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宋官窯博物館

南宋官窯博物館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宋「官窯」,由於文籍記載的稀少,在窯址方面,迄今只發現和發掘了浙江杭州烏龜山的郊壇下官窯以及位於老虎洞的修內司官窯遺址。

官窯有南北之分,即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宋高宗趙構定都臨安(今杭州),為了滿足宮廷飲食、祭禮和陳設等方面用瓷的需要,在杭州建立官窯,專門生產宮廷用瓷,稱為「南宋官窯」。關於南宋官窯有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的說法。目前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宋顧文薦的《負暄雜錄》和葉寘的《坦齋筆衡》。兩則文字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故錄《負暄雜錄》有關記載如下:······宣政間(《坦齋筆衡》作「政和間」),京師自置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徽宗遺制(《坦齋筆衡》作「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及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下(《坦齋筆衡》作「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坦齋筆衡》無「亦曰官窯」四字),比舊窯大不侔矣。

陶瓷、考古學界對修內司官窯的研究,明曹昭記述修內司官窯的特徵時云:「官窯者,宋修內司燒造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明高濂認為:」官窯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

老虎洞窯址的元代層出土了模印有八思巴文的支釘,證明在元代依舊在燒制瓷器。該層土的洗,盤等的胎較厚,呈灰黃色,施米黃釉,釉面有細碎開篇,滿釉支燒,與所謂的「南宋官窯」較為相似。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科學測定,其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與傳世哥窯相同。所以有專家認為元代仿燒的南宋修內司官窯製品為哥窯。 筆者於2013年參觀了位於郊壇下的南宋官窯博物館,也根據記載找到了尚未開放的老虎洞修內司官窯遺址。由於當面照相設備不足,照片略模糊,請大家見諒,慢慢欣賞。

備註:筆者仔細觀察窯址出土器,發現多數官窯器金絲鐵線少,對冰裂紋;紫口鐵足極少,並不明顯,有傳世品有很大不同,值得仔細推敲。

龍窯

筆者查閱了拍賣行中的幾件宋代官窯瓷器,以便參考

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成交價11388萬HKD,香港蘇富比2015-04-07

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成交價6752萬HKD,香港蘇富比2008-04-11

南宋官窯十棱葵瓣洗,成交價3280萬HKD,香港佳士得2016-06-01

南宋官窯琮式瓶,成交價2016萬人民幣,中國嘉德2008-04-27

參考資料:《杭州老虎洞窯址瓷器精選》杜正賢2002年

《中國陶瓷研究》王慶正2016年

雅昌拍賣圖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墨龍,藝術品鑒定師。出生於瀋陽古玩世家,曾協助祖父出版《紅山文化》《紅山寶玉新發現》《春秋戰國玉器》等書。畢業於清華大學藝術品鑒寶高級研修班,瀋陽墨寶齋文化藝術展銷公司總監,山東沂山古文化藝術館鑒定師,原遼寧省博物館志願者講解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想我們越來越好」
雲樓說書 不算題外話

TAG:全球大搜羅 |