的舞蹈事業留在他身邊。她在波士頓的一家報社找到一份給探訪各界藝術家的小欄目畫插畫的工作,領導她的是當時一位知名的藝術評論家。在隨後的兩年半中,她畫了大量當時傑出的舞蹈家和演員的速寫,為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0年秋天,經朋友介紹,伯頓去和喬治·德米特里厄斯學習繪畫,第二年春天兩人結婚。喬治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教師,而且是一位優秀的雕刻家。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阿瑞斯後來也成為在美國,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有影響的雕刻家;小兒子麥克畢業與哈佛大學,後來從商,近年來經常來中國投資、興建娛樂設施。

1968年10月15日,維吉尼亞·李·伯頓因病去世,享年59歲。

二、作品特色

維吉尼亞·李·伯頓的主要作品有:

《逃跑的小火車頭》(ChooChoo,1937);

《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Mike Mulligan and His Steam Shovel,1939);

《加里可,一匹奇蹟馬或神馬卡莉索》(Calico the Wonder Horse,1941);

《凱迪和好大的一場雪》(Katyand the Big Snow,1943);

《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1943)獲得1943年凱迪克金獎;

《美柏勒,電車或纜車梅波兒》(Maybelle, the Cable Car)(1952年);

《生命故事》(LifeStory)(1962年)是她的最後一部作品,講述了地球上生命的進化發展。

另外,《羅賓·胡德之歌或羅賓漢之歌》(The Song ofRobin Hood,1948)安妮·馬爾科姆森文,獲得1948年凱迪克銀獎。

代表作品:《逃跑的小火車頭》《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凱迪和好大的一場雪》《小房子》。

她對每一部作品都要花費數年去精心製作,其中創作《生命的故事》耗費了伯頓整整八年的時間。八年間,她不斷前往紐約的國家歷史博物館獲取地理學、古生物學、古植物學和考古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她以極大的耐性吸收和消化各種資料,並在插圖上精益求精,在每一個細節上耗儘力氣,一門心思地朝著自己認為完美的目標前進。雖然文圖全部由她創作的作品只有七本,但她卻被公認為「20世紀美國代表性的繪本作家」。

在凱迪克獎的獲獎感言中,她深有感觸地說道:「在我與孩子們合作創造的過程中,學到了幾樣東西。首先,絕不能『寫低』了孩子們… …此外,他們的思維清晰而敏銳,每一個細節,不管它多小,都必須具有本身的趣味和意義,同時還必須符合書的總體設計。」

伯頓說,學習設計沒有捷徑,這是一次緩慢而艱難的攀爬,並且你永遠都不會到達峰頂,你學的越多越會發現有更多需要去學。

伯頓從孩子的玩具世界獲得靈感,作品中豐富的幻想也來源於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她曾說:「為兒童寫書或者作插畫,最好和他們一起工作……孩子們住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才是最嚴厲的評論家。」

伯頓的作品中總是有著英雄式的角色和幸福圓滿的結局,同時還流露出淡淡的鄉愁和懷舊之情。曾在舊金山讀藝術學校的經歷讓伯頓對纜車非常熟悉,雖然之後她長期生活在新英格蘭地區,一系列優秀的繪本作品也是在那裡創作完成的,但她仍保留著對於舊金山深深的眷戀,並一直關注著舊金山為纜車的保護所作的努力。

伯頓出版的第一本圖畫書《逃跑的小火車頭》,人物之一便是來源於伯頓陪大兒子阿瑞斯看火車的經歷,在凱迪克獎的獲獎感言中,她說這個故事是「阿瑞斯遊戲中用小火車製造的那種瘋狂冒險」

《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這本書中又一次源於她兒子的玩具。小兒子米歇爾喜愛的蒸汽挖土機玩具。為了確保插圖的準確性,伯頓定期到施工現場觀察真實的蒸汽挖土機工作的狀態。她還特別細心地在這本書的環襯上放進介紹挖土機功能的插圖,包括挖土機各個部件的名稱與主要功能的介紹。

伯頓一生自寫自畫的圖畫書有七本,除了《生命的故事》以外,其他六本圖畫書「都有一個處於男性世界之中的一個擬人化的女主角,無論是蒸汽挖土機瑪麗安還是鏟雪車凱迪,都傳遞出潛意識裡的強有力的女性主義信息」。

作為男孩子的媽媽,一般都不會錯過伯頓的繪本。因為她的繪本可謂是和她兩個可愛的兒子一起創作的(《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中的小男孩是以他小兒子為模特畫的哦)。據說,維吉尼亞·李·伯頓一直保持和孩子一起工作的習慣。她會把作品一遍又一遍地念給孩子聽,在觀察孩子的反應之後,加以修正。如此反覆,直到自己和孩子都滿意為止。除了繪本的主題本身很吸引男孩子外,伯頓的繪本中有很多小細節,讓細心的男孩在每次閱讀後都會有新發現,難怪她的繪本歷經60多年還深受男孩父母的喜歡。

可惜,當她的兩個小男孩長大後,伯頓創作繪本的激情也漸漸變淡了,加上其不到60歲便因病逝世,可能會像佩特·哈群斯一樣,激發又一輪創作高峰,所以她留世的作品並不多,但本本都是精品。

除了兒童繪本的創作以外,伯頓還是一位出色的藝術設計者。對許多人來說,伯頓在童書創作方面所獲得的藝術成就和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往往黯淡了她在另一領域的光芒。事實上,在弗利谷,她還執教一個藝術設計班,那裡湧現出一批 「弗利谷設計者」,不久之後,這一團體的設計家們就以他們富於創新性和高質量的設計作品,引起了國內乃至國際範圍內人們的注意和稱道。有人認為他們的設計代表了當時紡織設計界的一種新取向。我們也可以從伯頓許多部作品的繪圖中看出鮮明的藝術設計的痕迹。

三、所獲榮譽

《小房子》捧得了1943年的凱迪克金獎,1959年劉易斯·卡洛爾書架獎,併入選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推薦100本最佳童書、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教師們推薦的100本書」。

創作於1942年的這本《小房子》,67年後依舊觸動人心。這座會呼吸、有情感的小房子,帶孩子領略生命與自然的美好,傳達出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理念。

《羅賓·胡德之歌或羅賓漢之歌》(The Song of Robin Hood,1948)安妮·馬爾科姆森 文,獲得1948年凱迪克銀獎。

四、作品賞析

1、《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1943)獲得1943年凱迪克金獎

維吉尼亞·李·伯頓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創作習慣,就是她在創作過程中始終遵循「兒童書是為兒童的」這一原則,把孩子們當成了最嚴厲的批評家,每一本圖畫書都是與她的兒子們共同完成的。

在曾經擔任過凱迪克獎評委、美國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巴巴拉·埃拉蒙(Barbara Elleman)所著的《維吉尼亞·李·伯頓的藝術生涯》(VirginiaLee Burton A Life In Art,2002)一書中,引用了維吉尼亞·李·伯頓這樣一段話:「我的第一本書《約尼弗絨布》(Jonnifer Lint),是個關於一粒灰塵的故事。雖然我和我的朋友都認為它相當出色,但卻一連遭到了十三家出版社的拒絕,原稿最後又被退了回來。我讀給3歲半的兒子聽,可還沒有讀完他就睡著了。這讓我教訓深刻。從那以後,我總是和我的讀者,也就是孩子們一起,為他們而創作。我首先一遍一遍地把作品讀給他們聽,觀察他們的反應,一邊根據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取捨選擇,一邊寫故事。圖畫也是一樣。」

1943年,《小房子》為她贏得了第一個凱迪克獎,在獲獎感言中,維吉尼亞·李·伯頓深有感觸地說道:「在我與孩子們的合作創造過程中,我學到了幾樣東西。首先,一個人決不能『寫低』了孩子們。他們立刻就會感覺到成人的傲慢態度,他們不會去看這種書。此外,他們的看法清晰和尖銳……每一個細節,不管它有多小、多不重要,都必須具有固有的趣味和意義,同時,也必須要符合這本書的總體設計。」

《小房子》問世已經有六十多年了,今天人們談論它最多的,還是它對現代文明的擔憂和批判。急劇膨脹的都市化,宛如一頭長驅直入的怪獸,轉瞬間就吞噬了小房子、吞噬了丘陵和丘陵上的雛菊和蘋果樹……在這個故事裡,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徵,是現代文明的犧牲品。即便是結尾,儘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長著小雛菊和蘋果樹的丘陵上找到了歸宿,但還是留下了一個懸念,不是嗎?又有誰能保證它永遠不再被現代文明所吞噬呢!所以我們要說,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也是一個瀰漫著悲哀的故事。

回歸大自然,在今天已經成了許多人的夢想。當年曾有人問維吉尼亞·李·伯頓:「你這個故事的主題,是說我們越遠離自然和在自然中的簡樸生活,我們越不幸福嗎?」她回答得十分肯定:「我樂意把它作為這本書傳遞的一個信息。」維吉尼亞·李·伯頓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在這本小書里,她用最樸素的文字和最明艷的水彩,謳歌了一幅正在遠逝的鄉村美景。開頭一上來就是七個連續的畫面——粉紅色的小房子、開滿雛菊的綠色丘陵,日月星辰,然後是色彩分明的四季,明媚、恬靜而又透出一種田園牧歌般的感覺。不知她是否受到了美國自然文學之父梭羅的《瓦爾登湖》的感召?反正如今,世上是已經絕少有人肯為孩子們畫這種安安靜靜的圖畫書了。

有人說維吉尼亞·李·伯頓的家,就是《小房子》里那座四周長滿雛菊和蘋果樹的小房子,其實不是。她住的是一座木瓦板屋頂的二層樓小房子,不是書中的那個中央有一個大煙囪的樣子。不過,她和丈夫剛買下這座房子時,為了避開噪音,確實把房子朝馬路後面整整移動了五百多米,移到了一片長著老蘋果樹的丘陵上。而且,她確實還在房子的四周種滿了雛菊。

正是這次搬遷,給了她創作《小房子》的靈感。

維吉尼亞·李·伯頓說,創作這本書最困難的是如何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傳遞出歷史的時間、也就是時間推移的概念。當然,她最後還是找到了一種深入淺出的表現方式,開始是一天(太陽升起又落下),接著是一個月(從新月到殘月),然後是一年(從春天到冬天),就這樣地循序漸進,讓孩子理解了一個都市在一個世紀中的成長過程,獲得了都市化的概念。

小房子也被作者賦予了人的特徵和情感,被擬人化了,它會好奇,會孤獨,也會恐懼和快樂,這都是孩子們能識別的情感。乍看上去,小房子前後似乎都是一個表情,但如果對比,還是能看出它表情的變化的。比如,當人們在小房子前面開挖道路時,它臉上就是一副驚詫的表情:「要發生什麼事情了呢?」要說最明顯的,還是倒數第2頁,當小房子逃離了烏煙瘴氣的大都市,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時,它幸福地笑了。注意,這裡作者故意把它門口的台階畫成了彎彎的曲線,好像在笑一樣。不僅是表情,作者還用從亮麗到灰暗,再到亮麗的色彩對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房子的心境。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畫面裝飾性極強,而且絕少直線,常常是一個橢圓套著一個橢圓,比如開頭的幾頁,一個個橢圓形的丘陵連綿不斷,連道路、雲彩、柵欄,甚至連樹梢都是橢圓形的,躍動著一種柔和而又抒情的舞蹈感覺。這或許與維吉尼亞?李?伯頓曾經是一位舞者不無關係吧!

巴巴拉·埃拉蒙說《小房子》是維吉尼亞·李·伯頓圖畫書創作的一個頂點,這個評價一點也不過分。

2、《生命故事》(Life Story)(1962年)

《生命的故事》都可以說是伯頓為數不多的獨立創作的圖畫書作品中十分特殊的一部。這部頗具史詩氣魄的作品別出心裁地將地球迄今為止的地理與生命演化歷史濃縮在一個五幕劇里,並以極為淺近而又大氣的語言,以及宏闊華麗又充滿迷人的細節的畫面,呈現了這一出對我們來說顯得既遙遠又切近的時空圖景。

幕起時,從猩紅的垂簾後徐徐向我們展露出來的幽邃的太空中,盤旋著綴滿星光的藍色星雲;紅、黑、藍三色之間構成了一種令人屏息的強烈對比,在這樣鮮明而又沉著的對比中,靜默的畫面彷彿充滿了宇宙運行的宏大聲響。儘管從翻頁的邏輯看,這幅右頁面上的插畫出現在文字之後,但它顯然比左頁面上的文字說明更早地攫住了我們的注意力,並促使我們在一種近於迫不及待的情緒中,回到左頁面上去溯尋關於它的敘說——「很多很多億年前,我們的太陽誕生了,它是我們銀河系中的上千億顆恆星之一。」在時間上顯得格外遙遠的「很多很多億年前」和在空間上顯得格外廣袤的「上千億顆」,把讀者帶進到一片遠古的時空中;但置放在「太陽」和「銀河系」前的那兩個親切的「我們」,又使這片時空變得與我們的生命存在息息相關。伯頓十分巧妙地運用這種語言上的微妙技巧,創設出一種獨特的敘述氣勢與情感氛圍。而當我們把目光重新轉向右面的這幅插圖時,也會發現,通過那支呈對角線划過水平畫面、指向太陽的光束,上述技巧同時在畫里得到了呼應。從舞台出發射入太空的光束將幕前與幕後的世界聯接在了一起,也將作為讀者的我們與故事裡的遙遠時空聯接在了一起;光束的斜線打破了環狀星雲所包含著的那份恆久的寧謐,暗示著敘述者的參與和歷史敘說的開始。通過文字與畫面的配合設計,作者在不知不覺地把我們推回那悠長綿遠的時空隧道。

很顯然,這一同時表現在文字和插畫上的技法貫穿了整部作品的始終。它帶領我們走過太陽和地球的誕生所準備下的生命的「序幕」,走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每一紀,一直走到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20世紀60年代,甚至更近的今天和未來。雖然與一般的圖畫書相比,《生命的故事》所包含的文字和插圖已經顯得有些密集,但與它所致力於呈現的這段厚重的歷史相比,它們又顯得簡約至極。伯頓在創作這部作品時,仍然牢牢秉持著她一貫的兒童讀者意識,她所使用的文字語言和插畫一道,努力以最能夠被孩子接受的方式講述著與「寒武紀」、「奧陶紀」、「岩漿岩」、「變質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各種與地質學、生物學、天文學術語有關的歷史名詞,隨著時間的推進,插畫的色調也從卷首的暗色走向卷末的亮黃,從歷史的深沉轉向活潑的希望,配合展現了敘述氛圍的轉變。一位母親在亞馬遜網站上留下了對於這部作品的嘉許,她特別提到書中儘管不乏宏大的科學術語,但自己一年級的女兒仍然讀得有滋有味。

或許,這也與前面提到的作者所使用的敘述技巧十分相關。自始至終,伯頓都在文字和畫面中不斷地提醒著讀者,這不僅僅是一個「我們」的故事,它也是關於「我」、關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正如《書鳥》雜誌的評論所說,「在宏偉的時間與創造之流中,伯頓女士也給予了每一個人那樣一種身在其中的感覺」。

我們會發現,撇開時間的因素,故事敘述的聚焦一直在不斷縮小,從宇宙、太陽、地球到作者所在的美國,以及她自己的家。故事的時空從歷史轉到「我」的現實生活後,其文字和畫面的敘述格調再度回復到了《小房子》的感覺上。跟隨著作者抒情意味濃郁的文字,我們再次看到了那幢頂著煙囪、睜著兩個眼睛似的方格窗戶的熟悉的小房子,以及現實中伯頓所居住的那幢雙層小樓。而房子周圍的風光,恰恰是作者對於她已經在此生活了25年的那片被喚作弗利谷(Folly Cove)的土地的描繪,畫面上有她的丈夫和孩子,他們所圈養的綿羊和她心愛的狗,她的花園和經常散步的樹林,還有她自己。看得出,伯頓是把對於這個家、這片土地的愛意,全部傾注到了關於它的四季晨昏的描摩與表現中。一個從地球的全部歷史起始的故事,最後落在了如此具體、真實、親切的生活場景中,它所敘述的生命感覺,也因此變得那樣踏實、樸素和細緻起來。

就在這出五幕戲劇結束的地方,翻過去,一扇沐浴在日光里的敞開的窗戶,一串連環綿延的時間之帶,與作者的謝幕詞一道,有如一個意外的請柬,邀我們攜自己的經歷,來為這段歷史續寫永無止息的「生命的故事」。這麼一來,作品的敘述便不再是閉合的,而是向著無限的未來、無數的生活可能打開著。如果說關於弗利谷的這段敘述多少帶著些特定的民族文化印痕與民族意識的限制,那麼這最後的兩頁,則使故事的精神氣魄重新回到了初始時的那份開闊的宇宙和人類情思中。

創作《生命的故事》耗費了伯頓整整八年的時間。八年間,她不斷前往紐約的國家歷史博物館獲取地理學、古生物學、古植物學和考古學方面的相關知識,為了方便工作,有時就入住在博物館邊上的一個小賓館裡。她戲稱有那麼一段時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看到她把車子停在台階前,簡直都看膩了。她以極大的耐性吸收和消化各種資料,並在插圖上精益求精,在每一個細節上費儘力氣,一門心思地朝著自己認為完美的目標前進。

她的努力沒有白費。這本長達72頁、包括35幅彩色大插圖的作品出版後,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讚賞,波士頓科學博物館為此還專門舉辦了一個慶祝會。已故的哈佛大學知名地質學教授科特利·馬瑟(Kirtley F. Mather)曾這樣評價它:「伯頓女士沒有低估她心目中小讀者們的理解能力與科學探索的慾望,她成功地將如此豐富而重要的地史事件和名目呈現給了他們,這實在是一樁值得慶賀的事。」

在《生命的故事》中,每一幅插圖都完美地詮釋著藝術設計中的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模式化的構圖理念;而那貫穿了《生命的故事》始終的、幾乎已經成為伯頓插畫標誌的盤旋形與波形線條,那富於裝飾畫意味的景物呈現,那出現在目錄頁的透著維多利亞時代裝飾風格的邊框,都透露了作家本人的藝術設計背景。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伯頓的插畫總是充滿了格外精緻的藝術細節。

儘管《生命的故事》是一部專為孩子創作的帶有一定科普目的的圖畫書,但許多人認為,它也是一部適合各個年齡段讀者的圖畫書。不論兒童還是成人讀者,都會沉醉在伯頓為地球和人類生命的歷史所繪出的這幅華麗、精細而又獨特的畫圖中。作家在故事創作和畫面表現方面的才華,讓《生命的故事》不僅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知識啟蒙作品,同時也是一部值得恆久收藏的美麗的生命詩篇。

3、《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Mike Mulligan and His SteamShovel,1939)

1999年11月13號,美國波士頓郊區查理河畔的西洛克波里正在舉行一個開工儀式,一個新的社區公園將要在這裡建成,這一天正好是《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出版60周年,於是這一天被命名為「邁克?馬力甘日」。一晃十年過去,在邁克?馬力甘這本書誕生70年之後,它的中文版終於和小讀者們見面了。

瑪麗安是一輛紅色的蒸汽挖土機,她和夥伴邁克?馬力甘把她愛護得很好,他們在一起愉快地工作,可惜好景不長,新型的挖土機的出現搶走了蒸汽挖土機的「活兒」,瑪麗安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可是邁克?馬力甘和瑪麗安不甘心,看了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後,他們上路了……最後,像每個兒童故事都有一個完美結局一樣,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伯頓筆下的很多主角,是非常生活化的建築物或者交通工具,像小房子、小火車、蒸汽挖土機,這些本來沒有生命的物體,由伯頓的神奇之筆變得生動起來。例如,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瑪麗安,在圖畫中伯頓甚至都沒有讓她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瑪麗安一直是沉默的,她不說話、也沒什麼表情,但她似乎無處不在,搶盡了「風頭」——這就是伯頓創造的奇蹟吧?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我把這本書讀給兩歲半的兒子們聽,每翻一頁,他們都會問:「瑪麗安呢?」然後他們會指著那輛紅色的挖土機,興奮地說:「在這裡!」

孩子不僅僅是伯頓作品的批評家,還是創作的「夥伴」。在《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的第39頁有一行小字:「感謝迪克?波肯布希想出這個好主意。」據說,當伯頓創作這本書時,寫到邁克?馬力甘和瑪麗安挖好了地下室,卻忘了給自己留一條上來的路,就不知道這個故事該如何編不下去了。正好迪克?波肯布希和家人一起到伯頓家做客,當時12歲的迪克想出了這個好主意。很多年後,迪克還為自己給這本經典兒童繪本做出的「貢獻」而無比自豪——儘管伯頓把「波肯布希」拼寫錯了。伯頓還把自己的孩子也?進了本書中——那個出主意的小男孩就是以伯頓的二兒子麥克作為原型的。

4、《逃跑的小火車頭》(Choo Choo,1937)

這本繪本1937年出版於美國,70多年以來,一直受到小讀者的熱愛。現在終於與中國的小讀者見面了!

《逃跑的小火車頭》是美國繪本大師維吉尼亞·李·伯頓自編自畫的第一部圖畫書,也是奠定她創作風格基礎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她後來創作的《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小房子》、《凱迪和一場很大的雪》等作品中各種表現技法的雛形。

美國最權威的兒童讀物評論雜誌——《角貼書(Horn Book)》上曾有一位資深圖書館員兼作家評論《逃跑的小火車頭》是一部有著「充沛的精力」的作品。

《逃跑的小火車頭》到底是以什麼魅力吸引了廣大小讀者呢?讓我們來仔細看一看!

本書的封面,畫了正在飛馳的主角——突突;環襯,是即將開始的故事背景(讀完故事,孩子們在此能追尋突突疾馳的路線);扉頁,是一條留下滾滾煙霧的鐵路,兩旁的人、馬都被衝散,好像在預告即將發生的混亂;獻辭頁,一個男孩坐在圓形的鐵軌模型中間,男孩後面鐵軌上還跑著不同年代的火車。這些畫面起到類似序幕的作用,一下子抓住讀者,平穩地進入到故事。

故事的開頭,先介紹了突突的三個夥伴,並巧妙介紹了火車的特質和工作內容。作品中每幅畫面的構圖都別具一格,由小往大漸變,在視覺效果上逐漸把讀者拉進故事。接下來,讓人捏一把汗的事件發生啦:突突煩透了拉著笨重車廂到處跑的日子,她想得到大家讚揚。於是,她趁機逃跑了,還邊跑邊喊:「大家都停下來吧!看看我!聽聽我!」在現實中我們當然不能如此放肆,只能在虛構的故事中得到安慰和發泄,因此更加感到暢快。突突疾馳過鐵道口的畫面,許多汽車都撞成一串,房子也被突突嚇歪了……這種漫畫式的誇張表現手法在素描功底十分紮實的伯頓筆下,顯得更加輕快、詼諧。飛奔著的突突誤闖到一條銹跡斑斑的舊鐵軌上,「哧——」地停下來!周圍蜿蜒的樹枝好像妖怪,更加烘托出突突的不安。怎麼辦?當然是要依靠正全力追趕突突的吉姆、歐力和阿奇波爾德這三個照顧和保護著她的夥伴。

小火車頭的故事起承轉合分明,情節發展十分緊湊。小讀者隨著突突的歷險,可以體會出她的喜怒哀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豐富的情感,同時,作為目擊者,也為突突捏著一把汗……

本書中,伯頓不僅描繪出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更蘊含著她的價值觀:如拯救突突的新式火車,好像是一輛柴油火車,伯頓以敏銳的洞察力預測到蒸汽機車將會被淘汰的時代變遷。被救回來的突突和在高樓地下室成為鍋爐的挖土機瑪麗安(《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一樣,是伯頓憐惜那些被淘汰的事物的表現。

伯頓為這部作品選配了黑白畫面。為表現火車頭冒著白煙飛速疾馳,碳棒無疑是再好不過的工具,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逃跑的小火車頭。就像水墨畫特有的意境一樣,伯頓的筆墨和留白蘊涵著更為豐富的內容,這是需要讀者的想像力來參與完成的。

文字不但要講述故事,更要參與畫面的構圖,扮演重要的角色,以達到更完美的視覺效果:「突、突、突、突……哧……突……突……突突突……」英文版文字里用了大寫(中文版則加大了字型大小)和小點點(中文版用了省略號),看著看著,我們彷彿就能聽到蒸汽機車的聲音;那些火車頭和房子,好像也被伯頓畫出了表情……伯頓對於作品細節的刻畫不勝枚舉。

這部經典作品中還隱藏著許多奧秘等待每個讀者去發現。希望每位讀者都能體會到其中的無窮的魅力!

5、《凱迪和好大的一場雪》(Katy and the Big Snow,1943)

凱迪是一台漂亮的履帶式拖拉機,55馬力,既能推土又能鏟雪,越是有難度的任務她越喜歡。有一天下了很厚很厚的大雪,別的鏟雪車都走不動了,城市的路全被雪封住,除了凱迪,一切人、一切事情都停了下來。慢慢地、穩穩地,凱迪犁著雪前進,一路上幫助警察出來保護城市,郵遞員把信送出去等等。多虧了能幹的鏟雪車凱迪,城市的所有道路恢復暢通,生活又照常進行了。

書時,涉及到地理、科學和生活常識等等方面。比如,講到凱迪走到水廠後,廠長告訴她「城北總水管道裂了」求救時,我們從地圖上看到城北畫著一個水塔。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教會了小朋友「什麼是助人為樂」和「什麼是樂於奉獻」等美德。

主人公鏟雪車凱迪在下大雪時努力清除封住了城鎮的積雪,使城鎮生活恢復正常的畫面,是全書的高潮。這幅畫,整個畫面是城市的全景圖。在圖中,出現紅色的凱迪的一個勞動場面。在這幅畫里,你可以看到被雪封住的城鎮的全貌,可以仔細揣摩鎮上人們的生活,你還可以猜想凱迪將要往哪兒開,能高高興興地看半天。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可以歸類到「地圖書」一類,因為,在凱迪的工作中,她所行進的路線可以讓小朋友好好地觀察吉波利斯市的地圖,學習方位判斷和鍛煉邏輯思維,根據每一幅圖的行進過程畫出一條路線,跟前面的地圖對比可以發現哪裡是飛機場,哪裡是那座著火的房子,最有意思的是,在書的最後(34-35頁)的圖裡,可以看看我們畫的路線是否和它一致,從而用來驗證我們的判斷是否正確,原來在城南的綠色小房子上有一縷滅火後的輕煙正在飄起,哈哈哈,太有樂趣了!!

畫風是很簡單的,粗看起來甚至簡陋,不過卻非常嚴謹和耐看。每一頁,每一筆,都是有意義的。凱迪在大雪中開路的路線,在前面介紹的吉波利斯市的地圖中可以找到。凱迪每到一處,後面開通的道路上就會開出的相應的車,在以後的圖中也都有體現。除了故事本身,找每一頁中的車,對照每一頁里出現的建築,也是一個極大的樂趣。

確實,這本凱迪的書,用圖畫把故事講述得十分充分,任何人讀過一兩遍之後,都能看著插圖說出故事的情節。」——松居直《當孩子獨自看書的時候》

參照:豆瓣嘟豆墨墟的《維吉尼亞·李·伯頓作品解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典繪本導讀 的精彩文章:

湯米·狄波拉:系列自傳式作品充滿童趣及溫情

TAG:經典繪本導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